兜兰属中的“巨人”——有王者风范的罗氏兜兰和桑德氏兜兰
文:花木君
兜兰是兰科植物中最原始的种群之一,也是世界上栽培最普及最受欢迎的兰科花卉之一。兜兰四季青翠,叶片油亮,花色丰富,花朵硕大,花期较长,最独特的是兜兰的花葶从叶丛中抽出,耸立挺直,花苞的唇瓣呈口袋形,颇似拖鞋,憨态可掬,色彩斑斓,观赏价值高,因而非常受植物爱好者青睐。
(硬叶兜兰)
截至目前为止,兜兰属(Paphiopedilum Pfitz.)在全世界共发现约有110余种,分布在亚洲热带地区至太平洋岛屿,大致从印度向东经中国南部至菲律宾,直至新几内亚和所罗门群岛。我国目前发现约有23种原生种,主要分布在西南到华南省份,是兜兰的主要原产地和园艺培育的重要种质资源地。
(杏黄兜兰)
兜兰属下面有两个亚属,分别为宽瓣亚属(S. Brachypetalum)和兜兰亚属(S. Paphiopedilum),就其品种而言,每种兜兰都有自己独特的观赏价值,有的形态奇特,有的花色艳丽,有的株形硕大,有的姿态清雅,其中最著名品种有原产我国的“金童玉女”之称的杏黄兜兰(P. armeniacum S. C. Chen& F. Y. Liu)和硬叶兜兰(P. micranthum T. Tang et F. T. Wang ),以花色素雅倩丽、雍容华贵、姿态优雅,超凡脱俗而享誉世界。
当然,东西方对于花卉的鉴赏观点和审美价值并不统一,国内以素雅端庄为上,国外则以艳丽硕大为佳。就拿兜兰来说,国外比较推崇的,自然以大取胜,这就是我们今天要介绍的“兜兰之王”罗氏兜兰和“兜兰之后”桑德氏兜兰。
一、兜兰之王——罗氏兜兰
罗氏兜兰(P.rothschildianum),又称国王兜兰、帝王兜兰,于1888年在婆罗洲马来西亚沙巴的北部京那巴鲁山附近发现,种名rothschildianum是以维多利亚时代最有名的兰花栽培者BoronFerdinand de Rothschild的名字来命名,格外地显示他的尊贵与不凡。
【植株】地生或半附生草本,无假鳞茎;根状茎不明显或罕有细长而横走,具稍肉质而被毛的纤维根;茎短,包藏于二列的叶基内,通常新苗发自老茎(或老植株)基部,在具细长而横走根状茎的种类中,新苗生于根状茎末端。植株高大,高55厘米;叶5-10片,长带状,长40~60厘米,宽4.5~7.5厘米,绿色;
【花】花序可长达60厘米,有花3~8朵,花紫红色,背萼绿黄色有紫色脉纹,花瓣上部绿黄色,下部紫色,有很多紫褐色疣状斑点和脉纹;两个侧瓣展开可达30厘米;唇兜盔状,紫红色,退化雄蕊半月形,中间紫色,边缘白色;花期春季。
【分布地】分布于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和菲律宾,生于海拔1000-1300米的林下腐殖土中或湿石上。
【鉴赏】罗氏兜兰属于兜兰亚属,两个侧瓣展开可达30厘米,叶片及花序姿态挺拔,花色艳丽,花朵硕大,颇有“王者之风”,是兜兰属第二大品种。罗氏兜兰是目前兜兰中利用来栽培欣赏及育种最为重要的品种,不过开花率较低,幼株需要七八年才能开花,不过花期长,可达一个月以上。
【栽培】罗氏兜兰属于地生兰,栽培上可参照兰花栽培技术进行养护,喜欢温暖湿润的气候,不耐低温;生长适温15-25℃;喜欢光照,湿度中等。
二、兜兰之后——桑德氏兜兰
桑德氏兜兰(P. sanderianum (Rchb.f.) Stein),又叫长须兜兰、桑德兜兰、皇后兜兰等,于1885年在婆罗洲马来西亚的山地雨林中发现。
【植株形态】地生或半附生植物植物;根状茎具稍肉质;茎短,叶基生,带状,绿色,革质;葶从叶丛中长出,花序着花3~6朵;萼片及花瓣淡绿色,上具褐色脉纹;侧瓣呈飘带状,螺旋下垂,最长可达1米;唇瓣盔状,褐色,不同个体花的色泽有差异。
【分布地】桑德氏兜兰分布在马来西亚,生于海拔1000米以下的布满苔藓的石灰岩壁上。
【鉴赏】桑德氏兜兰是自然界迄今为止发现最大的兜兰品种,就其侧瓣而言,犹如飘带,螺旋下垂,可长达一米,潇洒飘逸,姿态优美,因而被誉为“兜兰之后”。
【历史现状】桑德氏兜兰在1885年被发现后,近100年间再也没有在自然界被发现过,而且原来栽培株也没有保存下来,因而曾经被认为处于绝灭(EX)状态。然而奇特的是,1975年人们在马来西亚婆罗洲又被重新发现,从而被植物界誉为“植物界的大熊猫”,如今被列为《濒危野生动植物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附录I物种,绝对禁止国际贸易。2015年武汉植物园兰花展上曾展出的“兜兰之后”是从台湾引进的。
三、小结
罗氏兜兰和桑德氏兜兰,都是兜兰属中非常珍稀的大花多花品种,并且由于数量稀少,生长周期长,开花率低,因而很少有人能有幸亲眼目睹花姿,从而显得弥加珍贵。
不过,随着世界园艺技术和基因技术的飞速发展,这些珍稀的兰科植物可以得到批量培育和栽培,从而得以繁衍壮大,希望不久的将来,国内的兰花爱好者,也可以自己栽培几株这些硕大的美丽兜兰。
2021/2/20易花得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