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中国历史上的文学家,人们都推重唐宋八大家,这八大家中,苏洵、苏轼、苏辙父子都名列其中,号称“三苏”,在中国文化史上影响巨大。我们都知道,苏家父子是四川眉州眉山人,但他们在文章、诗词、书画上却经常在署名上写有“赵郡”或“栾城”,如“赵郡苏洵”、“赵郡苏轼”等;而苏辙则被朝廷授予“栾城县开国伯”,他的作品集叫《栾城集》,这是为什么呢?

成语故事张冠李戴(说了一句话被人起个外号)(1)

原来,苏家的祖籍并不在眉州,而在赵郡栾城,也就是现在的河北栾城县。“三苏”对自己的祖籍也一直念念不忘,苏东坡的墓志铭上就写着:“苏自栾城,西宅于眉”。他们的始祖,也是一个很著名的人物,那就是武则天时期的宰相苏味道。

陆毅版苏东坡

但苏味道虽然文章诗词很好,却不是个好的政治家。他为了升官,攀附、奉承张易之兄弟。还曾经在改葬其父时,侵毁家乡人的田地,过度役使百姓。他虽然后来当上了凤阁鸾台平章事,位居宰相,但却只擅长奏章,处理政务的能力却不强,办事因循苟且,老于世故,首鼠两端,不能决断,以阿谀圆滑而著称。他常对人说:“处事不欲决断明白,若有错误必贻咎谴,但模棱以持两端可矣。”也就是说,处理事情,不要决断得太清楚、太明白,因为如果处理错了,必会遭到追究和指责。只要模棱两可,哪边都抓不着小辫子就行了。在朝廷大政方针上,他也总是含糊其辞,不明确表态,不置可否。当时,人们根据他这种为人处世的特点,给他取了一个绰号,叫“苏模棱”或“模棱手”,成语“模棱两可”就是源出于此。

在狄仁杰推荐张柬之时曾说过,“若求文章、资历,现宰相李峤、苏味道足够了。但皇帝仍然不满足,可能就是因为文士拘泥于小节,不足以共成天下大业吧。”有位古人也曾说过:"做官的人要达到远大的志向、职位、前途,就要把度量见识放在首位,把文学技艺放在其次。”而苏问道文学虽好,但缺乏的就是度量、见识。后来,他因党附张易之受到牵连,贬为眉州长史,又迁为益州长史,死于上任的途中。当然,不管怎么说,苏味道的文学才华和贡献是无法抹杀的。

成语故事张冠李戴(说了一句话被人起个外号)(2)

三苏祠启贤堂里的苏味道像

苏味道有四个儿子,老大、老三、老四都“子承父业”做了官,只有老二苏份与众不同,他迁居眉山县(现在的四川眉山市东坡区)娶妻生子,这是眉州有苏氏的开端。而苏份的第九代子孙里出了个苏洵,苏轼、苏辙是其第十代孙。至今在四川眉山三苏祠启贤堂内,还供奉着眉山苏氏始祖——苏味道的画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