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c最通俗是什么(ABC的真实的生活情况是怎样的)(1)

编者按:小编周围有不少人说要移民,声称是“一切为了孩子的发展”。但是,真正移民之后,在美国长大的华人,俗称ABC,到底过的是怎样的生活呢?这是想要移民的父母所不知的。ABC们是生活在中美文化夹缝中,还是在美国文化里如鱼得水?他们是“永远的外国人”,还是成为了“新美国人”?夜深人静,他们会为“我是谁?”而辗转反侧吗?故选一位ABC的口述历史,与君分享。

Identity 关于我的身份

如果有人问起我的国籍,我是一个亚裔美国人。如果深究的话,我会说我是华人(Chinese)。

很少人会说华裔美国人。事实上,每次我读到“华籍美国人”(Chinese American)的时候我自己也感觉特别奇怪,因为这样说的人实在太少了。也只有非常少的人会说ABC——在美国出生的中国人。只有中国人才用这个词。

Education 关于教育

公立学校

就像你预料的那样,我学到的大部分内容都是和美国相关的。我能唱出美国的国歌,却无法唱出中国的。我知道美国和欧洲的历史,并且知道很多,但是我却不了解中国的历史。我数学学得很好,因为在小学四年级学习乘法之前我就已经学会了,并且从那以后,我就一直享受着被分到最高级别的数学课堂的优越感。

在小学,几乎我所有的作业背后都有着一些故事背景。比如Suzy要去银行存款,有15个硬币总共是2.25美元,她一共可以有多少种硬币的组合?

然后我们还研究了一下美国从小学就在做的一些题目,比如选择你最喜欢的历史人物并且说说他的历史贡献。或者调查你知道的那些人物并且为他们的生日设计一个情节或者设计一个科学小实验。结果是什么呢?

实验结果是什么?这个结果背后的原因又是什么?有时也有一些作业会检查我们有没有背一些东西,但是通常一天的作业是5个题以内。所以总的来说每天只花三十分钟就可以做完我们的作业了。

中学的作业除了那些课题会更加细节深入以外基本也还是一样的形式,我们还会有更多的小组作业。每天作业大概占据我一个小时左右吧。

高中的时候我考进了一所重点学校,所以我的经历比普通学生又多了不少。尽管我在普通高中的朋友们每天也有1-2小时的作业要做,我却又2-3小时,而且还有每天两小时的阅读。我们的课堂主要是讨论,然后在家通过研究讨论课题继续学习。比如,讨论莎士比亚在哈姆雷特里对英国经济状况的评价。

讨论海明威在《永别了,武器》里面写天气中的内涵,讨论工业化对于德国统一的影响,这样一来我们再通过课堂上互相的提问学习分析问题的方法。其实这也有些困难因为老师往往没有期待一个正确答案,而是期待着我们的研究和推论能够创造出一个最佳答案。这个构造出答案的过程远比重复和背诵要难,但是这种学习更加彻底一些。

在学校外,我还在一个剧院演出,在男子排球队打球,和别人共同编辑我们学校的文学艺术杂志,并且带领一个机器人学的队伍。听起来好像是一个典型的亚裔美国人的大牛的故事,但是我做这些事情完全是因为他们带给我的乐趣。我总能在白天结束时回到家,做完我的2-3小时的大作业,然后用整个晚上打游戏。事实上,我爸妈想让我退出各种课外活动因为他们怕我的睡眠不足。不过从这些课外活动中,我真的学到了很多知识,这些让我觉得比课堂知识有着更长远的意义。

Chinese关于中文

大部分我的亚裔美国人的朋友们都会去上中文学校。中文学校在普通学校的系统外,通常是当地的社区组织起来的,一周只需要在周六或者周日上几个小时的课就可以。

大多数我的朋友都只能用不标准的发音(比如shi/si,chang/cang就会让他们为难)说一些基础的中文,不过这些对于他们和祖父母那一辈的日常交流已经足够了,(“这个放那儿”,“我吃过饭了”都非常简单)。再好一些的话我的一些朋友在家能说广东话或者上海话所以他们其实说普通话倒是不太溜儿。不过总的来说,他们的父母都对他们讲中文,然后他们回复英文,有的时候父母也会在这之后又用英文回应。我们中也有个别人会在家经常说中文,并且我有两个朋友能够流利地进行阅读。

其实我五岁的时候,我爸妈把我送回国让我和祖父母住过一年。所以我学会了拼音还有一些基础的字词(还有美国直到五年级难度的数学)。那年给我的中文教育带来了非常大的不同。我在中学的时候,我爸妈让我进了一所中文学校。那个时候我知道我已经比大多数人强很多,因为我能用中文字典,而且只要有拼音我就能够读并且理解一些简单的中文文章,我还能把那些字词的音念得很准确。语言的顺畅让我的学习之路走得很容易,高中时我还把中文写成了我的外语。我开始在家说中文,而且特别喜欢遇到不认识的字词的时候问我爸妈。我大学的时候还在中国学习了一年。(中美两国的大学差别实在是太大了!)

