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中清
为我们贡献路德维希凡·贝多芬德国音乐家,米开朗琪罗、博那罗蒂意大利雕塑家,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俄国思想家三位人物传记的罗曼·罗兰,是极其令读者产生热情的。
我们很多读者可能已然拜读过《名人传》,不过都是像书中一样来认识贝多芬、米开朗琪罗、列夫·托尔斯泰。虽是记传体,是在当时是风靡全球的,这是作者自己惊讶的感慨,他还说透过“没有伟大的品格,就没有伟大的人。”
1801年有人形容贝多芬蓄着长发,胡须凌乱,身穿羊皮衣库,就像是鲁滨逊。1822年有人形容他矮小壮实,土红色的大脸,额角隆起而宽广,拥有一头浓密而凌乱的黑发。不论见过与否的人如何修饰贝多芬本身,伟大的罗曼·罗兰只觉得贝多芬是他的童年伴侣,并且在人生中无数次支撑着他。
贝多芬·青年时期画像
贝多芬的母亲是位女仆,丈夫死后改嫁给了贝多芬的父亲,一个酗酒的男高音歌手。贝多芬的天赋可能是这位父亲的暴力发掘,从四岁起每天弹秦洋琴或者提琴(洋琴是钢琴的前生)。十五岁时母亲病故,十七岁时父亲西酗酒,他要当家。悲惨残暴的童年直到少年时期笼罩着贝多芬,幸运的是波恩的布罗伊宁一家是他亲切的朋友,与埃莱奥诺雷·特·布罗伊宁有生情愫,直至与她的丈夫,三人的友谊一直持续到老年,可能这是他的温情时刻。
1789年5月,他进入波恩大学学习;1792年11月,贝多芬移居到维也纳。1787年春,他见到莫扎特,当然那时的莫扎特没太注意贝多芬。大革命席卷欧洲时,他创作过《行军曲》和《我们是伟大的德意志族》,说明大革命已经征服了贝多芬。
莫扎特
1796年的贝多芬初露头角,人们对他的评价是高傲、举止粗野、态度抑郁、内地口音很重。当然,他也是这一年聋的,这以后的作品才是我们所更加欣赏的。晚年的时候,他用一支小木杆,一端插在钢琴箱内,一端咬在牙齿中间,以便在作曲时听音。他的内脏同样受到重创,刚开始他对所有人隐瞒病情,1801年才首次告诉了一位牧师。
除子肉体上的痛苦,他还承受着爱情的热情,是另一种痛苦的折磨。不平凡的人,总要经历一些挫折、磨难坚毅是他们共有的品质。
他受了爱情的欺骗,做了爱情的牺牲品。他不断地钟情,为爱如痴如狂。贝多芬没有找到终生伴侣,终生未娶。1800年,贝多芬被16岁的贵族小姐琪丽的爱慕迷住。由于出生的天壤之别,最终他们劳燕分飞。耳熟能详地《C小调月光奏鸣曲》就此产生。1804年贝多芬与寡妇约瑟芬产生了感情,但二人最终因身份地位相差悬殊,失之交臂。读友们,身份地位就是现实,就是爱情的壁垒。
《C小调月光奏鸣曲》
没有了爱情和世俗的野心,贝多芬只剩下了力。他正值盛年。对他自己暴烈与粗犷的性情毫不掩饰,对社会习俗以及他人的眼光,也毫不在意。他不修边幅,举止放肆。即便在大人物而前,他也畅所欲言。
歌德与贝多芬的交往并不愉快。歌德设法结织了贝多芬,1812年,他们的第一次见面谈得并不是很投机。两位不同领域的天才并没有结果。1814年贝多芬的荣耀达到了人生的顶点,很多作品与当时的战争局势相关联,他的声名如日中天。
同样,物极必反,悲惨的日子来了。轻佻浮华的维也纳没有真正的接纳贝多芬。当罗西尼的歌剧《唐克雷迪》风靡整个德国时,人们将贝多芬和莫扎特视为“腐朽的老学究”,无情地批判并唾弃他们。同时,贝多芬的朋友与保护人也是或离去、或死亡。从1815年起,他与人们的交流就只能依赖笔了。次年起,他的音乐风格也变了。他还想着指挥,甚至他无法听见全场的欢呼声。“自然是他唯一的知己”,花木、云彩和自然的人。
