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泉州网

泉州最短的高速在哪里(从勉强维持通车)(1)

国道355线南安市诗山镇高来格公路青年园停车服务区 (泉州市公路中心 供图)

泉州最短的高速在哪里(从勉强维持通车)(2)

泉州市公路中心桥隧分中心工作人员利用桥梁检测车,下到后渚大桥底部,检查大桥“健康状况”并拍摄记录。(陈起拓 摄)

泉州最短的高速在哪里(从勉强维持通车)(3)

泉州市山区国省干线路面纷纷变成沥青混凝土的“精品黑”,路容路貌焕然一新。图为国道355线德化水口路段。(泉州市公路中心 供图)

泉州最短的高速在哪里(从勉强维持通车)(4)

多年来,泉州市打造了多条绿意成荫的专养公路,走在路上,如在画中。(陈起拓 摄)

泉州最短的高速在哪里(从勉强维持通车)(5)

2002年以来,泉州市先后对国道324线仕公岭等进出城通道进行现代化的立体交通改造和综合环境整治提升。图为国道仕公岭立交桥。(泉州市公路中心 供图)

台海网7月2日讯 据泉州网报道:

百年春华秋实,一路砥砺向前。

今日的泉州,2条高铁线穿境而过,高速公路、快速通道四通八达,普通公路纵横交错,一个高效快速的现代交通路网已经形成。

回首百年前,国内战火纷飞,公路满目疮痍,交通几乎处于瘫痪状态。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晋江专区(辖现在的泉州地区和当时的同安、莆田、仙游、金门等县)接过的是勉强维持通车的218公里公路和长度共3719.1米的184座公路桥梁。

70多年来,通过数代公路人的接续奋斗,泉州市公路面貌发生惊喜巨变。全市公路通车里程18000多公里,其中,普通国、省干线1362公里。建成了以城区为中心,以5条国道、6条省道为主骨架,向各县(市、区)城关辐射,沿港口、卫星城镇延伸的现代公路交通网“半小时经济圈”。

回望百年来的公路沧桑巨变,泉州市公路事业发展中心全体工作人员感慨万分。“踏平坎坷成大道,斗罢艰险又出发”。进入新时代,围绕改革主线和发展命题,市公路中心持续推进公路养护管理治理能力现代化,推动泉州市公路事业高质量发展,为泉州市社会经济发展提供更有力的保障和支撑。

上世纪40年代 华侨捐木材铺桥面 迎接解放军南下

百年前,时局动乱,公路命运多舛。

以泉州市建造年代最早的普通公路国道324线来说。该线泉州段俗称福厦路,自泉港区界山镇入境,经惠安县城关、洛阳,洛江区、鲤城区、晋江磁灶、南安官桥、水头,全长98.820公里。1919年起,由惠安民办公路局、泉州民办汽车路有限公司、泉安汽车路有限公司、泉官汽车路公司分段分期修建,至1933年才全线通车。

抗日期间,战火纷飞,福厦路几次遭受破坏。

1949年国民党军队撤退时,福厦路和洛阳桥再遭破坏,无法通车。据泉州公路相关史册记载,1949年8月31日,解放军先头部队工兵排赶到时,爱国华侨、台商区洛阳镇(当时属惠安县)吴德辉捐出自营杉木行的一批木材,在群众的协助下,迅速将木板铺上桥面,让大军继续南下,解放泉州城。1949年9月1日,国民党再以飞机炸断洛阳桥钢筋混凝土桥面两孔,交通再度中断。

上世纪50—60年代 清一色沙土路面 遇暴雨难行车

终于迎来新中国的成立。1950年至1955年,省交通部门首先修复了福厦公路晋江专区辖区段,改造了省道、县道主要公路,使晋江专区公路通车里程达到300公里。其中泉州(现在的中心城区)24公里、惠安63公里、晋江77公里、南安85公里、安溪51公里。

受历史条件局限,当时所有公路路面均为沙土路、泥巴路。

因建设起点低,公路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先天不足。一到雨季,路面经常出现坑槽和波浪,像蜂窝一样密密麻麻,像波浪一浪接一浪,影响行车。为稳定路况,晋江养路段总结出经常性公路保养中要做到“晴天勤扫(勤耙)砂、雨天加面砂、雨前疏排水、雨后扫带刮”等经验做法。养路工当中也流传着“雨天洞不补,晴天要吃苦”“小坑不补、过夜一尺”等公路养护谚语。