Economics 关于经济

我很小的时候,我们家很穷,因为当时我爸还是一个博士生而我妈妈又没有获得工作签证。我们家所有的家具(包括我的玩具)都是别人捐赠给我们的或者是我们在庭院买的二手货。在学校,我可以吃免费午餐因为我家的收入水平已经快要达到贫困线。

这么多年来,我们搬了16次家,在我爸找工作的过程中,全国各地我们都去过了。现在我们已经进入了中高产阶级的社会,我爸妈和我都有着高薪的工作,我们有一套抵押的房子,我们能买得起大多数我们想要的东西,不过并没有很多你在杂志上会看到的那种奢侈品。

总的来说,这是一个很慢但是稳定爬升的经济进步,而不是像中国经济那种火箭式的上升。20年前,当我们处在我们有史以来最穷的状态时,我们远比我们在中国的亲戚朋友们要富有。比如我们有一辆81年产的丰田卡罗拉,在沃尔玛购物(20年前每一个走进了沃尔玛的中国人都惊讶得说不出话来)。但是现在,我们已经完全不比他们有钱了。比如我爸妈的朋友们都已经把他们家的孩子送出国去读书了(大部分都是去美国),在那里他们支付着非常高的国际学生的学费还有很多用于旅行和购物的零花钱。

相比之下,我选择去一所州立大学因为它有着州内学生的低价学费和奖学金申请的机会,我还在那持续做了三年兼职。我的朋友大多数家庭都属于中高产阶级。我们的父母职业有医生、工程师、会计、学者、教授,并且他们希望引导我们学同样的专业。但是我们还很年轻,所以我们的职业路程也很快就会偏离他们的设想。我的一个朋友就刚刚从一份非常完美的财政顾问的工作改行去做即兴表演喜剧。

我们有的人觉得家长特别辛苦和耐心就为了让我们能够接受更高水平的教育,而努力找一份高薪水的好工作也是在浪费他们的努力,所以我们应该努力奋斗到美国的更高层去。

abc最通俗是什么(ABC的真实的生活情况是怎样的)(2)

Social关于社会

望眼一看,我在facebook上的朋友,一半都是亚裔美国人。

长大的路上,我大多数朋友都不会说中文,这并不是我自己选择的。不知怎么,我上的学校刚好都中国学生非常少。一半的朋友都是犹太人,剩下的则是非裔美国人和一些其他的亚洲人。

在高中,我的IB和AP班中会有更多华人学生。在这里我第一次有了一群华人朋友,虽然他们并不和我的那些非亚洲人的朋友们一起出去聚会玩乐。属于两个群体的人都是在美国长大的,我们看一样的电视娱乐秀,听同样的音乐。这两个群体对于我来说并没有太大不同,虽然他们对于一个旁观者来说确实很不一样。

Family关于家庭

Parents 父母

我只能推测一下我父母的文化身份,因为我们没有探讨过这个问题,不过我可以告诉你他们看起来时怎样的。

我父母现在都是美国公民。事实上,他们甚至已经合法地把他们的姓都改成了美国名字。但是他们在家里说中文,看中国的电视(我妈妈喜欢非诚勿扰和中国好声音),做中国菜(我爸现在还是没法做出一个好吃的三明治)。

他们所有的朋友都是中国人。几年前,那个时候我们还有三家朋友也住在这条街上,我父母特别喜欢那个时候。夏天的时候,每个晚上他们都一起出去散步,在路边聊天。奥运的时候,他们在所有的项目都为中国加油(我通常为中美两国加油),并且他们会抱怨美国对中国采取的强硬的政治态度。

不过换个角度,他们却很适应美国的生活,他们都和外国的工人一起工作并且和他们相处得非常好。我爸在上两次总统大选中都投票了而且他自己为此特别自豪(我妈实在是懒得参与,哈哈)。

我个人很怀疑他们到底有没有搬回过中国。过去20年他们的家乡现在已经成了一个记忆。每次我们回去的时候,我爸妈都无依无靠的,不得不依赖我们的亲戚们。他们不认识各种街道或者是公交路线,也不知道地铁系统的样子甚至有的时候他们都不知道那些国内很流行的产品和活动。

他们试着让自己和正常的中国公民一样,但是他们很快就会出卖自己的身份。比如,当他们进一辆出租车的时候总是会第一时间系上安全带(安全第一!)。而且他们也不习惯没有我们在美国每日都在享受的那些便利比如用不完的热水,中央空调,公共无线网,干净的浴室等等。

他们非常想念中国,因为那意味着他们可以和朋友还有亲人在一起。但是他们总是在最后又能开着自己的车,回到自己家的时候才真正感到放松。所以我说他们非常纠结。他们总是为自己是中国人感到骄傲,但是又很高兴自己是美国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