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一年芳华(我看芳华)(1)

2017年公演的电影《芳华》,算来已经五年了,有时候在网上见到《芳华》的画面,不由得想起电影的主人公和故事。

过去几年《芳华》出影,受到了热议,有说好的,有说不好的,褒贬不一。可能,这是一个有争议的影片,但不管怎么说,国家电影局审批公演了。

闲来没事,我就去看场电影,这是在部队养成的习惯。20世纪70年代,我在部队时每个周可以去看一场电影,在单调的文化岁月里,算是享受一顿文化“大餐”。那个年代,文化生活匮乏呀,电影是最好的文化“大餐”了。

当下影片,所谓的好莱坞大片也好,国产影片也罢,看过以后能留下印象的并不多,可以说极少,有些影片,刚从电影院出来,就忘得一干二净,烟消云散了。

《芳华》,是一个当过兵的亲戚,非让我去看看此片。

2017年12月底,我在烟台,选了一个阳光明媚的日子,去看了《芳华》。

从电影院出来后,好长时间沉浸在影片故事主人公悲惨的结局中,拔不出来。怎么形容呢,反正心情很是压抑,沉重,有些透不过气来,有一种说不出来的感觉。

我问过一些看过《芳华》的战友,也说有这种感觉。

带着这个复杂的心情,晚上和几个战友,喝小酒,说《芳华》,忆军队,过了时许,沉重的心情,才逐渐得以释怀。

回到济南以后,《芳华》这个现实主义的伤痕文学作品,没有让我忘记,特别是主人公的结局,我做过无数次设想,能不能给他们一个完满的结局。

于是,我决定再去看一次《芳华》,在省老干部活动中心又看了一遍。

《芳华》,如同导演冯小刚所说,《芳华》讲的是大时代,当时的中国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巨变,历史的变迁、战争的爆发改变了所有人的命运。

《芳华》,我看了两次,都掉泪了,“男儿有泪不轻弹,只是未到伤心处。”

我为《芳华》流泪,是我看懂了《芳华》,不见得,只是觉着《芳华》又把我拉回到了那个难忘的青春岁月,那个充满芳华气息的年代,青春芳华的印记,人生中难以忘却的。

那一年芳华(我看芳华)(2)

于是,我捋了捋思想,把观赏《芳华》的感受写出来了。

一个好的故事,一部好的作品,一个好的电影,会让人记住的,刻骨铭心的。

《芳华》,让我记住了什么?

1、青春欢畅的年代

《芳华》说的是军营里年轻军人的芳华,说的是青春的故事。

每一个人最美好最美妙的时段,就是青春年华的那一段。

电影《芳华》,有不少舞蹈场面,演员活灵活现的舞蹈表演画面,充满了青春的气息,让人们期待着青春的轮回。主人公刘峰和何小萍,他们的风华正茂留在了部队,同在一个文工团,为部队巡回演出。后来,一个下放到边防连队,一个下放到野战医院,并双双参加了自卫反击战,为保卫祖国领土完整,一个受伤致残,一个受到战争造成心理创伤。

雷锋式人物刘峰做了那么多好事,却遭受了不公,年轻军人(四个兜的干部)怎么就不能恋爱?“那个少女不怀春,那个少男不钟情”。刘峰受到不公,但他从不喊冤叫屈,委屈的泪水只能悄悄咽下。那个极“左”的年代,扼杀人性,把多少军人的青春梦想给毁了。一个和我同年入伍的好战友,上过军校,连队的骨干,就因为感情问题,年纪轻轻风华正茂,安排转业了。几十年过来,想来这事,我就愤愤不平的。

那一年芳华(我看芳华)(3)

影片结尾,是刘峰和何小萍的相知相遇,但青春已逝,芳华已去。

人的命运,都是如此,只是我的人生结局,要比主人公好一些。

“当你老了,走不动了,炉火旁打盹,回忆青春”。人生走了大半辈子,让我现在时常回忆的,还是那个青春年华的画面,我的青春欢畅的岁月,是在部队的芳华时光。

那一年芳华(我看芳华)(4)

后排左二和战友

20世纪70年代初,和我同一年迈进一个连队的有40多名热血青年,来自祖国的四面八方。65式“的确良”绿军装,“一颗红星头上戴,革命的红旗挂两边”,是那个年代军人军装的标配。身着一身绿色的军装,庄重大方,潇洒自如,军帽下透露出一张张青春年华的脸庞,是青春最欢畅的记忆。

我在部队20年,换了三次军装,但最喜欢的还是那身65式绿军装,她是青春的标志,芳华的印记。

那一年芳华(我看芳华)(5)

