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时常听到一个词——“动态”,比如“动态清零”,这是当前我国疫情防控的总方针而在对国际关系和地区热点的考察中,也应持有动态发展的眼光此话怎讲?,我来为大家科普一下关于时评平台展示成果?以下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

时评平台展示成果(时评用动态发展的眼光看世界)

时评平台展示成果

最近时常听到一个词——“动态”,比如“动态清零”,这是当前我国疫情防控的总方针。而在对国际关系和地区热点的考察中,也应持有动态发展的眼光。此话怎讲?

不妨先以俄乌冲突为例。冲突爆发之初,很少有人预测到冲突会持续这么久,连经验最老道的国际问题专家也误以为乌方最多挺不过一周,然而,事态的演变却一再突破人们的想象,甚至连冲突的当事方都在动态地摸索这场冲突的定位和走向。

可见,看待国际冲突,我们不能想当然地以静态的标准去衡量结果。

第二个例子,我们再来说台海。中美角力最敏感的一个焦点就是台海。

拜登的智囊、同僚和心腹们最想去的两个地方,一个是乌克兰,另一个就是台湾,你可以说他们是政治作秀,但这两个地方也的的确确是美国试图维系霸权的两颗棋子,两个抓手。

台湾方面有人说,能够决定台湾未来的不是民调,而是美国和中国的力量对比以及美国介入台海的意愿。当中国与美国的力量拉近时,美国的政策就会改变。

这句话也在提醒我们,看问题的方式不应该一成不变,而是要以动态发展的眼光,看到变化的可能。

无独有偶。前两天,在清华五道口首席经济学家论坛上,经济学家林毅夫提出:总有一天,中国的经济总量会是美国的两倍,到时候美国不得不和中国搞好关系。那么,眼下,中国应该做些什么呢?他说,眼下,我们就应该保持动态的经济增长,保持对外开放。此处又提到了“动态”这两个字。

“动态”是不是最近才出现的新名词?显然不是。其实,“动态”也好,“大概率”也罢,这些都不是新词,只不过在时下的形势中,它们非常合时宜地进入到了公众的视野。

动态地看待国际关系,动态地实施对外政策,这在专业领域早就已经是常识了。

不久前,美国著名的中国研究专家李侃如接受媒体采访,被问及美国从尼克松到奥巴马历届政府的对华接触政策是否过分天真、过分软弱。作为曾经参与制定美国对华接触政策的元老级人物,李侃如的回答是,这些政策既不天真,也不软弱,因为对华接触的目的本来就是动态的,受到了很多国内外因素的影响。

李侃如还批评拜登的对华政策是“作茧自缚”。具体而言,他说,拜登过分强调西方民主意识形态,在国际上拉帮结派,煽风点火,但实际上,美国国内的民主状况已经乱成一团,不可收拾。

拜登刻意强调意识形态色彩,而且把中美关系的本质理解为“竞争”,从根本上减少了中美建设性对话的可能性,这就是典型的死脑筋,是不能用动态发展的眼光去看待问题的反面教材。

为了一根筋地达到竞争的目的,白宫打起了新疆牌、台湾牌、疫情牌、关税牌、技术牌,甚至还有冬奥牌、俄乌冲突牌,当然还有东盟牌。上周,东盟各国的领导人出了一趟远差,被邀请到白宫,拜登给他们画了一张很没有诚意的大饼,要求东南亚国家的政府首脑们选边站队。

但是,现实的情况是,中国早已是东盟最大的贸易伙伴,同时,中国也是全球120多个国家的最大贸易伙伴国,是另外70多个国家的第二贸易伙伴国,美国却无视现实,仍在用昔日的口吻向各国发号施令。

作为新兴大国的中国,我们既不会被它的拉帮结派吓倒,也不会效仿它的作茧自缚。

中国会坚持“动态清零”的防疫方针,保持动态的经济增长,也会继续打开对外开放的大门。在看待国际关系和地区热点的问题上,同样的道理,我们也应具备动态看世界、动态观未来的眼力。

诚如王毅外长所言,我们不能让冷战的思维在本地区回潮,也不能让乌克兰的悲剧在身边重演。国与国之间如果非得有竞争,该竞争的是谁能把自己的国家治理得更好,谁能为世界做出更多的贡献。

这才是看待世界、看待自身应有的定力,应有的视角。历史会证明这一点,中国人也当充满信心,我们,正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