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只要生存,我要生活。”

看《为奴十二年》,对这句印象颇深。


程度,就是生活差异的核心。


“喝汾酒,要用玉杯;

喝关外白酒,要用犀角杯;

喝葡萄酒,要用夜光杯

......”


《笑傲江湖》里的这段,即便是记不准,也留下个大概没?


我们的讲究或许不在这上,但看到这段文字,难免不想身替令狐冲,尝一口不同酒器里承装的酒品。


对高品味(品质)的追求,就是这么刻在我们心底!


油盐酱醋放什么地方好(油盐酱醋怎么选)(1)

(公认的四大名醋)


来来来,就这四个醋里,我们照着填下词:

吃大闸蟹,要用___醋;

蘸饺子,要用___醋;

拌凉菜,要用___醋;

深度烹调,要用___醋。


太生活,

意境不美,

像我们不耐烦听的唠叨。


因为,这些不费力真能做到,不觉刺激,少了尝试的好奇。

或许正是这些原因,让我们认为日常的生活,寡淡。


如果眼前苟且于所有,即便有了诗和远方,很可能,你依旧是你。

认真生活,就是我们自己能真正掌握的精彩。


认真生活,一点不难,从油盐酱醋,就可以开始。


大闸蟹清蒸,配这款恒顺金梅醋,再用嫩姜切丝出汁拌匀,蘸吃就成。


油盐酱醋放什么地方好(油盐酱醋怎么选)(2)

这醋的浅香微甜,很衬大闸蟹的肥鲜。

一餐下来,唇皮不白。


日常选醋,只要满足酿造和酸度5%以上,剩下主要就看适配用途。

可以先从四大名醋开始,跟不同食用做组合,多些尝试,打开这酸爽的世界。


加碘盐、低碘盐、无碘盐,怎么选?

看到过有一种讨论:是不是该停用加碘盐了?

停用加碘盐,只适用少数群体,比如甲亢患者。


确实,健康上看,我们整体上已经没有缺碘状况了,这是长期吃加碘盐吃出来的效果。我们自然条件并没有变化,国内碘缺乏分布地区还是很广(不少国家也是),我们人体自身又留不住碘,不在食盐里补碘,大多数人还是会碘缺乏。


所以,还是得吃加了碘的盐。


再就是,加碘量的问题。标准的还是低碘盐?

这个,目前其实并没有统一的碘量。我们现行的《食盐含碘量》标准,规定各省可以根据本省实际情况自行确定食盐含碘量。


我们有加碘的上限,30毫克/公斤;

另外,国际卫生组织(WHO)的标准,每日碘摄入量在1000微克以下,都是安全的。

两项结合,按最大量计,从食盐里吃到碘超标,每天吃盐不超过33g。

国人平均的食盐量,是10g左右。


所以,除非天天吃海鲜,可以着重选低碘盐甚至无碘盐,更普遍的情况,重点并不在控碘,在于控盐,不让食盐过量。


盐,有两种用法,一种是过程中加入,通过溶解,提升咸味,叫做调味盐(Seasoning Salt)。大多数人尝不出来,不同盐,作为调味盐时,口味的那点点微小变化。所以,调味盐,选普通的就成。


另一种用法,叫收尾盐(Finishing Salt),就是撒在表面,或者用来蘸着吃。这么吃,大多数人,是能吃出来差别的。所以“少吃盐,吃好盐”,在这样用法下,适用。


油盐酱醋放什么地方好(油盐酱醋怎么选)(3)

都说撒盐哥家的牛排贵,口味也不突出。

从这张图来看,牛排确实做的不够好。

另一个原因,很可能盐也没用对。


用岩盐,尤其是这样的岩盐,或许口评就有不同。


油盐酱醋放什么地方好(油盐酱醋怎么选)(4)

喜马拉雅玫瑰岩盐(Himalayan Pink Salt)


岩盐撒烤牛排,是很搭的。


油盐酱醋放什么地方好(油盐酱醋怎么选)(5)

想尝试的,图里这款在京东能买到。380g,80多块钱。


自己做烤鱼,煎三文鱼,或者吃海鲜,可以用海盐。

海盐里公认的上上品,是这个:

油盐酱醋放什么地方好(油盐酱醋怎么选)(6)

盐之花(Guerande家的)

250g,差不多15欧。主要麻烦在于,目前这个不靠人肉,不容易买到。


买起盐之花困难的,可以是试试这个:Halen Mon,它家官网支持直购

油盐酱醋放什么地方好(油盐酱醋怎么选)(7)

250g,6.6欧。


做腌制菜,可以试试井盐。


油盐酱醋放什么地方好(油盐酱醋怎么选)(8)

四川泡菜,大多是用井盐腌制的。


打酱油,才是正确打开方式?


买到好酱油的难度,不小。

首先,好酱油得是酿造酱油。

跟醋不一样,尽管也有合成醋,但超市里主流产品,都是酿造醋。酱油里,很多产品是配制酱油,不是酿造酱油。


再有,最好是没防腐剂、着色剂、增鲜剂等添加剂的酱油。

这一条,大部分市面上的酱油就要被拉下了。

酿造醋里,确实可以做到没有添加剂,因为到一定酸度就能抑菌,酸度越高,就有越高的保质期。

这个,酱油做不到。酱油要提鲜,还不能有太高咸度。为了增加酱油的提鲜作用,很多酱油里有味精或味精成分;为了提高保质期,也有防腐剂。


看一下酱油成分,大多是这样的:


油盐酱醋放什么地方好(油盐酱醋怎么选)(9)

谷氨酸钠(味精主要成分)

5‘-呈味核甘酸二钠(鸡精主要成分)

苯甲酸钠(常用的防腐剂,杀菌抑菌)

山梨酸钾(也是防腐剂,毒性比苯甲酸钠低)


这几样,几乎是各酱油的常客。

没有这些的,才能说不含添加剂。


看一下,没有添加剂的酱油产品成分表:


油盐酱醋放什么地方好(油盐酱醋怎么选)(10)

发现没,这里有个氨基酸态氮,做下说明:

氨基酸态氮,目前是评定酱油等级的主要指标,

超过0.8g/ml,就是特级;

0.7以上,一级;

0.55以上,二级;

0.4以上,三级。


如果是自然酿造,氨基酸态氮越高,酱油品质越好。

但,有人做过实验,在酱油中加无盐味精(主要成分是谷氨酸钠),能提高氨基酸态氮的含量。


所以,成分里如果有味精、谷氨酸钠等,等级上可以用更低成本达到特级。目前,只能无奈,这是合理钻空子。


尽管不多,还是有真正酿制的可做选择的:


油盐酱醋放什么地方好(油盐酱醋怎么选)(11)

上图零添加的成分表,就是从这款酱油说明里截取的。


还有这款:


油盐酱醋放什么地方好(油盐酱醋怎么选)(12)

(金兰甘醇)

只认橄榄油,就万事大吉?


我们用油做菜的习惯,简单分,就是四种:油炸、炒菜、浇淋和凉拌。

都跟油烟点(Smoke Point)有关系。(油烟点,就是油加热冒黑烟的温度。)

高温油炸,要求170-230度的油温;

炒菜,一般在130-170度的油温;

浇淋,通常在100-130度;


油盐酱醋放什么地方好(油盐酱醋怎么选)(13)

(注:网图,做的好看,找来凑样子的。油品种不全)

直接上整理提炼,

适合油炸的常用食用油:

茶油、菜籽油、棕榈油、精制玉米油、精制花生油、精制大豆油等;


适合炒菜的:

精制葵花籽油、橄榄油果渣油、葡萄籽油、压榨菜籽油、猪油、未精制玉米油、压榨花生油、压榨大豆油、麻油未精制(小磨香油)、橄榄油初榨油等


适合凉拌:

橄榄油特级初榨、亚麻籽油、精制芝麻油、压榨葵花籽油、初榨核桃油、初榨牛油果油等


从烟点选油,是一个方向,另一个方向就是从油的营养上。

用油过量,对健康有影响,所以要控油。但油里也有营养,尤其是不饱和脂肪酸,尤其是双不饱和脂肪酸(油里的亚油酸)和三不饱和脂肪酸(油中有亚麻酸),因为这两项人体不能自行合成。所以这两项多的,健康度高。