在养路工具相当简陋的情况下,养路拼的是体力和耐力。

依靠畜力回沙,是个别地方才有的条件,在当时已是比人力回砂先进的生产方式了。一份珍藏至今的报告及批复印证了当时的养护作业情况。“我区现有黄牛10头,其中大多数已年老行动慢,工作效率低……”在这份落款日期1965年5月5日的报告上,当时的晋江公路工区写道。

记者在市公路中心石狮分中心莲厝公路站、泉港分中心涂岭公路站采访时,工作人员不约而同回忆起老一辈养路工的养路故事。“路二代”涂岭公路站老站长蔡秀奇告诉记者,尽管当时条件艰辛,“生在旧社会、长在红旗下、走在春风里”的父辈却仿佛有使不完的劲。“他们会提着一个闹钟上工,走到养护路面时才计算上班时间,每天上午、下午会雷打不动,干满4小时才歇息。”

不论严寒酷暑,不管刮风下雨,当时“有路必有养路工”。每到梅雨和台风季,养路工人更是全身心扑在抢修一段路、一座桥上,一些人连家庭都无暇顾及,十分辛酸。

上世纪80年代 沙土路升级柏油路 经费不足汗水补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公路建设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各地兴起改建柏油路的热潮。在这个时期,泉州市不少遇暴雨就瘫痪的“泥巴路”,改建成全天候通行的柏油路面。

最早铺设柏油路面的是福厦路涂岭段,于1971年5月完成,共有10公里。1972年,福厦公路的“油路”由北向南推进。进入20世纪80年代,柏油路再从沿海公路向山区公路延伸。同时期,爱拼敢赢的泉州人凭借经济发展赚到的财富回馈乡里,纷纷修建乡村大道,一条条道路宛如一条条巨龙藏卧于乡村各角落。

从沙土路到油路,路面等级提高了,可养护并没有省心。

柏油路天生“娇嫩怕水”,冬春两季,养护人员要着重清理、整修路基边坡、水沟、路肩等,做好防水、排水工作。遇重型车辆或雨水冲刷导致的路面坑机槽,养路工要经过割、拌、铺、压几道工序。在拌的过程中,油料配合比、油温火候都要用心掌握好,整个过程还要忍受180摄氏度的油温考验和熏人焦油烟味。散发着热气的柏油落在路面,温度仍有四五十摄氏度,养路工修补油路的过程充满煎熬。

由于养路经费只能维持正常的小修保养和一些路面的大中修工程,当时公路部门提出“经费不足汗水补”的口号,常年开展“三个一”活动。即每个道班每年自力更生改善一个弯道、加宽一公里路基、砌筑一公里水沟。

至1990年,在全体公路人的努力下,全市共有国道、省道、县道和乡村公路875条6470.52公里,有永久性桥梁1125座,实现了每个乡镇政府所在地都通了公路。值得一提的是泉州大桥1984年的建成通车。该桥由省交通厅组织建设,当时可以说是举全省之力建设,建成后为中心城区晋江两岸、全省南北的经济发展、人员交流发挥了巨大作用。

上世纪90年代至2010年 先行工程火热进行 国省道全面拓改

上世纪90年代,在新的一轮经济发展热潮到来之际,泉州市委市政府审时度势,抓住机遇,于1993年至1995年连续三年将“先行工程”建设纳入大泉州的建设蓝图,并作为优先发展的战略、增创新优势的选择。至此,泉州市公路真正迎来快速发展的春天。

石狮市打响全省公路“先行工程”建设的第一炮。1992年,刚建市的石狮,把计划建设市政大厦的5000万元资金,用于石永、石祥、石蚶三条沙土路改建,留下“不修大厦修大道”的佳话。

泉州境内的国省干线迎来全面的拓改,“先行工程”如火如荼。

国道324线泉州段拓宽率先展开。1994年6月起,惠安万名干部群众在县、乡镇领导的带领下,自带干粮、工具到工地(国道324线惠安段)参加义务劳动。市公路交通部门抽调精兵强将,组织质量监理和交通协理大队,投入了以保工期、保质量、保畅通为中心的国道施工管理中。其中路面工程指挥部5名成员卷起铺盖,分别到任务最繁重、施工最复杂、进度最慢的路段蹲点指挥。