作者

电影《芳华》,还说了一群女兵的故事。让我想起,和我同在一个部队的那些个女兵。

当年,我所在的部队最多时管辖过10个医院,大概有上千名女兵,她们身披绿军装,是军营里的青春花朵,女兵是男兵心目中的姐姐妹妹,为了一个共同的革命目标,我们走到一起来了。我们这些男兵,和那些女兵,共同谱写了绚丽多彩的军队青春篇章。

军营是承载青春、实现青春理想的平台,许多青年军人,在那美丽的时光,比那彩霞还要鲜艳,比那玫瑰,更加芬芳,犹如《芳华》结尾曲“世上有朵美丽的花,那是青春吐芳华。”

我是听着这首歌流着泪恋恋不舍离开影院的,《芳华》把我拉回青春岁月,我把自己的青春融进了《芳华》。

那一年芳华(我看芳华)(6)

145医院女子蓝球队

连队是军队的基层单位,承载着年轻人青春的理想,传承着红色的基因。我们这些二十岁左右的年轻军人,用青春的精力投入学习,用青春的朝气投入工作,谱写了青春的旋律,我们的青春留在了解放军这所“大学校”里。

我们努力了,付出了,军队给予我们最好的回报是,提高了觉悟,掌握了本领,学会了做人。我在连队从战士、班长到排长、副指导员,一干就是九年,连队里承载了我的青春,部队里留下了我的芳华。

我和当年的战友,无论走到哪里,命运如何,芳华不再,青春不再了。和主人公一样,把青春毫无保留地献给了部队,无怨无悔址度过了后半生。

青春芳华随岁月逝去了,但青春芳华永远定格在精神世界里。

我永远忘却不了逝去的青春。

2、激情燃烧的岁月

《芳华》描写的是部队文艺兵的故事。电影画面非常质感,灿烂的阳光洒进排练大厅,女兵从容优美的舞姿,展示了一幅幅美丽的青春画画。从头至尾,片中不断出现文艺女兵习舞的优美画面,动听的音乐场面,还有男女兵共同工作生活的青春画面,军营里充满了春光无限好的氛围。

《芳华》的画面感超强,展示了当年军人的青春气息。

那个年代,大军区以上都有专业文艺团体,军,师,有的到团,都有文艺宣传队。这是我军战争年代保留下来的传统,用文艺表演去传播正能量,催人向上,激发士气,让军人时刻保持着旺盛的斗志,确保部队强盛的战斗力,宣传鼓动不失为一个好方法。

那一年芳华(我看芳华)(7)

十分部宣传队

20世纪70年代初,我当兵在济南军区后勤十分部,作为师级单位,理所当然的也有宣传队,他们经常在分部机关礼堂演出。那个时候,我还在修理连队当兵,经常去看宣传队的演出。

那个时代,讴歌的就是那个时代的主旋律。我们每次看完宣传队的演出,就会激情回荡充满力量的。

激情燃烧的岁月,是用激情铸就的。激情来自哪里,来自主旋律的感召鼓舞,其中,军队的宣传队就承担了这个角色,他们用舞蹈、歌曲、小品等形式,宣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宣扬英雄、讴歌正气,“沂蒙颂”是当时必演的节目之一。

《芳华》里再现“沂蒙颂”,现在听来,还是那么动人,还是那么给力,还是那么激扬。

那个年代,作为军人,无论在野战部队,还是在后勤部队、地方部队,无论在哪个专业、部门,无论在做什么工作,战友们总是拼劲十足,斗志昂扬的。

《芳华》中刘峰,从文工团下放到边防连队,何小萍调到野战医院,毫无怨言,任劳任怨。两个人在前线,用青春年华谱写了时代最强音。

那个年代,作为军人,条件艰苦,没有人叫苦;工作劳累,没有人叫累。每个人身上,总有那么一种拼劲,一种激情,一种干劲。我和战友们就是凭着这种精神,共同酿造了连队难忘的激情岁月,用春春创造了时代最强音。

我永远忘却不了激情的岁月。

3、不朽的英雄战士

《芳华》有这样一组画面,在边境自卫还击战胜利结束后,文工团前来慰问部队,唱响了《英雄赞歌》:“风烟滚滚唱英雄,四面青山侧耳听”。伴随着激昂的女高音,我禁不住热泪滚滚,心潮澎湃。

我当兵那会,电影《英雄儿女》不知看过多少遍了,每当这首歌响起,“双手紧握爆破筒,怒目奔火热血涌,敌人腐烂变泥土,勇士辉煌化金星”,我和战友们就会激情昂扬,荡气回肠,做好了为祖国为人民浴血而战的准备。

