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里悲秋常作客的下半句(万里悲秋常作客)(1)

赶秋

◎阿 树

秋天到了,满山遍野的庄稼成熟了,秋的味道越来越浓!大豆、芝麻、苞谷、花生,还有稻谷,在经过一个炎热夏季漫长的孕育后,终于将自己成熟的美,淋漓尽致地挥洒了出来。

在川地和丘陵堆砌的意境里,它们不约而同地矗立在大地的宣纸上,展现着各自成熟的色彩: 黄绿或红绿的基调和头顶的蓝天白云、山间的潺潺小溪互为陪衬,即便是一株极其普通的花草,也都会把自己的美宣泄得恰到好处!

那谦卑的水稻和高粱,潜伏的花生和莲藕,朴实的苞谷和芝麻,都静静站在秋的门内,等待农人来收获!——这个时节,最开心的要算农人了,田野里到处都是他们匆忙的身影……

多年以来,我一直莫名地喜欢这个季节!或许是春有些稚嫩,夏太过莽撞,冬又过于高冷!而唯有这个季节是成熟的。它是那么富足,大气而又慷慨。

海边生活的人除了听涛、踏浪,还有一项任务就是退潮后赶海收获。而在这秋里,在这满山遍野沸腾的气息里,我竟忍不住想去呼吸农作物成熟的芬芳!去感受那一树树、一沟沟、一坪坪庄稼的诗句!我要把我看到的这些芳香,把这些写满大自然的诗句,交给光阴好好储藏!

万里悲秋常作客的下半句(万里悲秋常作客)(2)

我欢喜而又真诚地对自己说:赶秋去吧。

“赶秋去吧!去秋的时光里,去靠近它,去拥抱它,感悟它……”似乎有一千一万个声音在我耳边呼喊!

赶秋,我想我一定会像海边人赶海一样兴奋!而秋,站在季节的第三个节拍里,像个精通音律的女子,用她的妙手点拨山水,于是,那一章章变化万千秋的打击乐,幻化成秋的美、秋的丰富,从各个角落奔跑出来挥洒,它们就在叶里,在穗里,在枝头、在地下的泥土里!它们不断撞击我的心扉,冲击我的视野,让我震撼,让我有一种想要高声呐喊的冲动!

在山洼洼里拔花生的那家人,他们弯腰把还带着泥土气息的花生拔出来,然后把花生倒立在地里,让那饱满的花生角角暴晒在太阳之下。大茬苞谷已经收获,回茬苞谷硕大的棒子还长在苞谷杆上。而那些早一步搬回家的苞谷,已被农人们剥去外衣,用绳子串起来,挂在檐下的椽子或吊在墙上,一串串金黄金黄的果实,成了檐下一串串风景;实诚的高粱低下沉甸甸的头,它们在等待那个在附近县城上班的男人和他的娃娃们礼拜天回来,用镰刀和汗水把它们收回家,晾干脱粒,酿成红红的高粱酒,滋润生活!

时近中午,路边秧田里打谷机的声音和大型收割机的声音交织在一起,农人们忙碌在喜悦和汗水里。他们的头顶,一对对朱鹮鸟向远处已经收割过的冬水田飞去,那些水田里有它们的午餐。它们身姿轻盈而优雅,惹得收忙的人们惊呼连连,虽然这些宝贝常常出现在他们生活的山水里,可总是看不够!

村子里,淡淡的炊烟已经升起,各家的厨娘们在厨房里手忙脚乱。中午吃饭的人多,得有硬菜,什么腊肉呀笋干呀都得烹饪成美味上桌……

万里悲秋常作客的下半句(万里悲秋常作客)(3)

门前园子里向日葵的花絮已经脱落,只剩下硕大的盘子,悄悄地站在那里,过路的阳光和风儿轻轻地抚摸一下它们,它们就欢愉起来,随风弄清影,但头重脚轻,舞姿却显得有些许的蹩脚而笨拙!

运谷子的车队穿梭在村路和各家各户的晒场上,到处都是收获的声音!

园子里的苹果、梨和石榴不再把自己藏起来。春华秋实,只有秋的硕果累累,才能让日子过得安心而踏实!

从岭前到岭后,从坡上到坡下,从村东到村西,我踩着秋的脚步,跟着秋的节拍,脑壳里装满了画面。赶秋,竟像赶场一样,收获的是琳琅满目的秋景秋趣和实实在在热气腾腾的画面!

大诗人杜少陵诗中道: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那种感伤的情怀,今日看来,亦渐成往事!我想,如果他生长在这个年代,肯定也会迫不及待地赶秋,他的笔端一定会流淌出许多歌唱秋天的诗句,像夜幕上的万千星辉;而他家里的檐下,一定也会挂满一串一串金黄的苞谷,他家的场院里一定也会堆着一堆堆小山一样金黄的谷粒!他很可能早已搬离了破烂低矮的小茅屋,住上白墙红瓦的小洋楼了……

万里悲秋常作客的下半句(万里悲秋常作客)(4)

阿树,本名杨昕。汉中市作协会员,洋县作协会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