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灿烂海滩原创作品,严禁转载)

今天的三国成语故事见于《三国演义》第三十回,发生在官渡之战期间,相关人物分别为袁绍和许攸。原文如下:

三国成语故事负荆请罪(三国成语故事忠言逆耳)(1)

使者赍书而往,行不上三十里,被袁军捉住,缚见谋士许攸……(许攸)径来见绍曰:“曹操屯军官渡,与我相持已久,许昌必空虚;若分一军星夜掩袭许昌,则许昌可拔,而操可擒也。今操粮草已尽,正可乘此机会,两路击之。”绍曰:“曹操诡计极多,此书乃诱敌之计也。”攸曰:“今若不取,后将反受其害。”正话间,忽有使者自邺郡来,呈上审配书。书中先说运粮事;后言许攸在冀州时,尝滥受民间财物,且纵令子侄辈多科税,钱粮入己,今已收其子侄下狱矣。

三国成语故事负荆请罪(三国成语故事忠言逆耳)(2)

绍见书大怒曰:“滥行匹夫!尚有面目于吾前献计耶!汝与曹操有旧,想今亦受他财贿,为他作奸细,啜赚吾军耳!本当斩首,今权且寄头在项!可速退出,今后不许相见!”许攸出,仰天叹曰:“忠言逆耳,竖子不足与谋!吾子侄已遭审配之害,吾何颜复见冀州之人乎!”遂欲拔剑自刎。左右夺剑劝曰:“公何轻生至此?袁绍不绝直言,后必为曹操所擒。公既与曹公有旧,何不弃暗投明?”只这两句言语,点醒许攸;于是许攸径投曹操。

三国成语故事负荆请罪(三国成语故事忠言逆耳)(3)

按照小说的情节发展,官渡之战期间,曹操军粮告罄,便写信给镇守许昌的荀彧告急。谁知送信的使者被袁绍军队抓获。谋士许攸看完这封信后,立即向袁绍汇报,并建议曹操派兵偷袭曹操的老巢许昌。不过,许攸的建议却遭到了袁绍的拒绝。就在两人交谈之际,谋士审配派人从邺城送来一封信。审配在信中提到,许攸在冀州期间搜刮民财,又纵容贪污。袁绍大怒,将许攸赶出营寨。许攸认为审配有意陷害,欲拔剑自刎。后经左右提醒,便离开袁绍投奔曹操。

三国成语故事负荆请罪(三国成语故事忠言逆耳)(4)

本文要介绍的成语,是许攸口中的“忠言逆耳”,意为忠诚直率的劝告听起来不大舒服。这句成语的最早出处是《韩非子·外储说左上》中的“夫良药苦于口,而智者劝而饮之,知其入而已己疾也;忠言拂于耳,而明主听之,知其可以致功也。”

三国成语故事负荆请罪(三国成语故事忠言逆耳)(5)

小说中提到的许攸背叛袁绍投靠曹操的故事情节,不但是真实的历史事件,还对官渡之战的结局产生了决定性影响。据《三国志·武帝纪》注引《曹瞒传》载,得知许攸来投,曹操“跣出迎之”,并说“卿来,吾事济矣”,可见对许攸的重视程度。许攸则对曹操表示:“今袁氏辎重有万余乘,在故市、乌巢,屯军无严备;今以轻兵袭之,不意而至,燔其积聚,不过三日,袁氏自败也。”随后,曹操亲自率部火烧乌巢,彻底扭转战局,取得了官渡之战的胜利。

三国成语故事负荆请罪(三国成语故事忠言逆耳)(6)

不过,小说中提到的审配陷害许攸之说却并非历史的真实,而是小说作者的虚构。至于说到许攸背叛袁绍的原因,在史料中有两处明确的记载。《三国志·武帝纪》载:“绍谋臣许攸贪财,绍不能足,来奔,因说公击琼等。”《后汉书·袁绍传》亦称:“会攸家犯法,审配收系之,攸不得志,遂奔曹操,而说使袭取淳于琼等。”由此可见,审配逮捕许攸的家人,的确是因为他们贪腐违法所致,并非是蓄意陷害。

三国成语故事负荆请罪(三国成语故事忠言逆耳)(7)

早在官渡之战爆发前,曹操谋士荀彧有过这样的预测:“许攸贪而不治。审配专而无谋,逢纪果而自用,此二人留知后事,若攸家犯其法,必不能纵也,不纵,攸必为变。”由此也可以看出,许攸家族贪腐的传闻已广为人知,只不过直到官渡之战期间才经审配查处而东窗事发。这件贪腐案不仅改变了许攸的命运,也改变了官渡之战的结局。

参考书籍:《三国志》、《后汉书》、《三国演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