我的一个亲戚,出身于军人家庭,比我当兵早一些,他对我讲过:那年代,他争取十八岁入党,十九岁为祖国献身。不是说我们觉悟有多么高,而是那时给我们的教育,特别是军人家庭熏陶的结果。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英雄人物被拍成电影,教育人鼓舞人,这就是那个年代,好的电影作品讴歌英雄人物,给我们的教育印记。

那个年代,许多军队将士深受英雄事迹感染,做好了随时为祖国上战场,捐躯报效祖国和人民的。

新中国成立以后,抗美援朝、中印、中越自卫还击战,多少英雄儿女前赴后继,牺牲在战场上。

那一年芳华(我看芳华)(8)

我的参战战友在云南老山前线

1985年3月至1986年5月,我的51名战友,济南军区后勤第十分部军械修理连,奉命奔赴云南老山前线,经受了血与火的洗礼,圆满完成作战任务凯旋而归。

那个年代的军人,那么坚强,那么勇敢,那么无畏。20世纪70年代初,我国与某大国关系紧张,特别是某大国在我边境陈兵百万,时刻威胁祖国的安全,战争大有一触即发之势。

作为军队,要时刻准备迎接战争的到来。作为军人,要随时用生命和鲜血捍卫国家的主权和领土完整,这是军人的天职。

那一年芳华(我看芳华)(9)

《芳华》仅用了六分钟,展现了血腥残酷的战争场面,向人们展示了英雄们流血流汗的故事。刘峰参战负伤,打掉了一条胳膊,成为残废军人和战斗英雄。何小萍不惧安危,抢救了许多伤员,战争给她留下了心理创伤。他们是在战场上,用生命和鲜血谱写了军人的风采。“怕死不革命,革命不怕死”,在他们身上得到了升华。刘峰只是千万个战斗英雄和残废军人的典型代表。

今天中国的和平安宁,是英雄用生命换来的,是伤残军人用鲜血换来的。英雄不能再掉眼泪了,英雄不能再受苦难了。

我国国防部已经回应了《芳华》所反映的退役军人的安置问题,相信今后,刘峰和何小萍式的退役军人,会得到妥善安置,给他们幸福晚年的。相信党和军队,祖国和人民不会忘记英雄,英雄将永载史册。作为我们,当热爱英雄,崇拜英雄,捍卫英雄。

我永远忘却不了英雄的战士。

4、自豪的军队情怀

《芳华》刚开始,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幅毛泽东巨幅油画,不禁让我们回忆起毛泽东时代。

我是从那个年代走过的,我们都是毛主席和人民的战士,“毛主席的战士最听党的话,那里需要就到那里去,那里艰苦那安家”,已经成为军人的信条。

毛泽东已经不在了,始于1976年,我党我国我军的三位伟人相继去世,并且发生了唐地大地震。那一年,像是天灾人祸从天而降似的来到中国,令世人震撼。

《芳华》也描述了这段令人心痛心酸心寒的历史。其中有文工团为纪念三位伟人,女兵排练《绣金匾》镜头,让我回想起,1976年,我随25野战医院在河北开滦县参加抗震救灾,就在那里,经历了三位伟人的噩耗,仿佛天塌下来似的,我所在医院里那些女兵哭得很伤心,泣不成声的。

粉碎“四人帮”以后,文艺团体来我们医院慰问演出,听到了《绣金匾》这首歌。“一绣毛主席,人民的好主席。二绣总司令,革命的老英雄。三绣周总理,人民的好总理"。演员们发自内心感情演绎的这首歌,唱得我泪水止不住的流下来。《芳华》再次唱响了这首歌,伟人已去的画面又浮现在我们眼前。

毛泽东,周恩来,朱德,是人民军队的主要缔造者。毛泽东发动秋收起义,周恩来和朱德发动南昌起义,这两支部队会师于井岗山,成为人民军队的火种,奠定了人民军队的基础。

20世纪70年代,作为毛泽东时代的战士,时代的痕迹是难以忘却的。那个年代,作为军人,特别荣耀,特别自豪,因为人民军队的统帅是毛泽东。

《芳华》,引起了对伟人的怀念,对军队的情怀。军队,是我出发的起点,成长的摇篮。不忘初心,方得始终。离开军队那么多年了,但感情依旧,情怀难释。

我永远持有人民军队的情怀。

那一年芳华(我看芳华)(10)

老马2018、1、6于济南

2022、12、2修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