宽容大度是一个人最好的修养(是一种豁达的生命态度)(1)

一、

不要让大度成为一种情绪的选择,而要让它成为生命的一种态度。

如果不明白为什么要忍,自己没有在更高的角度去审视当下的生活,做到大度而忍的话,仅仅是情绪上的自我控制的话,那这不是正确积极的忍让,只是一种懦弱的消极。

在生活中有很多人就是这样,当他不被理解或遭受屈辱的时候,内心非常想反击,想为自己讨回公道,但是他没有能力,或者因为其他客观因素而无法澄清自己的委屈,这个时候就美其名曰的用大度来装饰自己无助的内心,实则是把苦憋在心里,这并不是真正的大度,而是一种畸形的忍让,这种忍让不仅不能让自己因为大度的胸怀而受益,甚至会给自己的身心带来负面影响。

真正的忍让是一种深入内心的态度,在内心深处对于世俗琐事有一种超越世俗的淡化,这种淡化能让自己从当下的琐碎中走出来,以便于站在更高的角度回看自身,能够在内心深处切切实实的不去计较那些于生命而言毫无意义的事情,因为自己眼里有星辰,有大海,而不是只有毫无意义的浅薄苟且,这是一种豁达,也是大度的正确态度。

《菜根谭》之中说过这样一句话,叫:心旷,则万钟如瓦缶;心隘,则一发似车轮。

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心胸宽广,就会将巨大的财富看成瓦罐一样不值钱;心胸狭隘,那么一根头发也会看得像车轮一样重要。

宽容大度是一个人最好的修养(是一种豁达的生命态度)(2)

世界在我们面前呈现的模样不完全是世界本身的样子,也有主观的意识情感参与其中,这就像一句很通俗的话,叫做:你带着什么样的心去看世界,你就会看见世界是什么样子,所以当我们的心胸宽广的时候,巨大的财富也无足轻重,如果心胸狭隘,一根头发也会决定自己心念的起落。

这也是在看问题之前先观察自己的道理,那么当我们把这个道理引申到今天所说的容忍智慧也是如此,真正的容忍不是对于事情的一种情绪,而是我们在内心深处,真正能够对事情做到淡然处置的人生态度。

那么我们该如何走入这种境界之中呢?这种境界是否是有迹可循呢?其实答案就在我们的圣贤智慧中,就在道家的“大”和佛家的“空”之中。

道家的核心思想是无为而治,就是无主观思想而为之。

人为何要无主观思想?就是因为主观意识会使自身产生偏见,这个偏见就是人生的障碍,从而也会形成我们的认知局限,想要突破局限,就要让自己学会看见更大的世界。

当我们的人生只局限在一个很小的范围中时,那么这个小范围之中的点点滴滴都会成为我们所纠结的事物。就像井底之蛙一样,井中一个昆虫的存在和离开对它来说可能都是非常重要的事情,因为那是它的一顿午餐。

所以,解决这个问题唯一的方式,就是走入一个更大的世界,当你的意识扩大,不再局限于小范围之中时,那么你就不再纠结于那些曾经非常在意的浅薄了。

宽容大度是一个人最好的修养(是一种豁达的生命态度)(3)

二、

《庄子》之中的“北冥有鱼,其名为鲲”之中,就一语道破其中的智慧。

庄子说:“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庄子用了非常多的文字去概述一个更大的世界,并且又用一个很小的燕雀来对比要飞往南冥天池的鲲鹏,就是为了让我们站在更大的角度,思考、理解、看待曾经所纠葛的小世界,让我们在小与大的对比之中,走出曾经思想的枷锁,走出那个困住灵魂的禁锢之笼。

这是道家的“大”,从“大”中看“小”,才能看到内心世界的区别,而接下来则是佛家的“空”,从“空”中看“有”,才能看到“有”的局限。

佛家的智慧核心便是“空”,何为空?其实空并不是指那些事物完全不存在,而是万事万物都处在不断变化之中,就像我们观察生活就会发现,人生的任何状态都不会以永恒的状态存在,一切都在不断的变化。

因为当我们还在执着于我们想要的事物时,那些我们所执着的已经在我们意识不到的时候发生了变化,不管是关于人性,还是你在生活中所追求的功名利禄,都是如此。

所以,当我们理解“空”的智慧之后,就不再执着于那些我们所纠结的事物。

比如说人性,在人与人相处时,别人对你的态度会随着你所做的事情,你呈现的状态而发生变化,可能前面别人还对你嗤之以鼻,过不了多久就开始对你谄媚逢迎,这是人性的多变性。

除此之外,人生拥有的物质也是如此。

当你穷尽心力地追求想要的事物时,却忽略了物质本身的多变性,因为支撑物质存在的基础,是物质背后的条件,而条件是永远在变化的,甚至贪欲的心态本身也在变化。

就像很多人一样,在未得到物质之前过度期待,得到之后又患得患失,因为物质是根据条件存在和消失的,而条件又会根据各种主观以及客观环境不断产生变化,那些东西或许会到来,或许永远不会到来,即便到来了,也可能在人生的某个阶段就悄悄消失,自己也在物质的得到和失去之间不断痛苦着。

总之,这个世上没有任何持续存在的东西,所有事物都是以“空”的形式存在的。

不管是对于精神层面还是物质需求,我们之所以因此痛苦的根本原因是在于我们总是在拿世俗局限性的眼光去看待问题,而没有从更大更高的眼光去重新审视它们,所以才会在无意识下纠结于小的琐碎之中,这样的自己怎么能做到大度宽怀呢。

只有我们从道家的“大”和佛家的“空”再去回看这一切时,才能够从内心深处放下纠结,放下那些曾经放不下的事情。

宽容大度是一个人最好的修养(是一种豁达的生命态度)(4)

所以,不必去纠结任何让我们感到委屈的事情,当我们去看到更大的世界,就能知道自己曾纠结的是多么无意义,当我们看到多变的人生时,就知道我们曾经所痛苦的只是一种暂时,只要我们不用情绪去折磨自己,坦然的接纳人生的好与坏,那么你所遇见的,一定是更好的人生,这样的忍受才是积极的,这样的大度才能使人生看到不一样的风景。

就像柏杨先生所说的:“天地何其广阔,有多少事等待我们去做,没有开放的、气吞八荒的胸襟,一味在猜忌中打滚,只有使自己更为鬼祟。”

作者|国学书舍

品读国学智慧,感受古人文化,体悟不一样的世界,看见不一样的人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