戚继光和李成梁同为明朝后期名将,但一个是抗倭的民族英雄,一个却是毁誉参半的辽东大帅。

戚继光自不待言,李成梁是明朝后期的辽东总兵,在隆庆、万历年间镇守辽东30年,率领辽东铁骑先后奏大捷者十,史称“边帅武功之盛,200年来前所未有”。

戚继光平倭后,靠着张居正的赏识,镇守蓟北十多年,基本无战事。张居正死后,戚继光先是被调回广东,然后又被弹劾遭到罢免,最后抑郁而终。

李成梁最后下场(为什么李成梁的评价远低于戚继光)(1)

而李成梁前后统治辽东三十多年,打得胜仗不计其数,最后官至太傅,全家封爵。就算原先赏识他的张居正去世,对他也无甚影响,内阁首辅申时行、王锡爵等人成为其新的靠山,在靠山死后,李成梁也能二次起复,以76岁高龄再次出任辽东总兵之职,最后虽然因放弃辽东六堡而遭到朝野谴责,但还是能功成身退。

如此一个人物,在历史上的评价却远低于戚继光,这又是为何?

我们先来看李成梁:

嘉靖五年(1526年),李成梁出生于辽东铁岭卫,据说其祖上是高丽人。李成梁少年时代就“英毅骁健,大有将才”。因家贫,40岁以生员袭职。起初为险山参将,因屡建战功,隆庆元年(1567年)进为副总兵官,协守辽阳。隆庆四年(1570年),李成梁被提拔为辽东都督佥事,驻节广宁。

李成梁最后下场(为什么李成梁的评价远低于戚继光)(2)

李成梁就任以后,利用女真人内部矛盾,采取打一个拉一个的策略。当时建州右卫都督王杲多次袭杀明朝将领,对辽东进行劫掠,为了打击王杲,李成梁拉拢了建州左卫头领觉安昌,觉安昌与王杲本是儿女亲家,但后来与王杲闹翻,他与儿子塔克世一起,帮助李成梁打击王杲。

万历三年,王杲在与明军的作战中战败,于是他投奔了与他一向交好的海西哈达部王台,不想当时明朝正扶持王台来控制女真各部,王台早已暗地里投靠了明朝,在明朝的要求下,王台将王杲交给了明朝,王杲被凌迟处死。王死后,他的儿子阿台袭职,父亲的惨死让阿台耿耿于怀,他痛恨明朝,一直想为父报仇,于是继续与明朝为敌。

万历十一年,李成梁率军进攻阿台驻地古勒寨,古勒寨地势险要,阿台带兵在此顽强抵抗,明军久攻不下。

李成梁最后下场(为什么李成梁的评价远低于戚继光)(3)

这时李成梁找到了觉安昌,让他去劝降阿台,因为阿台的妻子是觉安昌的孙女,所以觉安昌是最好的劝降人选。觉安昌在起行前,李成梁答应他,只要阿台投降,阿台一家可保平安。

于是觉安昌和塔克世一起进入古勒寨,劝阿台投降。他以自己和李成梁的交情担保,只要阿台投降,保证饶他不死。然而阿台脾气十分倔强,觉安昌父子磨破了嘴皮,他仍不为所动。觉安昌父子只好滞留下来继续做阿台的工作,就在这时,城外的形势发生了变化。

李成梁最后下场(为什么李成梁的评价远低于戚继光)(4)

原来女真人内部也不是铁板一块,为了借助明朝的势力来打击内部的竞争者,许多仰慕天朝上国的女真人投靠了李成梁,苏克苏浒河部图伦城主尼堪外兰就是其中的一位。

为了讨好李成梁,尼堪外兰不仅为明军进攻古勒寨充当向导,还率领自己的部族前来助战。明军的实力得到加强,古勒寨岌岌可危,为了减少损失,尼堪外兰建议李成梁对古勒寨守军进行诱降,声称谁杀了阿台,谁就是此城的主人,阿台部下信以为真,将阿台杀死并开城投降。

李成梁最后下场(为什么李成梁的评价远低于戚继光)(5)

不过,李成梁并没有履行承诺,为了一劳永逸的解决问题,他背信弃义地下令屠城,觉安昌和塔克世没来得及逃出,死于乱军之中。

觉安昌父子长期追随李成梁,交情很深,塔克世的长子努尔哈赤曾在李成梁麾下效力,按说李成梁没有杀死觉安昌父子的动机,但是从另外一个角度考虑,阿台已经死了,觉安昌父子也没有什么用了,留着是后患,免死狗烹的可能性也是存在的。尼堪外兰有意争取明朝的扶持,杀死他们并取而代之的可能性也不能排除。

