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口古名江夏,是我国四大名镇之一。明清时期,汉口的商业已经十分繁盛。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汉口开埠通商,使之很快成为全国性的商品交易集散地,很快跻身于与上海、广州、天津比肩的四大贸易商埠之列。
本组图片拍摄于清末时期的汉口,从一个侧面再现一百多年前当地的人文景观和百姓生活。
海关大楼
这是清末时期的汉口海关,它是今天江汉关的前身。从照片中能够看到楼前有不少等活的苦力。海关前的马路上,奔跑着拉着客人的人力车。近景处有头上缠着辫子的挑夫和提着竹篮去购物的妇人。
歆生路
这是一条以汉口地皮大王刘歆生的名字命名的街道,1927年更名为江汉路。当年的歆生路道路平坦,街道两边均为两层商铺,门口挂着各种招牌,商业氛围非常浓厚,这里也是汉口最热闹的大街之一。
新辟路
这是一条刚刚开辟的新路。随着汉口的发展,城市面积越来越大,道路也越建越多。从图中看,这条道路虽不是很宽,但建设的非常规整。
街头一角
汉口街头一名正在修补鞋子的修鞋匠,旁边站着一个拎着铜壶的小孩子。有意思的是在修鞋匠的身后还站着一名男子,肩膀上挑着的东西和修鞋匠的工具箱一模一样,显然是一位同行。
茶馆门前
汉口人有喝茶的习惯,据资料统计,宣统元年(1909年)汉口的茶馆多达二百五十家,占武汉三镇茶馆的百分之六十。图为汉口茶客泡茶馆时的景象,门里门外坐满了茶客,大家一边品茶聊天,一边晒着冬日的暖阳。
孔庙戏楼
汉口孔庙(文庙)之内的大戏楼,舞台上的演员正在卖力地表演,但台下所有观众的目光都被吸引到后面的一台照相机上。成千上万的人同时扭头,这场景也颇为壮观。
露天戏台
听戏是从前人们主要的娱乐方式,只要有戏台的地方,就一定人满为患,这座搭建的露天戏台前也是如此。从前的舞台上没有扩音器,人们距离这么远能否听到演员唱的戏文都是问题。估计很多人来此只是为了凑一个热闹。
官员之家
手持团扇的一名清代的官员,他和妻子华丽的衣服上都带有方形的补子。男子负责指挥汉口的水上炮艇,补子上的老虎图案说明他是一名四品武官。站在两边的是他的儿子和女儿。
母女照相
一对汉口的母女在康丽照相馆内的合影。在当时,能够照相的家庭非富即贵。照片中的女儿头戴抹额,身穿绸缎袄裙,神态端庄,一看就是大户人家的娇小姐。
女孩子
三名女孩子在丽康照相馆里的合影,额头上半圆形的刘海是当时最流行的发型。坐着的显然是亲姐妹,不但长相神似,连眼神都一样。中间站着的姑娘,面带微笑,颜值颇高。
两名姑娘
这张照片同样拍摄于康丽照相馆。当时馆内已经设置了具有中国传统风格的立体背景。图中的两位姑娘神态自然,留着和前一张图中女孩子同样的刘海。自从1872年汉口回龙寺出现了第一家“荣华照相馆”后,武汉三镇的照相馆便越来越多了。
汉口火车站
汉口火车站是京汉铁路的终点站,车站建于1903年,原名大智门火车站。京汉铁路的开通,让九省通衢的大汉口如虎添翼,拉近了与北京、天津等各大城市的距离,也快了商品的流通和人员的往来。
汉口码头
清代汉口,从硚口至河口的长江边,一共分布有八座码头,图为其中的一个,离船的人们正沿着百余级台阶拾级而上,跨过前面这座高大的牌楼,便正式进入汉口城区了。
换一个角度
这张照片拍摄的是同时期的同一座码头,在照片的注释中没有标明是哪一座码头,但可以让我们更全面了解码头周边的景象。
码头停船
航运是古代一种重要的运输方式,比起陆路来说,速度更快、成本更低。发达的水上运输是汉口之所以成为中国南北物资最大的集散地的一个重要前提,从江岸边这些泊船和对岸如林的桅杆就可以清晰感受到当年水运之繁盛。
老城区
汉口老城区全景,江岸边上基本都是传统的民居建筑。站在高处举目远眺,江面辽阔,水面之上点缀着点点白帆。
踩水车
汉口乡下,四名男子站在龙骨水车上正在汲水,将一侧水沟里的水输送到另一侧的池塘中。不过看周边的环境,感觉这张照片摆拍的嫌疑非常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