需要再补充一个点,人体正常吸收亚麻酸和亚油酸的比率是1:10。


油盐酱醋放什么地方好(油盐酱醋怎么选)(14)

(表中的营养数值,并不精确,也不是唯一,只做大致参照)

另外有一种叫调和油,并不是单一原料,宣传说法有很多,基本都是向着健康这个方向做配比的(因为烟点不一样,没法往那个方向走,只能往健康方向)。无论花样是什么,能做文章的说穿了其实就一点,就在脂肪酸上,让亚麻酸和亚油酸的比率靠近最靠近人体能吸收的状态。


所以,选油的结论也简单:

除非口味上有偏爱,就按自己的做菜习惯选,在对应适合的烟点油种里再找价格合适,营养结构合理的纯品油。


油盐酱醋都说到了,下面是超纲内容。


超纲的是糖和酒。

作为做菜配料,这两项,都还少不了。


白砂糖、绵白糖、红糖、冰糖,差异大吗?


健康为重,先从健康上看。

国家标准里,有7种食糖:

原糖

白砂糖

绵白糖

赤砂糖

红糖

方糖

冰糖

这7种,主要成分就是蔗糖,蔗糖一半是葡萄糖,一半是果糖。


我们的身体是需要葡萄糖和果糖的,需要链是这样的:

血糖是脑、肌肉等器官和组织的能量来源;

葡萄糖是形成血糖唯一的糖;

我们有代谢,需要能量;

肝细胞可以通过分解果糖产生能量。


但这7种添加糖,并不是我们人体必须的,不需要链是这样的:

米、面、玉米、土豆等淀粉类粮食,是碳水化合物,基本构成就是葡萄糖为主的单糖;

大多数的水果,也有大量的糖,大多是蔗糖,蔗糖一半是葡糖糖,另一半是果糖;

肝脏是果糖的唯一代谢场所,糖过量,就会增加肝细胞的代谢负担,对身体的影响和危害有很多,在这就不着笔墨了。


现在的营养过剩,主要是糖过剩。(脂肪过剩,很大原因也是糖过剩转化)

所以我们要控制碳水化合物和水果的摄入量!


连水果和碳水化合物都控量了,控制添加糖,那是必须的!


作为配料,想用,选哪种糖呢?

从糖的生产流程能说清这些糖的区别。

生产糖,有这几步:

1.提汁。从原料里把糖分提取出来,主要原料是甘蔗或甜菜。

2.提纯。糖结晶需要高纯度,这一步骤,目前主要都是化学方法。

3.蒸发。

4.结晶。

到这里,原糖,就完成了。

(说原糖不能食用的,请查阅GB13104-2014《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糖》)


在上面第二步的提纯后,剩下的物质,叫糖蜜。


把糖蜜用离心机做分离程序(这步流程,叫分蜜),分开收到的白色固体,晾干后,就是白砂糖。

对白砂糖先经过转化糖浆工艺,再烘制成微粒状,就是绵白糖;

把白砂糖加水湿润,再压制成方形,再烘干,就是方糖;

白砂糖加水溶解重新结晶,就是冰糖。

(有颜色的方糖和冰糖,是添加了其它物质的)


糖蜜不做分蜜,直接烘干,就叫红糖。

(这一步,如果熬煮温度高,引起了焦糖反应,颜色变深,就黑糖。当然,也有加入其它物质特意加重颜色,做成黑糖的)


二次以上结晶,因为蔗糖含量变低,颜色偏深的,就叫赤砂糖。


所以,如果不是用糖拌菜,用糖蘸菜,要体会糖与口舌的触感,绵白糖和白砂糖本质上没什么区别,绵白糖贵在多了道工序。


从制作工艺上,就能看出白糖的纯度高,很多是99.99%的蔗糖纯度。所以,选白糖,没品牌要求,几乎可以无脑选。


方糖,有定量的便利,

冰糖因为掺水,蔗糖含量低一些,

所以有不同的合适添用场景。

但如果是为了追求他们含有添加物而选购,完全不必要!

