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幼时以贩履织席为业的刘备,凭借着百折不挠的精神和毅力,不断与命运做着艰苦卓绝的抗争,最终摆脱了命运的束缚,一次次的失败、溃逃,让他百炼成钢,荣登帝位。

然而,正当他走上人生巅峰的时,刘备却开始了自己的谢幕演出,一场夷陵之战,成为了刘备一生中最大的决策失误:刘备登基仅仅2年,还没来得及品尝完胜利的喜悦,就要吞下失败的苦果,落寞身死。

刘备在创业期尚且能够凭借着自己的坚韧不拔,成就一番事业,为何在功成名就时,又急速走向衰亡呢?

依笔者来看,造成刘备失败的主要原因,不是军事,而是在其内心

刘备一生最巅峰时候(从登基到落寞身死)(1)

佛洛依德曾经说过:人格,是由“本我”、“自我”和“超我”三部分组成的。“本我”,是人的本能;“超我”,是人的理想;而“自我”,则徘徊于本我和超我之间,它趋利避害,起到自我保护作用。

刘备青年时,就立下了“兴复汉室”的伟大理想,这可以称之为他的“超我”。而正是在这种精神力量的支持下,刘备才能百折不挠,虽然一直颠沛流离、寄人篱下,可还是矢志不渝,最终,在赤壁之战后,他迎来了自己事业的腾飞期:夺荆州、下益州、取汉中,建立蜀汉,成为皇帝。

在此之后,刘备被胜利的假象所迷惑,他不再有意识的压制本我,使得自己性格中负面的因子都释放了出来:他刚愎自用、一意孤行、急躁冒进、目中无人。显然,这与之前的那一个刘备,有天壤之别。

从创业到成功,再到跌落谷底,刘备心路历程,到底经过了怎样的变化?

一、压抑“本我”却取得了成功的刘备

刘备的家,在涿郡一棵大桑树下面。这棵桑树高5丈,犹如一个硕大的车盖。小小的刘备,经常和小伙伴在树下玩,他说:“吾必当乘此羽葆盖车。

幼小的刘备已经具备了崇高而远大的理想,但《三国志》也记载,这时的刘备,不爱读书,而是“喜狗马、音乐、美衣服”活脱像一个纨绔子弟。然而,为了成就霸业,他不得不压抑自己的“本我”,向着“超我”努力发展。

于是,这个时候的刘备,表现出来的是一个善于用人、礼贤下士、沉稳持重、泰然自若、团结人才、凝聚人心的仁君形象,这些特点也让他能够屡败屡战,并最终成功。

1、善于用人、礼贤下士

在荆州,他躬身三次请诸葛亮出山。正是得益于诸葛亮的出谋划策、鼎力相助,才奠定了蜀汉三分天下的基业。

张松和法正在刘璋麾下郁郁不得罪,善于用人的曹操对他们也不感冒。而刘备则礼遇张松,对他尊重有加。张松为了报答知遇之恩,和法正一起里应外合,帮助刘备取得了益州。

在入蜀过程中,庞统为刘备献出了“取蜀三策”,刘备欣然听取了“”中策。虽然庞统中途身死,但其谋略仍然帮助刘备取得了成都。

刘备取得成功后,他不计前嫌、以德报怨,黄权、李严、刘巴、董和等人都得到了他的重用,成为了蜀汉的核心人物。

2、沉稳持重、泰然自若

刘备的大半生,都在颠沛流离状态。可以说,发生在他身上的失败,远远比胜利多。

一直处于逃跑状态的他,之所以能够每次都化险为夷,正是因为他能够临危不乱、镇定自若。

曹操曾经和刘备一起,青梅煮酒论英雄。当曹操故意试探刘备,说:“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时,刘备以为曹操看穿了他,手上的筷子掉在了地上。

幸好此时雷声响起,刘备故意说:“雷声太大,以至于此。”曹操觉得连打雷都会害怕的人,肯定成不了什么气候,于是对他放松了警惕。

然而,他没想到,这正是刘备处乱不惊、镇定自若的表现。而就是这样良好的心态,使刘备一次又一次的逃离“鬼门关”。

3、团结人才、凝聚人心

人说曹操占了“天时”,孙权占了“地利”,刘备占了“人和”,此言不虚,善于团结各类人才为己所用,善于增强人才的凝聚力和忠诚度,这是刘备的特长。

刘备出身卑微,势单力薄,他很早就意识到,单靠自己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于是,他才求贤若渴,关羽、张飞、赵云这等“万人敌”的猛将,都与他相伴一生,不离不弃。

特别是关羽。他曾被曹操俘获,曹操对他施以高官厚禄的诱惑,希望关羽可以背弃刘备,为其效力。可关羽依然不为所动,离开曹操,追随刘备而去。

虽然关羽自身的忠义是一方面,但刘备身上若没有独特的人格魅力,这种事情也是不可能发生的。

刘备一生最巅峰时候(从登基到落寞身死)(2)

二、释放“本我”却一塌糊涂的刘备

经过多年的鏖战,刘备最终取得自己的一方天地。但也就是在这时,刘备突然将“本我”释放出来,将“超我”抛在了九霄云外。公元222年,一场夷陵之战,让刘备败在了“白面书生”陆逊手上。

人说:“性格决定命运”,抛开夷陵之战的军事因素不谈,刘备的悲剧,最终还是由其性格所决定的。

1、刚愎自用

在《三国》中,如果选一个刚愎自用的代表,很多人会选择关羽,其实,刘备在方面,比他的二弟有过之而无不及。

在出兵东吴之前,诸葛亮劝说刘备,要慎重考虑,不要贸然出兵,等到孙吴和曹魏起了冲突,再趁机出征也不迟。

而赵云也劝谏他说,曹操才是汉贼,灭了曹操,孙权自然会纳土归降。

结果,这些“苦口的良药”,并未唤醒刘备被仇恨所遮蔽的超我,他沉浸于刚愎自用的泥潭之中,无法自拔,最终走向了拒绝纳谏、执著伐吴的死胡同。

刘备一生最巅峰时候(从登基到落寞身死)(3)

2、急躁冒进

刘备一生用兵,都极为谨慎,虽然败多胜少,但主要原因仍然是实力不济,而非用兵不得当。

刘备的镇定自若、处乱不惊,也一直是他在屡败之后,仍然能够安身立命的不二法门。

然而,在夷陵之战中,刘备却让“急躁”超越了理智,他急于复仇,急于收回荆州,根本无暇对陆逊和东吴进行仔细研究。刘备的轻敌冒进和陆逊的冷静沉着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而战争的结果,也正如这两位指挥官的心态一样。

因此说,在刘备称帝以后,他开始忘乎所以、飘飘然了,忘记了原来保持了几十年的理智和冷静。

他的“本我”,在没有任何人能够压制的情况下,爆发出异乎寻常的“负能量”,这种“负能量”也最终将其毁灭。

刘备一生最巅峰时候(从登基到落寞身死)(4)

三、让“自我”平衡好我们的“超我”和“本我”

其实,在每个人的生命中,要永远保持一个“超我”的状态,是十分困难的,而内心深处的“本我”又时时处于难以抑制的状态。

这个时候,就需要一个强大的“自我”来发挥作用了,“自我”足够健康,才能够平衡“本我”和“超我”的关系。让“本我”的自然欲望,主动适应于“超我”的要求,同时还要适应于现实的要求。一旦“自我”的要求逃离了现实,还要一意孤行,那最终带来的可能就是悲剧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