无论如何,觉安昌父子死了,他们死亡的原因并不重要,但是他们死亡的后果却极大地影响了历史的进程,因为这导致了一位重量极人物——努尔哈赤登上了历史的舞台。

李成梁最后下场(为什么李成梁的评价远低于戚继光)(6)

王杲、阿台父子与觉安昌、塔克世父子有着错综复杂的亲戚关系:王杲的女儿是塔克世的妻子,努尔哈赤的亲妈。而阿台的妻子是觉安昌的孙女、塔克世的侄女、努尔哈赤的堂姐。

古勒寨之役,努尔哈赤失去了四位亲人,尤其是祖父和父亲无故被杀,令努尔哈赤十分悲愤。为了安抚努尔哈赤,李成梁任命努尔哈赤为建州左卫指挥使。

李成梁最后下场(为什么李成梁的评价远低于戚继光)(7)

李成梁扶持努尔哈赤,有两点好处:一是军事,二是经济。在军事上,他可以利用努尔哈赤牵制女真各部,达到以夷制夷的目的,从而使自己在辽东的地位更加巩固。在经济上,扶持努尔哈赤可以保障他在辽东的经济利益。万历元年,李成梁建议朝廷在毗连建州女真的地区建设六堡,作为防御女真的前哨。六堡建成后,李成梁又在此开市,和女真人、蒙古人做生意,收入相当可观。扶持努尔哈赤,让他作为自己在女真的代理人,这样李成梁就等于自己和自己做生意,利润就更大了。

因此,李成梁下大力气“培养”努尔哈赤,努尔哈赤则对李成梁又拍又送,俯首帖耳,无限效忠。在李成梁的帮助和纵容下,努尔哈赤迅速崛起。他首先杀向仇人尼堪外兰,攻克图伦城,此后三年,努尔哈赤征服了苏克苏浒河部、董鄂部和哲陈部。

李成梁最后下场(为什么李成梁的评价远低于戚继光)(8)

万历十四年,努尔哈赤听说仇人尼堪外兰住在浑河部的鄂勒珲城,亲自率兵前往攻打,不久城破。尼堪外兰走投无路,只好逃到明军营中,投奔昔日的主子李成梁。

在努尔哈赤的要求下,李成梁交出了尼堪外兰,努尔哈赤在明营将尼堪外兰杀死。

努尔哈赤与李成梁的特殊关系使女真人明白了“顺之者昌,逆之者亡”的道理,于是纷纷前来归附,到万历十六年(1589年),努尔哈赤统一了建州女真。

李成梁最后下场(为什么李成梁的评价远低于戚继光)(9)

李成梁不仅对努尔哈赤的军事行动不加干预,还大力提拔他。万历十七年,明廷任命努尔哈赤为都督佥事,万历十九年又提升为左都督。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李成梁对海西女真各部不择手段地进行打击。万历十一年(1584年)十二月,李成梁设市圈计,以互市的名义,诱骗叶赫部首领逞佳努、仰佳努前来贸易,两人进入市场后,正想打开场子做买卖,突然明军伏兵四起,杀死两人及手下一千五百多人。

李成梁最后下场(为什么李成梁的评价远低于戚继光)(10)

海西女真哈达部的王台本是明朝扶持的对象,王台死后其子孟格布禄袭职。此时李成梁已经找到努尔哈赤这个新的棋子,于是转变了对哈达部的态度,由原来的扶持变为压制。万历十五年(1588年),明军突袭哈达,斩杀哈达部五百多人。第二年,李成梁再次出击叶赫,斩杀五百多人。这些军事行动,客观上帮助努尔哈赤消除了竞争对手,为努尔哈赤的崛起扫清了障碍、创造了条件。

李成梁不仅压制女真人,还对付蒙古人。辽东地处关外,没有长城的屏障,许多蒙古部落都乐意来打劫,其中比较猖獗的有察罕部的土蛮、泰宁部的速巴亥和朵颜部的董狐狸。

《明史》中记载李成梁的战事长篇累牍,让人眼花缭乱。这些战事有三个特点:一是数量多,二是规模小,三是治标不治本。猫捉老鼠似的战事没有给敌人造成多大的打击,更不足以彻底解决问题,但却非常适合邀功请赏。

李成梁大发战争财,每战必立功受赏,加官晋爵,明廷为之祭告郊庙,敕建牌坊,李成梁被晋封为宁远伯,又加太子少保,太傅,他的战功是明朝建立以来绝无仅有的,当然这些战功的水分也是绝无仅有的。在长期的战争中,李成梁的心态也逐渐发生了变化,由一个热血青年变成了官场老油条。

李成梁最后下场(为什么李成梁的评价远低于戚继光)(11)

