羊城晚报记者 崔文灿近日,广州市一家幼儿园老师向羊城晚报记者透露,和十多年前相比,如今幼儿园中“有心理问题”的孩子明显增多了——几乎每个班都有多动、感统失调、注意力缺陷的孩子,而数十年前,整所幼儿园也不过一两个“有心理问题”的孩子是否真的变多了?背后的原因是什么?作为教育从业者和家长,又能做些什么?,我来为大家科普一下关于小孩导致心理问题的主要原因 有心理问题的孩子变多了?以下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

小孩导致心理问题的主要原因 有心理问题的孩子变多了

小孩导致心理问题的主要原因 有心理问题的孩子变多了

羊城晚报记者 崔文灿

近日,广州市一家幼儿园老师向羊城晚报记者透露,和十多年前相比,如今幼儿园中“有心理问题”的孩子明显增多了——几乎每个班都有多动、感统失调、注意力缺陷的孩子,而数十年前,整所幼儿园也不过一两个。“有心理问题”的孩子是否真的变多了?背后的原因是什么?作为教育从业者和家长,又能做些什么?

孩子的问题,映射家庭教育问题

注意力不集中、情绪波动大、自我控制能力差、缺乏自信、过于敏感、爱搞恶作剧、攻击性强……这些常见的心理问题,却被不少家长选择性忽视。

广东省心理学会秘书长、华南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副教授陈彩琦提醒家长,当孩子主观情绪出现莫名失落,或社会适应性存在障碍,如难以融入集体等情况出现时,家长要警惕孩子是否出现心理障碍。

是什么导致孩子出现“心理问题”?为什么在一线教师看来,有“心理问题”的孩子多了?

“不能只是说‘心理问题’,其实与常态有异的孩子很多是先天和后期教养导致的。”泰康路幼儿园副园长林敏这样认为。

华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学前教育系主任蔡黎曼教授更是直言:“孩子的心理问题,折射出家庭教育的问题”。

蔡黎曼教授曾做过学前儿童家庭教育的相关项目,长期接触并观察大量幼儿和家长群体,对于儿童的心理问题很有发言权。在她看来,今天的孩子承受了太多来自成人的压力,譬如家长工作、生活中的种种焦虑都会有意无意传递给孩子。部分家长由于缺乏正确的教养观念,不了解孩子的心理特点,一味担心自己的孩子比不上别人家的孩子……这种焦虑也会影响孩子的身心健康。

蔡黎曼在研究中发现,尽管有些父母对于孩子的教育非常重视,但缺乏与孩子的有效沟通和陪伴孩子游戏的能力,如果只是抱着学知识的目的,没有良好和谐的互动过程,这种结果导向必然容易产生焦虑,导致家长和孩子难于建立和谐的情感连接,最终影响孩子安全依恋感的形成。

蔡黎曼指出:“教育的核心是关系,良好的亲子关系是孩子能适应社会、心理健康发展的首要前提”。

和蔡黎曼意见相同的,还有心理咨询师周医生。周医生多年来一直在幼儿心理咨询一线,接触过不少行为异常的幼儿和家庭。她观察到,当今大量的幼儿社交表现和自身年龄的发展不匹配,存在人际交往能力滞后的情况。这和与成人接触过多、与电子产品接触多、与同龄人接触少密切相关。

“家长给孩子上很多课程,其实都是有目的的,为了考级或者参加比赛,这完全跟孩子心灵发展规律相违背。当我们都以目标为导向的时候,自然没有机会去认识自己和发掘自己。”周医生说道。

家园合作决定干预效果

记者了解到,2017年,广东省育才幼儿园二院(以下简称“省育才二院”)开启针对幼儿的心理咨询项目和感统训练项目,设置心理咨询室、沙盘游戏室和感统资源室,通过心理沙盘游戏、感统训练和家长访谈的形式,帮助找出孩子心理行为问题的根源并及时干预,改善感统失调。省育才二院校医郑医生告诉记者,每个学期有将近50多个孩子因此获益,“项目挺火爆,想来参与需要排队。”在项目运行过程中,郑医生发现,家长是否配合直接决定了干预效果。她向记者讲述了两个例子。

案例一:几年前,一名刚入园的小班孩子小A根本坐不住,上课时在教室“满天飞”,不仅不听指令,而且还打其他小朋友。小A力气奇大,老师们都难以制止。经过园方和家长沟通,家长选择带孩子前往专业机构干预,仅用一年时间,孩子的情况就大有改观。等升入大班年级时,孩子已和其他小朋友无异。

案例二:曾有一名刚上幼儿园的孩子不会说话、不会自己吃饭、不听从老师指令,也不和其他小朋友玩。老师认为,孩子的行为需要引起家长重视,并建议家长寻求专业机构干预,但家长认为,自家孩子只不过是说话晚,是老师对孩子有偏见,并没有听取园方建议。事实上,孩子升入大班后,依旧不会说话、不会自己吃饭,也没戒掉尿不湿,小班时存在的问题并没有消失。

融合教育,我们准备好了吗?

融合教育已成为当今社会教育发展必不可少的教育手段之一。所谓融合教育,是指将身心有特殊需求的儿童和普通儿童放在同一间教室一起学习,而不是把他们分开在隔离的环境中。而当融合教育的大门打开时,学校和家长准备好了吗?

在理想的融合教育中,普通学生与身心有特殊需求的学生相互尊重、相互接纳、共同学习、共同成长;园方有政策支持、足够的资源倾斜;老师们有着融合教育的先进理念和知识;家长们能从内心真正地接纳孩子,正视孩子的不足,克服种种心理障碍,多给孩子鼓励,增加孩子的自信心,积极配合学校的教育工作。

但现实情况是,这些与常态有异的孩子往往需要老师单独看护,而高校学前教育专业对于融合教育的课程设置有限,老师们专业能力不足、人手不够,往往只能保证特殊孩子和其他孩子的安全。想真正实现融合,对于高校人才培养、园方资源、老师能力、家长素养都是不小的挑战。

蔡黎曼说:“一个好的幼儿园不单是课程打造得多好、环境多美,而是能够带着家长一起成长,这样才是好的教育。”

来源: 羊城晚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