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字八法”解读

最后一笔是捺的独体字(永字侧勒)(1)

“永”字共有八画,画画不同,代表中国书法中笔画的大体,分别是“侧”、“勒”、“努”、“趯”、“策”、“掠”、“啄”、“磔”,比较集中地反映了汉字楷书的点画形式。

一、侧(点)

“点”是最短的笔画,天生走势不足,运动感薄弱,写得不好,容易成为向心的、内倾的一个圆,以封闭的形式与周围笔画隔绝,显得萎靡黯然。具体写法:笔锋着纸后向右,慢慢加重力道下压再慢慢上收转向,回笔藏锋视情形改变其角度。古人说,点如果锋芒不露,“则失之于钝,钝则芒角隐而书之神格丧矣。”就是这个意思。因此,需要补救,方法有二。

三、努(竖)

努为一直向笔画,以直笔之法作开头,竖笔慢慢向下写,向左微偏作一曲度后返回,其笔画不宜直,否则无力。书法艺术强调横平竖直,但它们不是几何学上那僵硬的水平与垂直,它们重感觉,只要感觉上是平的和直的,即使是弧线和曲线也可以。而且弧线和曲线有姿态,比较生动。因此,“永字八法”称竖为“努”。“努”字古通“弩”,以“努”来命名竖画,一是形如弓弩来弯曲,二是蓄力如弓弩之饱满。柳宗元《八法诵》云:“努,过直而力败。”颜真卿《八法颂》云:“努,弯环而势曲。”唐太宗《笔法诀》云:“为竖必努,……努不宜直,直则失力。”

四、趯(钩)

“趯”的具体写法:当竖直笔画完后,趁其势顿笔再向左上偏,一出即收笔向上。汉字在篆书和分书中没有钩,楷书的钩由笔势演化而来。笔画在结束时提笔不够高,急着与下一笔画连写,就会带出一段牵丝,将这段牵丝整饬为笔画的一部分,那就是“钩”。“钩”是上下笔画连续书写的产物,是从“按”到“提”的一个跳跃过程。因此,“永字八法”称之为“趯”。古文中“趯”有两种含义:如《诗·召南·草虫》,“趯草虫,趯阜螽”,趯为跳跃;苏轼《贾谊论》,“趯然有远举之志”,趯为飘然远引貌。理解古文“趯”的两种含义,对书写极有帮助,先要按顿蓄势,将力量聚集在锋尖,然后突然跃起,稍一犹豫,水渗墨滞,力疲势软,就有失“趯”的本义,有背“趯”的产生前提。颜真卿《八法颂》云:“趯峻快以如锥。”唐太宗《笔法诀》云:“趯须存其笔锋,得势而出。”就是指这种意思。

最后一笔是捺的独体字(永字侧勒)(2)

五、策(挑)

“挑”是“横”的变态,“策”的具体写法为,笔锋触纸向右压再转右上斜画而慢慢收起,要点是需轻抬而进。比较长的横画从左到右,一般提笔运行到一半以后,就要下按蓄势,最后顿笔回锋,与位于左边的下一笔画起笔相呼应。“挑”是比较短的横画,下一笔画的起笔就在它的右边,提笔运行,顺势就能相接,不需要一般横画的下按蓄势,回锋收笔。因此,它其实是横画的前半部分,“永字八法”以骑马动作比喻横画,完整的称为“收缰的勒”,半截的就称为“策”。“策”是扬鞭的意思,非常形象。《永字八法评说》认为,“策笔仰锋竖趯”,策与趯相近,两者在行笔上都比较快,得势即出。

六、掠(长撇)

“掠”的具体写法为,向左下的笔画,必须快而准,取之中的险劲为要节,出锋需干净利落,利而不墬。“撇”的收笔在分书为按顿,在楷书为轻挑,这一转变的目的是为了与下一笔画连续书写。长撇的下一笔画都在收笔点的右边,需要一个很长的过渡,运笔过程如飞鸟掠檐而下。因此,“永字八法”称之为“掠”。柳宗元《八法诵》说:“掠,左出而锋轻。”唐太宗《笔法诀》说:“为撇必掠,贵险而劲,掠须笔锋左出而利。”长撇出锋,形要微曲,力要均匀,势要婉而畅。一般人写字都是以右手执笔,长撇左行,比较别扭,出锋之处极易飘忽乏力,因此必须下功夫训练。

最后一笔是捺的独体字(永字侧勒)(3)

七、啄(短撇)

“啄”的具体写法为,为一向左下之笔画,如同鸟啄树般的力道和气势。“啄”画从形状上看与“掠”相同,只不过稍短一些,因此现在一般人都“啄”、“掠”不分,统称为“撇”。其实,两者的书写是有区别的。“掠”的下一笔画在右边,很长,有一个掠的过程;“啄”的下一笔画就在顺势的左边,很短。“啄”画在写法上起笔稍一顿挫,即向左下斜出,峻快利落,速而且锐,类似于鸟之啄食,故名。柳宗元《八法诵》云:“啄,仓皇而疾掩。”颜真卿《八法颂》云:“啄,腾凌而速进。”康有为《广艺舟双楫》云:“啄之必峻。”“啄”与“撇”的关系同“策”与“勒”的关系完全相同,都是后者的局部,可以相互参照。

八、磔(捺)

“磔”的具体写法为,向左下之笔画,徐徐而有劲,收尾时下压再向右横画而慢慢收起。“磔”的本义是“分裂牲体”,以此命名捺画,不可思议,仔细考察,或可这样解释。分书又称八分,八与分两字在《说文解字》中均训作“别也”。“八”为象形,象一物分别相背之形,“分”字添加刀旁,表示所用器具。分书与篆书相比,特点是将回环缭绕的字形割裂成左右上下的组合结构,并且夸张“撇”和“捺”的横向出势,将字形由长变扁,“八”的字义和形体准确地反映了分书的两大特征。分书发展到楷书以后,为了理论研究的需要,开始对点画加以区别命名(以前并没有“撇”、“捺”的名称),“撇”和“捺”类似“八”形,于是顺着它的意义,将左边称作“掠”,右边称作“磔”。《穆天子传》卷五:“命虞人掠林。”掠有“斫伐”的含义,与“磔”相近。左掠右磔,综合为表示分别相背的“八”字的含义,具体来说,左边称“掠”,是因为从粗到细,结束后还有一个回顾之势,与“掠”字所含有的“拂过”之义相近。右边称“磔”,是因为从细到粗,力量逐渐增加,越来越大。《永字八法评说》云:“势尽布磔之”,具有砍磔的含义。

综上所述,“永字八法”其实是指汉字八种基本点画的写法,仔细分析,“超(钩)”是笔画连续书写的产物,是整饬后的笔势,属于笔画的附属部分;“策(挑)”是“勒(横)”的一半,“啄(短撇)”是“掠(长撇)”的一半,在形态与写法上有相同之处。因此,从严格的意义上说,“永”字的基本点画只有五种:横、竖、撇、捺、点。

以上为永字八法,是中国书法笔画的根基,由练熟此八划后,即可延伸多样笔画,并各得其精神气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