刚开始他追求进步,工作很努力,取得了一定的成绩“锐意封拜,师出必捷,威振绝域”。他的努力给他和他的家族带来了丰厚的回报“威望益隆,子弟尽列崇阶,仆隶无不荣显”,他的兄弟李成材官至参将,五个儿子如松、如柏、如桢、如樟、如梅都当上了总兵官,另外四个儿子如梓、如梧、如桂、如楠也都当上了参将,这种盛况史所罕见。

职务到位以后,李成梁开始挣钱,成了红顶商人,他利用特权大捞特捞“军费、马价、盐课、市赏,岁干没不赀,全辽商民之利尽笼入己”。有了钱就变坏,李成梁生活极度奢侈“附郭十余里,编户鳞次,树色障天,不见城郭。妓者至二千人,以香囊数十缀于系袜带,而贵以珠宝,一带之费,至三四十金,数十步外,即香气袭人,穷奢极丽”。

为了坐稳位子,李成梁以金银作为敲门砖,大肆行贿,结交朝廷要员,与内图首辅张居正、申时行等人关系密切“以是灌输权门,结纳朝士,无不饱其重赇,为之左右。”而朝中的大小臣工,也都沾李成梁的光发点小财“每一奏捷,内自阁部,外自督抚而下,大者晋官阴子,小亦增俸赉金。”

李成梁最后下场(为什么李成梁的评价远低于戚继光)(12)

有人也对李成梁的做法提出质疑,认为他处在山高皇帝远的塞外,干了许多不法的事情,对朝廷有所隐瞒,巡按陈登云、许守恩等人就曾告发他贪污受贿、中饱私囊。

然而李成梁在朝廷有后台,内阁和兵部有许多人保他,那些告他的反而受到谴责和排挤。直到李成梁在朝中的后台申时行、王锡爵等人相继去职之后,他才被拉下马来。

万历十九年(1591年),李成梁为言官所劾,明神宗罢免了李成梁在辽东的职务,李成梁以宁远伯的身份致仕。

李成梁最后下场(为什么李成梁的评价远低于戚继光)(13)

然而百足之虫死而不僵,李成梁在朝野的实力早已根深蒂固,特别是在辽东,他虽然致仕归田,但他的几个儿子还都在辽东手握重兵,李氏家族在辽东的势力和影响犹存。

所以,万历二十九年的时候,大学士沈一贯上书建议再次启用李成梁,于是万历再次任命李成梁为辽东总兵镇守辽东,这时候,鞑靼的首领土蛮、长昂以及把兔儿等已经离世,鞑靼已经很少寇边,而开原、广宁之前又开马、木二市。努尔哈赤为了获取利润,女真诸部都选择归顺臣服。

因为这个原因,李成梁又在辽东镇守了八年,直到万历三十四年(1606年),李成梁舍弃了辽左六堡,将那里的六万四千余户居民血腥驱赶到内地,受到朝野上下一致谴责,他才再次“解任”归朝。

就算后来的辽东大帅熊廷弼指出李成梁罪可至死,万历皇帝的态度也还是倾向于李成梁,“以宁远伯李成梁镇辽年久有功。应得恤典,命该部从优查给。”

李成梁最后下场(为什么李成梁的评价远低于戚继光)(14)

万历四十三年李成梁卒於北京。次年正月,努尔哈赤在赫图阿拉举行开国大典,自称“覆育列国英明汗”,定国号为金,建元天命。李成梁死后三年,努尔哈赤又诏告“七大恨”檄文,正式对明廷宣战。从此,这个辖地数千里、臣民数十万的叛乱政权,成为了明朝命中的克星。

再来看戚继光:

戚继光抗倭的事迹大家都耳熟能详,这里就不再细表,我们只简单回顾一下戚继光的抗倭战绩:

嘉靖四十年(1561年),新练成的六千戚家军,靠一双脚板,身背五斤小米,翻山越岭,迂回转战上千里,在短短数日之内,在新河、花街、白水洋、上峰岭、藤岭、长沙等地频频出击,神出鬼没,十三战十三捷。

李成梁最后下场(为什么李成梁的评价远低于戚继光)(15)

其中最著名的三战:台州花街之战,戚家军斩首308颗,生擒倭首两名,其余淹死不计其数。而己方牺牲三名戚家军!白水洋之战,全歼2000多名倭寇,斩首344颗。生擒倭首五名,己方牺牲三名戚家军!长沙之战,歼灭倭寇3000名,己方无一人牺牲。

在清除江浙一带的倭寇后,戚家军又移师福建,与敌激战于横屿、牛田、林墩,三战皆捷,倭寇震怖,犹如鸟兽散。

李成梁最后下场(为什么李成梁的评价远低于戚继光)(16)

横屿岛渡海之战,消灭倭寇1000多名,斩首348颗,俘虏29名,牺牲13名戚家军。牛田之战,击溃上万倭寇,斩首688颗,己方无一人牺牲。林墩之战,烧死和淹死倭寇3000名左右,斩首960颗,俘虏26人,己方阵亡69人。

这样的战例数据还有很多,戚继光抗倭十几年,战功赫赫,打出了“战神”的称号。然而抗倭成功以后,戚继光被调往蓟北防御北虏,从此戚继光几乎从世人的视野中消失了,这又是怎么回事呢?