1995年1月,国道324线泉州段在全省率先竣工,全线路面宽15—22米、两侧慢车道各宽3.5米,基本达到平原微丘一级公路标准。

在为期多年的“先行工程”建设中,泉州市投入资金21亿元,建设公路里程超8000公里,其中高级、次高级路面1800公里,一、二级公路1000多公里。初步建成了以城区为中心,以国省干线为主骨架,向各县(市、区)城关辐射,沿港口、重点城镇延伸的现代公路交通网络,市县两级的“半小时经济圈”逐渐形成。

修路大热潮中,渴求发展的沿线群众对道路建设给予了很大的理解、支持和奉献。1993年春,为打通龙门隧道、奔向小康,2万多名海内外安溪人捐资1600多万元,支持当地政府开凿龙门隧道。1994年8月8日,总投资1亿多元的龙门隧道终于贯通,缩短安溪前往厦门特区的车程11公里。“可以说,当时安溪是举全县之力,支持龙门隧道建设。”当年还是小学生的市公路中心安溪分中心工程股副股长黄渊泉捐出全部零花钱20元,回忆往事,他仍为当时群众的修路热情和奉献精神感动。

为解决泉州市区出入口交通拥挤问题,2002年以来,泉州市先后对国道的仕公岭和东湖街、西南侧进出城通道(南迎宾大道)、北进出城通道(北迎宾大道)进行现代化的立体交通改造和综合环境整治提升,大大提升了国道324线的过境兼城市通行效率。

开启新时代 “白改黑”提升路况 公路与经济协调发展

大道如歌,坦途如虹。

进入新时期,泉州市公路由过去制约经济发展的瓶颈,到如今已形成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路网结构。而高速公路、城市快速路从无到有,与普通公路形成一个相得益彰的公路网络。在这样的背景下,人民群众对道路的选择从最初的“有路走”变成现在的“走好路”。

相较高速公路,泉州市普通公路承载着上联下延的连接作用,上联通高速公路,下延伸茶叶主产区、陶瓷主产区、煤炭主产区、旅游景区和广大农村等,公共服务功能突出。为进一步优化普通公路交通环境,提高公路社会形象和服务水平,泉州公路人进行了积极的探索。

在茶乡碧绿的田野之间,刚铺就的沥青公路既平坦又清爽,偶有车辆急疾而过,发出的声响极微。这是6月中旬收尾的国道355线安溪官桥至虎邱芳亭村的一段。“假如路面和酒店一样评星级的话,改造前的水泥路面因使用年限长,小修小补多,路况差,勉强三星级。如今的沥青路面就是‘五星级酒店’了!”目睹家乡道路巨变的虎邱镇张女士感慨地说。

“十二五”以来,综合考虑安全、维护、美化等因素,泉州公路大力进行“白改黑”工程建设,全市共有485.79公里的专养公路实现沥青化。在国省干线沥青化改造时,除了对线形进行必要的优化调整外,同步进行人行道、路灯、排水系统、绿化景观改造提升进一步优化出行环境,提升城市品位。

多年来,全市形成多条绿意成荫的景观干线,行进其中,“路在绿中穿、车在景中行、人在画中游”。在加强生态建设之余,公路部门丰富服务内涵,建成多个集休息、购物、餐饮和车辆维修等功能为一体的服务区。

除了畅、舒、美,公路部门还在安全管理上下大功夫。“十二五”“十三五”期间,泉州市专养公路共投入安保工程和安全生命防护工程建设资金1.77亿元,累计设置钢筋混凝土防护栏1000多公里、波型梁防护栏近40公里,标志牌6000多面、警示柱1万多根。在国省干线桥梁上、隧道入口,在人流密集处、在长下陡坡上,一道道防护栏、波型梁防护栏化作一道道安全防线,为来往车辆隔开万丈深壑、隔出安全行车空间,带给了群众满满的安全感。

随着时代的发展,泉州市公路路面等级越来越高,公路养护方式面临新挑战。传统的养路工转型成了公路清洁师、绿化美容师、桥隧工程师、机械操作师。他们运用机械化作业方式,用新时代养路工的责任感树起一道道安全屏障,用新技术、新工艺铺设或修补一段段沥青混凝土路面,用巧手梳理装扮着一条条生态文明公路,只为群众出行更安心、更舒心。 (记者 陈淑华 通讯员 郭晓萍 张丽玉 张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