他的生活是窘迫的。在维也纳三十五年,他迁居三十次,始终为金钱所困扰。1818年时,他自称几乎要去讨饭了,但还要装作不窘迫的样子。他也会为了换取面包而作曲。作品第一百零六号的奏鸣曲便是。
他有一个侄子,很希望一同生活。但是,他热烈爱着的侄儿却不配他这样的爱。侄儿所做的一切只能让多多芬更加痛苦和愤慨。甚至差点送命,直到临终前,被贝多芬视为“儿子一般”的侄儿却不在他的身边。
他贫病交迫,孤独无依,可他毕竟战胜了自己的命运,战胜了人类的平庸。可以说,几乎没有什么力量能驯服这个高傲的艺术家。他一生都是在用痛苦换来欢乐。
罗曼·罗兰评价贝多芬,“他的敏锐,他对世界的感受,他那独特的智慧和意志,天公对他的独特构造方法,他的理想,还有他身体中的特有物质,他的脾性等等,都是欧洲那一特定时代的代表。
书中所提作品:《行军曲》、《我们是伟大的德意志族》、《七重奏》、《第一交响曲》、《月光奏鸣曲》、《月光曲》、《奏鸣曲》、《提琴奏鸣曲》、《克勒策奏鸣曲》、《英雄交响曲:波拿巴》《第五交响曲》、《科里奥兰序曲》、《第四四重奏》、《热情奏鸣曲》《哀格蒙特序曲》、《降E大调钢琴协奏曲》、《英雄葬歌》、《田园交响曲》、《暴风雨奏鸣曲》、《献给遥远的爱人》《第七交响曲》、《第八交响曲》、《献给拿破仑大帝》、《威灵顿之胜利交响曲》、《德意志的再生》、《光荣的时节》《大功告成》、《第九交响曲》、《D调弥撒曲》、《第十交响曲》、《纪念巴赫的前奏曲》、《英雄交响曲》
西斯廷教堂天顶画·米开朗琪罗作
米开朗琪罗,我们熟知的是他的雕刻,这使他名声大燥。真的会有如同我一样浅陋的人认为,他是为何声名鼎立成为文艺复兴三杰之一的。
1475年3月6日,出生于卡普雷塞。父亲是一个暴烈的烦躁的,且“害怕上帝”的人。在他六岁时,母亲去世了。他有弟兄五人。幼年是被寄养在一个石匠的妻子家里。他笑称自己成为雕塑家是因为小时候“乳汁”的缘故。上学后,专注于素描,却遭受来了父亲、伯叔的无数次毒打,他们憎恨艺术家。 他的固执战胜了父亲的固执。十三岁时他去佛罗伦萨学习绘画,才华令他的老师产生嫉妒。一年后离开,他转入雕塑学校,并有亲王赏识,也在这里立志成为希腊雕望家。
十五岁时有了宗教接触,当然那时期的作品并没有宗教意味。1501年春天,他受佛罗伦萨大寺维持会的委托,着手雕刻《大卫》,之后举世闻名。
《大卫》
米开朗琪罗的英雄时代始于他被教皇尤利乌斯二世赴召罗马的1505年。开始接受的“建造一座与古罗马城相称的陵墓”,但遭人横生迫害。甚至和教皇闹僵过,也得到了宽恕。不幸的是,他依然要服从教皇任性的脾气和专横的意志。之后奉命在博洛尼亚建立一个教皇的铜像。后来,他回到罗马,教皇让完全不懂壁画技术的他去作西斯廷教堂的天顶画。哦,对了。拉斐尔,他的同一时期,已经在这一期间完成了,《雅典学派》《圣体争辩》等名作。他被教皇的任备托住。
拉斐尔·自画像
这种工作的负荷,还有三个兄弟盘剥着他,向他需要金钱,房产及田地。教皇迫不及待的的想要看到他的作品,几经受屈,1512年,教皇如愿以偿。这个巨作将米开朗琪罗的眼睛弄坏了,由于他长年累日地仰着头,画西斯廷的天顶,致使他看信或看别的东西时,都要举在头顶仔细端详才能看清楚。西斯廷工程完成三个月后,尤利乌斯二世死了,米开朗琪罗回到佛罗伦萨,继续为那座坟墓工作。这是一个非常平静的时期,他完成了《摩西》和《奴隶》,这两件作品让他的热情与意志的均衡得到了完美体现。虽然他全身心地投入到《米涅瓦基督》但新任的教皇利奥十世将所有的思宠都加在了拉斐尔一人身上,境遇可想而知。并在开展圣洛伦教堂一半的时候,教皇取消了契约,他白白的耗费了三年的时间,支付的五百金币几乎令他破产。而对手拉斐尔杰作连连。