戚继光镇守蓟北,可以用一句话来形容,就是善战者无赫赫之功。

隆庆二年(1568年)明穆宗任命戚继光为总兵官、右都督,镇守蓟州、永平、山海等地。

李成梁最后下场(为什么李成梁的评价远低于戚继光)(17)

戚继光到任后,发现长城一线的驻军纪律松驰,作风很差。戚继光见难以驯服,就奏请调原“戚家军”的一支浙江兵北上。

然而明穆宗并没有答应戚继光的要求,而是以谭纶在辽、蓟一带募集的三万步兵和在浙江招募的三千士兵交付戚继光。

戚继光只得对这些新兵蛋子进行训练,然而就是这些新兵在戚继光麾下爆发出惊人的战斗力。

李成梁最后下场(为什么李成梁的评价远低于戚继光)(18)

隆庆二年(1568年),戚继光大破朵颜部酋长董狐狸入寇的蒙古铁骑三万,俘董狐狸侄子长昂,董狐狸仅以身免,逼迫董狐狸扣关请罪。

万历三年(1575年),长秃率兀良哈铁骑五万入寇,戚继光出塞包抄,团灭这五万蒙古骑兵,活捉长秃。

戚继光在蓟北的贡献不仅仅是这两战,他还修了长城,而且是明朝中后期最大规模的修筑,戚继光在修长城过程中,依据“因地制宜,用险制塞”的建筑思想,山势低矮处,加高城墙;山势高峻处,修建敌楼,个别地方加修障墙、支墙、挡马墙,全部为砖石结构或砖石木结构,使这段长城设施完备、构筑牢固、布局严谨、可攻可守。

所以,此后十余年间,鞑靼见蓟北无隙可循,再加上慑于戚继光之威,纷纷敬而远之,不再犯边,而是都涌向李成梁镇守的辽东。

李成梁最后下场(为什么李成梁的评价远低于戚继光)(19)

这也给世人造成了一种戚继光主守,李成梁主攻的印象,也因此李成梁的战功比戚继光要多。

这不是戚继光不如李成梁,而是戚继光所管防区蓟门的特殊位置造成的。蓟门离北京太近,不能犯险,所以张居正给蓟门规定的战略任务是:“在他镇能以杀贼为功,此地以贼不入为功。”没有上峰指示,戚继光不能越过长城进攻,如果敌人不主动来犯,他根本捞不着仗打,哪里去搞战绩呢?

作为一代名将,没有了敌人,没有了对手,是很寂寞的。

万历十年,张居正病逝,给事中张鼎思趁机上书弹劾戚继光,戚继光被调往广东。

万历十三年,给事中张希皋再次弹劾戚继光,戚继光被罢免归乡,三年后戚继光抑郁而终。

李成梁最后下场(为什么李成梁的评价远低于戚继光)(20)

两人对比:

综合来说,戚继光和李成梁根本不是一类人。

戚继光靠着张居正的赏识,镇守蓟北,十多年基本无战事。长期的和平对于一个帝国来讲,肯定是好事,但对于戚继光个人来讲,却绝对不是好事。因为长久没有战争,戚继光无战功可立,从而无法封候晋爵,而且朝廷也感受不到他的重要性,等张居正一死,马上被人排挤、打击、诬陷、夺职,最后郁郁而终,到死家境也不富裕。

李成梁最后下场(为什么李成梁的评价远低于戚继光)(21)

而李成梁呢?前后统治辽东三十多年,打的大小胜仗不计其数,捷报频频传到北京,弄得皇帝动辄就要去祭告郊庙,受群臣贺,自然被加官进爵,甚至奴仆都成了显贵。

戚继光去南方打倭寇,从此中国沿海再也没有倭寇骚扰,去北方成边,直到明朝灭亡,蒙古人再也不敢寇边。而李成梁呢?打一个拉一个,从来不去真正彻底的消灭某个威胁,只是车轱辘战来战去,这种打法可以确保战事连绵不绝,而且全是胜仗。用个此语来形容,叫“养寇自重”。

而且李成梁打了几十年仗,弄得东北民生凋敝,怨气冲天。最后还扶植起来一个大明克星——努尔哈赤。

所以,戚继光是民族英雄,而李成梁充其量也就是一个养寇自重的枭雄罢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