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正在经历从“功能机”到“智能机”的时代,新能源汽车普及将加速这一进程。在这一进程中,数据的价值将会被越来越广泛地利用,并重构车险的商业逻辑。可以预计,随着UBI车险和智能化渐行渐近,新能源车企在车险领域的价值和地位将愈加凸显。

来源 | 经理人传媒旗下《中国保险家》杂志

策划执行/本刊编辑部

车险新能源产品有哪些项目(新能源汽车重构车险底层逻辑)(1)

进入2022年,新能源车销售加速发力。

据乘联会数据,2021年新能源汽车销量达330万辆,同比大幅增长150%。截至2022年一季度,全国新注册登记汽车657万辆,其中新能源汽车111万辆,占新注册登记汽车总量的16.9%,比上年同期增加64.4万辆,涨幅高达138.2%。华西证券预计,一系列利好政策的推动,将加速新能源汽车的渗透率,带动总量进一步提升,2022年中国新能源乘用车销量有望突破530万辆。

申万宏源研究所预计,2022年至2025年新能源汽车销量同比增速分别为70%、50%、20%和10%,2025年新能源汽车销量将突破1000万辆达1046万辆,至2030年末将突破1200万辆至1480万辆。

从保有量看,据乘联会数据,2021年新能源汽车保有量为784万辆,占汽车总量的2.60%,扣除报废注销量比2020年增加292万辆,增长59.25%(图表1)。其中,纯电动汽车保有量640万辆,占新能源汽车总量的81.63%。2021年全国新注册登记新能源汽车295万辆,占新注册登记汽车总量的11.25%,与上年相比增加178万辆,增长151.61%。近五年,新注册登记新能源汽车数量从2017年的65万辆到2021年的295万辆,呈高速增长态势。

车险新能源产品有哪些项目(新能源汽车重构车险底层逻辑)(2)

申万宏源预计,2022年至2025年新能源汽车保有量分别为1231、1912、2706和3565万辆,2030年预计将突破8800万辆至8809万辆。

在销量和保有量快速增长的趋势下,新能源车险规模也呈快速扩张态势。

根据中国银保信统计,2017年新能源车险保费规模为101.6亿元,占车险总保费比例为1.4%。按照新能源汽车承保数量*新能源汽车车均保费得到最终新能源车险规模保费收入情况,申万宏源研究所预计2021年新能源车险规模将达348亿元,对应2017-2021年的年均复合增长率达33.8%,占车险总保费比例约为4.2%;预计2025年保费规模将达1543亿元,对应2021-2025年的年均复合增长率达47.6%,增速将进一步提升,占车险总保费比例约为15.7%。

面对快速增长的新能源车险市场,市场各方均积极布局,新能源车企通过设立或收购保险中介公司,切入新能源车险市场。而且,由于新能源车从生产到销售都大大异于传统燃油车,导致新能源车险市场的底层逻辑正在发生改变。可以预见,随着UBI车险渐行渐近,新能源车企在车险领域的价值和地位将愈加凸显。

销售模式之变

首先,新能源汽车的销售模式变了,车险的销售渠道和模式也随之而变。

传统燃油车的主流销售渠道为4S店模式,厂商仅是负责生产,销售和维修等售后服务几乎全部交由4S店(或修理厂),这有利于汽车厂商扩大销售面并减少运营成本,但厂商和用户之间隔着中介,必然存在用户信息差、客户服务满意度低等问题。但对新能源车企来说,4S店模式却意味着巨大的成本投入。

特斯拉直营模式的成功,为国内新能源汽车厂商树立了追随的榜样,蔚来、小鹏、理想等新能源汽车厂商纷纷选择直营销售模式。公开资料显示,特斯拉的渠道包括公司官网和公司持有的全球各地的网络商店,并在主要城市设立线下体验店,便于客户了解和体验公司产品,维护和加强特斯拉品牌形象,快速获得客户反馈。

这样的直营模式能够帮助公司控制库存成本、管理保修服务和定价。小鹏汽车采取一二线城市设立直销体验店,在三四线城市授权经销商开设4S店的形式,将两种销售形式相结合(图表2)。

车险新能源产品有哪些项目(新能源汽车重构车险底层逻辑)(3)

直营模式使得新能源车企与用户直接连通,在市场需求旺盛时甚至按订单生产,并掌握用户订车、交付、投保的全过程,为用户提供销售服务、售后服务、金融服务、理赔维修、二手车置换等一站式服务,深度构建品牌与用户连接的引力场,以此提高用户粘性和品牌忠诚度,并有效利用周期数据,持续优化产品和服务,推动公司培养新的业务模式和增长空间。