左《奴隶》·右《摩西》
自1520到1534年间,教皇克雷芒七世成为了他的新的主宰。这位教皇深切地爱着并崇拜着他,这位教皇了解他意志的薄弱,时常鼓励他振作。这一切并不能医治时时侵蚀着他的烦燥、狂乱、悲哀,以及致命般的哀愁,因为那个时期,文艺复兴即将灭亡,外来的野蛮民族侵略罗马,被悲哀的思想笼罩。
米开朗琪罗憎恶一切,包括他自己,因此他使自己卷入了1527年在佛罗伦萨爆发的革命漩涡中。不管是艺术还是政治,他都有犹豫不决的性格。虽然他是一个强大的天才人物,但是他从未敢与权威者在政治与宗教的立场上斗争。无论逃难或被撤职,依然有克雷芒教皇的全力帮助,即使有过让教皇都不得解的苦衷。他的一生应该感谢克雷芒,虽然在艺术上未有多大成果,可佑庇也使他幸福。1954年,米开朗琪罗再次回到罗马,一直待到他去世。
天主教皇·克雷芒七世
米开朗琪罗37岁时认识了23岁的卡瓦列里,并且展开激烈的追求。这个小伙子也是艺术爱好者,对他充满仰慕,他俩很快就在一起了。而且直到米开朗琪罗去世他都守护在他身边,并且终生未聚。
未开朗琪罗60岁的时候遇到了43岁的维多利亚·科隆纳夫人(寡妇)。她是意大利的女诗人,他们成为了精神伴侣,但是这位女诗人先米开朗琪罗西去。有143首诗送给他。
有人认为米开朗琪罗是同性恋者,但是罗曼·罗兰只是用“她”来形容卡瓦列里,只是形容普通的思想是无法理解米开朗琪罗对于卡瓦列里的爱情。
米开朗琪罗是在工作中成就了自己。他的事业众多阻挠,孤独的一生偶有寄托,但从未富有过,也有不争气的家庭环境。但他对于艺术的斗争是有坚持与热忱的,他想着文艺复兴,虽然他犹豫不决,可还是成就了很多伟大的作品流世。
米开朗琪罗
托尔斯泰被称为欧罗巴艺术的朋友。1888年罗曼·罗兰知道了《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童年与少年》《伊方·伊里奇之死》,这是因为1885年至1887年间先后在巴黎刊印。有各不相同派别的意见不统一的人居然都达到了一致的感到在他的作品中找到了自己。当然声名大燥会让人赤裸在世人面前,即使精华都汲取于乔治桑、维克多·雨果,也受到了卢梭和司汤达的影响,就像现实一样,谁未被人受到影响呢?丝毫不破坏一他的伟大。
上“乔治桑”·下“维克多·雨果”
尽管托尔斯秦的思想从来没有统一过。但他的思想具有时而妥协、时而敌对的永久性和连续性。他未满两岁时母亲去世了,也可以说没有任何对他母亲的记忆。九岁时和蔼、忧郁的父亲去世了。在他的《童年时代》最后几章中,他曾借回忆母亲和下葬来描述这种深刻的悲痛。他有兄妹四人:长兄尼古拉,谢尔盖,德米特里,还有幼小的妹妹玛丽五。还有一位只知道祈祷和哭泣的老妇人格里莎曾经在她家寄食过。
托尔斯泰年轻时曾就读于卡赞,成绩平平。他的头脑狂热,为了找到适合自己的学说,他尝试了种种学说,“斯多噶主义”“伊壁坞鲁主义”等等。十六岁时,他停止了祈祷,虽然信仰还未死亡。但是他却不知信仰究竟是什么。时而沉迷于慈悲的幻想中,时而追求完美。但是少年的热情与过度的自尊使他丧失了无功利观念的性质,变成了实用的与物质的了。他想获得全人类的爱戴。
他在多部作品中有“涅赫留多夫”那样的角色,实际就是他自己。但是本人并不具有此人的忍耐力。而且他同样有三个侵蚀他的魔鬼一赌博欲、肉欲、和虚荣欲。