毕竟糖含量都是超过80%的,如果只是看中里面的添加物,直接添加对应食材或配料来满足,更好。


红糖,理论上,确实比白糖更营养。它不是纯粹的蔗糖单一组成,能被检测到的,有维生素,以及铁、钙、锰、镁等微量元素,含量同样少的可怜。

如果哪家红糖说增了添加物,所以富含了什么。那就是在直白告诉大家,他们要收智商税了。

红糖的糖含量一般都超过88%,为了身体补充其它微量元素而去多吃那么多糖,任谁,都不是个理智选择。


所以,有些红糖的特殊功效,在了解了红糖的生产工艺后,也不攻自破。

比如,“红糖可以补血”。

这是“以形养形”演化的理论。如果愿意相信并践行,请一定要注意控制量。

比如,“红糖水能快速提高血糖”。

其实只要含有葡萄糖的,都可以。白糖里葡萄糖含量更高,所以,没理由白糖水提高血糖会不如红糖水。

再比如,“红糖水能缓解痛经”。

已经有研究证明,热敷对痛经的治疗效果甚至强过乙酰氨基酚(止痛片主要药物成分),所以,缓解痛经是热水的作用!


一项额外技能get了没?直男鉴别术!

在生理期,若被安慰:

“多喝水”==例行直男;

"多喝热水"==理性直男;

“多喝红糖水”==警报要响起来,

either被营销过的无知直男or很懂女人心的”暖男“


什么酒都适合当料酒吗?


做菜加酒,有必要。

加酒能去腥。不是说法,是理论。

腥味的主体,是三甲胺,碱性的,溶于酒精(当然也溶于醋),然后能随着加热挥发,所以能祛腥。


加酒能增香添鲜。

酒里含多种氨基酸,加热后能散出多种香味,也能跟盐结合,提升鲜味。


还有,加酒能保持叶绿素,让肉质变软等等,这些,只要没坏处,咱凭着自己的感觉信就成。


为什么酒种这么多,做菜选料酒?

一顿研究后,发现料酒作为做菜酒的优选,有几个原因:

第一,便宜!

饮料酒和调味酒,税率不一样。料酒里加了其它料,比如盐,不能作为饮料酒,按税率更低的调味品纳税。


第二,所含酒精度数,基本适合各种食材。

酒精,也就是乙醇,有强渗透性和高挥发性两个特点。

白酒就不适合用在蔬菜类,高酒精的渗透,会破坏菜的原味;也不适合高温炖煮的烹饪方式。

啤酒基本没法达到去腥目的,酒精含量太低,没法结合挥发胺类。

料酒大部分是用黄酒做基料的,酒精在10-15%间,这个是做菜配料很好的平衡含量。


第三,有做菜的专门针对性。

料酒里,会加料。(这话好像是废话)

这些料,是自然料,一般是花椒、大料、桂皮、丁香、姜等等;

常下厨的,一看这些,就知道是做菜佐料了。


当然,也有加化学料的:

谷氨酸钠

5‘-呈味核甘酸二钠

香辛料

认识了吧?在酱油里,他们已经这么干了!


那,怎么选料酒,也不用多说了吧?!


还是要做个做菜配酒的总结。

选料酒做菜,是常规操作。选加料不加添加剂的。


不加添加剂的料酒不好选,如果成本上接受,可以用酿造黄酒(不是勾兑黄酒)替代。


有人会说,受不了黄酒当料酒的那味儿。

太好了,这就打开了酒对菜品作用的另一个大门了!


作为饮品酒,不同酒有各种不同的醇类、酯类、酮类、酚类和有机酸等等,形成了丰富的口感。

烹饪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制作出各种丰富的口感。

从这个角度,用丰富多样的酒,能带来口感丰富的菜肴。

红酒牛肉、

白葡萄海鲜、

啤酒鸡鸭

......

只要尝过,觉得好吃

照着菜单做法,

有一个是一个,

做起来!


你说,

生活,

是不是,处处有精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