销售模式的改变带来了一系列服务场景的改变,新能源车险的销售渠道也相应改变。传统燃油车险产品的标准化程度较高,发展较为完善,购车用户大多选择在4S店购买与车企合作的车险产品,或者到修理厂购买其代理的保险产品。但新能源车企去中介化跳过4S店进行直销,新能源车险产品又不成熟,厂商往往将合作保险公司的车险产品打包进不同的金融服务方案中,由用户自行选择。这使得在新能源车险销售中,厂商渠道的占比呈上升趋势。

传统燃油车车险销售经销商渠道占比相对较高,并凭借保费代销的能力优势制衡保险公司,从而获得事故产值或理赔话语权,形成了“保费换产值”的合作模式,在车险渠道费用方面拥有相对较强的话语权。

2018年-2020年,经销商保险收入结构中,新车车险销售收入占比超过60%,显著高于其他业务且呈逐年上升趋势。经销商利润结构中,受车险综改的影响,金融保险业务实现的利润占比逐年下降,尤其是在2020年断崖式下降至2.7%。

由于保险公司直接与新能源车厂总对总签订协议,加速了保险公司去中介化进程。相比于传统燃油车险的“买方市场”,新能源车险初现“卖方市场”特征,经销商销售新能源车险占比相对较低,对新能源车险议价能力也相对较弱。这也是新能源专属车险推出以后,新能源车险普遍“涨价”的原因之一。

使用场景也是风险因素之一

统计显示,新能源车用于营运的占比相对较高,暴露在道路上的时间相对较长,增加了事故发生的概率。据统计,2019年用于营运的新能源车上牌量近25万辆,约占市场总量的 27%,这一比例明显高于乘用车整体市场中营运车辆占比。

除此之外,2019年在地方出租车和网约车电动化政策的激励作用下,个人用途的新能源汽车中用于网约车的比例有所上升。根据《2020滴滴平台绿色出行白皮书》,截至2019年底,在滴滴平台注册的纯电动车约为96.9万辆,在全国纯电动汽车保有量中占比超过31%。由于营运车辆平均每日出车时间约为8小时,使用频次和行驶时间长于非营运车辆,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出险的概率。

中国汽车动力电池产业创新联盟的数据显示,新能源汽车总体出险频率高于传统燃油车。据中国银保信统计,2017年在运营车辆中,新能源出租车的出险频率高达44.6%,在所有车型中最高且显著高于传统燃油车的出险频率40.7%,而城市公交和公路客运的出险频率本身较低,在新能源汽车和传统燃油车之间区别较小。

值得注意的是,2017年新能源家用车出险频率(31.2%)显著高于传统燃油家用车(24.5%),且在所有车型中出现率仅次于新能源出租车。近年来网约车的快速发展,引起更多开展网约车业务的新能源汽车以家用车的车辆种类进行承保,整体行驶时长的大幅增长会直接导致其出险频率显著提高。这就导致保险公司拒绝为运营性质新能源车提供保险的事例时有发生。

近年来,新能源车险出险率仍在提升,预计新能源车家自车出险率超过40%,新能源营运车出险率甚至高于50%,但不同用途车辆的出险率有较大差异。

风险结构和成本随技术发展不断演进

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变化,就是新能源汽车风险特性发生转变,传统车险无法满足新能源汽车的保障需求。传统车险经营模式以渠道为核心,产品同质化现象严重,虽然在车险综改之后,保险公司一定程度上掌握了定价自主权,能够根据自身经营情况进行差异化定价,但由于保险公司无法掌握车主用车数据,因此在产品设计上仍然是“从车”的离线定价方式。

新能源汽车与传统燃油车在成本结构上大不相同,因此在风险结构、风险成本上也异于燃油车。新能源汽车的核心动力系统由电池、电机和电控组成,替代了燃油汽车的发动机、变速箱等装置,因此传统车险关于汽车核心部件的保险保障已不适配新能源汽车;另外传统车险条款中的责任范围无法覆盖新能源汽车面临的特定风险因素,包括电池故障、充电故障责任等,发生风险后新能源车主往往难以索赔。