1853年11月,俄罗斯向土耳其宣战,托尔斯泰加入军队服务。这一经历让他身上具有的宗教的神秘主义又复活了。这一时期的作品《1854年12月之塞瓦斯托波尔》只是鼓吹爱国与战争,《1885年5月之塞瓦斯托波尔》已经不是上部一般简单的叙事,而是直接让人类的情欲进行了角逐,暴露出英雄主义的背面。在第三部《1855年8月之塞瓦斯托波尔》中,故事的写实色彩没有丝毫减弱,但作者的同情已经有相当的表现了。在后期的想法中,战争功勋已经被“曾经的炮镜上的皮肉”来形容。
1855年他回到圣彼得堡,他对当时的文人感到憎恶与轻蔑,其中包括有他原本最佩服的屠格涅夫,还有冈察洛夫、奥斯特洛夫斯基、格里戈里罗奇、德鲁日宁等。这些文学家自认为一种优秀阶级,是人类的首领,这使他尤为反感。
左上“屠格涅夫”·右上“冈察洛夫”·左下“奥斯特洛夫斯基”·右下“德鲁日宁”
当托尔斯泰宽恕艺术家们在宣扬道德的同时,又过着堕落的生活。后来他重新留意农民运动,并且多数时期代表着农民阶级。此外,他依然热爱社交,注重享乐。但在1858年间,在他创作的《三个死者》中,可以预见他对死的阴郁的分析,以及对人生的怨恨。可是,连他自己也不知道是致力为艺术的艺术还是具有道德用意的艺术。这是个过渡时期,尽管托尔斯秦的天才还在摸索,在怀疑自己“缺乏强烈的情欲,缺乏主宰一切的意志”,但他却写出了从未有过的精美之作一《夫妇间的爱情》。这是爱情所创造的奇迹。他曾先后爱过别尔斯一家母女四人,但最终他确定自己爱的是二女儿–二十七岁的索菲娅·安德烈耶芙娜·别尔斯。这段婚姻令他获得了十到十五年的和平与安全。他是快乐的,他的天才获得了解放。《战争与和平》和《安娜·卡列尼娜》就是在爱情的庇护下实现的思想的杰作。
托尔斯泰与他作品中的列文一样,将他的悲痛和自杀的想法瞒着妻子。他说自己拥有良好的体魄与精神,但是突然失去了一切欲念,甚至对真理的欲念。他参加过调查人口的工作,看到了大都市的惨状,他之前也体验过甚至就是工农阶级,最后寻找到灾祸的源头。首先是富人的享乐主义,以及普遍的不劳而获的欲望;其次是造成残忍的剥削的国家;再次是助纣为虐的教会,以及同谋犯科学和艺术。应该认为这是精神革命,对于“科学的宦官”“艺术的僭越者”和“那些思想阶级”都是被抨击的对象。他这样做并非要否定科学与艺术,只是想借助它们的名义来驱逐上述人物。他讨厌富人按照自己的喜好为艺术订立标准,并提议,要建立起活生生的、联合所有人类与阶级的最崇高的艺术,即“永远为大多数的人类懂得并爱好的,创世纪的史诗、寓言、传说、童话、民间歌谣。”
列夫·托尔斯泰
写《复活》时,托尔斯泰七十岁。这部作品是他艺术上的遗嘱,也是他晚年最杰出的作品,其至是他艺术上的最高峰。十一年后,也就是1910年10月28日清晨,他突然离家出走。在11月20日时,病逝于一个小站。
能看得出来,托尔斯泰的贵族身份并没有让他沦陷过贫穷与饥饿。但他一直游离在各个阶层,他严重的批判仿佛令自己置身于任何群体,这可能就是真理的普遍性。他也抛弃了物质,使自己清楚的看待世界,被称为“俄罗斯的镜子”。高尔基更是直言,不认识托尔斯泰者,不可能认识俄罗斯。
20世纪初在物质利益决定一切,欺小凌弱和暴力成为国际秩序的时代,需要的是高贵的精神,罗曼·罗兰把社会变革与进步的希望寄托在“英雄”人物的身上,他要为他心中理想的精神巨人立传,让人们“呼吸到英雄的气息”,《名人传》就是这样的榜样。全书热血澎澎湃,灵魂撞击。三位主人公都是毫无疑问的英雄。
罗曼·罗兰
今篇及止,下文再会。
点赞加关注,莫大的鼓励。
注:1.图片来自于网络.2.主要文献参考于《名人传》.
愿读者"四体勤,五谷分,爱思考,有进步,事竟成"
[展现强力图文思想]·[烦请关注给与置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