2021年12月14日,中国保险行业协会发布《新能源汽车商业保险专属条款(试行)》(以下简称《条款》),由《新能源汽车商业保险示范条款(试行)》和《新能源汽车驾乘人员意外伤害保险示范条款(试行)》组成,在保险责任上,既为“三电”(电池、电机和电控)系统提供保障,又全面涵盖新能源汽车行驶、停放、充电及作业的使用场景。

尽管在条款开发上,新能源专属车险既考虑当前的主流技术路线,又对新能源汽车产业的新业态留有创新空间,但车电分离和换电模式的兴起,以及智能化发展的大趋势,仍在继续改变着新能源车险的风险因素。

车电一体模式存在电池衰减快、充电效率不足、充电桩安全风险高、电网配合扩容难度较大等基础设施建设问题,车电分离和换电模式成为新能源汽车新的发展分支。车电分离模式指车身和电池产权分离,在换电模式基础上,车主向整车制造企业购买不含电池的整车,并支付电池的租赁费用以获得电池使用权。

相比于车电一体,车电分离具有两大优势。一是整车成本下降,电池系统成本约占整车成本的40%,采用租赁电池的模式降低平均购车成本;二是补能效率提高,充电模式下快充需40分钟,而换电模式能将电池替换时间压缩至5分钟以内,且可以利用峰谷电价差降低电费,集中监测以延长电池寿命和保证电池安全性。

2021年颁布的《关于完善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财政补贴政策的通知》中,提出新能源乘用车补贴前售价须在30万元以下(含30万元),采用“换电模式”的产品除外,明确鼓励车企积极发展换电模式。目前换电模式仍存在前期重资产投资高、电池标准化程度低、车企配合难度大等问题,充电和换电模式两者优势互补,未来应是两种模式共同主导新能源汽车市场。

车电分离模式下,车身底盘所有者和电池所有者或分属不同的主体,必然对保险公司的风险管理提出更复杂的要求,在承保标的、承保风险范围、赔付责任等方面对保险行业提出了新的挑战。

车电一体模式的承保标的为新能源整车,车电分离模式将承保标的细化为车身和电池。动力电池是新能源汽车最重要的零部件之一,一旦出险将提高新能源汽车的赔付成本,原材料成本和运输储存成本提高了新能源汽车的维修价格和案均赔款。可以预见的是,未来车电分离模式成熟后,动力电池系统大概率可以附加险的形式分开投保。

同时,车主仅拥有车身的所有权,其保险诉求为保险公司赔付意外事故中电池造成的车辆损失、电池造成本车人身伤亡、第三者责任(图表3)。

车险新能源产品有哪些项目(新能源汽车重构车险底层逻辑)(4)

智能汽车重新定义车险

随着新能源汽车产品逐渐成熟,以及渗透率持续提升,汽车正在经历从“功能机”到“智能机”的时代,新能源汽车普及将加速这一进程。2022年下半年,蔚小理再次进入新产品投放期,将推出更多爆款产品,ET5、G9、L9等产品凭借“产品定位 用户体验”,未来销量值得期待。

中信证券研究部首席科技产业分析师许英博认为,“新能源汽车加速数字化、智能化进程,类似于智能手机市场曾经经历过的转变,汽车智能化的普及率也将持续提升,未来5-10年,是汽车智能化的红利期。”

智能化无疑将重构汽车产业格局,汽车产业正从“工业化时代的机械产品”向“智能化时代的科技硬件”过渡,智能汽车未来的核心竞争力为“产品定义”和“客户体验”。

在智能汽车时代,数据的价值将会被最大程度的利用,车险的商业逻辑也在重构。在数据安全合规的前提下,车主的驾驶行为、行驶里程、用车时长都将成为车险定价的重要依据,从而提供给车主个性化的车险产品。另外基于传感器数据及人工智能算法解析,智能汽车能够有效干预危险驾驶行为,从而降低事故发生率,控制车险赔付率。

在理赔阶段,行车过程数据能够辅助保险公司远程认责定损并推荐修理厂,从而提升保后服务效率。因此在全新的车险服务链条下,车企将成为重要的参与者,占据车险运营的主导权。

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对车险行业的影响,不止体现在专属产品和营销关系上。从产业全局角度来看,在上游相关技术成熟的背景下,新能源汽车以其特殊的电气特征成为汽车智能化落地的最佳载体,同时伴随着互联网造车新势力先进设计理念的渗透,以及逐渐成熟释放的产能,高度智能化的新能源汽车以鲶鱼效应的方式,推动传统车企加快智能汽车技术发展。

在汽车智能化过程中,车险也必然应势而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