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本人拙作《才华横溢的尹昌衡不愿甘居人下》一文中,对尹昌衡能在四川大汉军政府中,获得高位,担任军政部长,没有细说他获得军政部长职位不是军政府建立时就是他,而是他用“逼宫”的手段获得的因为这个过程与他后来谋得四川大汉军政府的都督大位的过程中涉及到众多人和事有关,他由此走上人生的“高光”时刻,特在此做些补充,我来为大家科普一下关于尹昌衡的地位?以下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

尹昌衡的地位(尹昌衡的高光时刻和走麦城)

尹昌衡的地位

在本人拙作《才华横溢的尹昌衡不愿甘居人下》一文中,对尹昌衡能在四川大汉军政府中,获得高位,担任军政部长,没有细说。他获得军政部长职位不是军政府建立时就是他,而是他用“逼宫”的手段获得的。因为这个过程与他后来谋得四川大汉军政府的都督大位的过程中涉及到众多人和事有关,他由此走上人生的“高光”时刻,特在此做些补充。

尹昌衡从广西回川后,任职督练公署编译科长,兼任“讲武堂”教官。编译科长的薪资是以翻译日文的字数计酬,加上教官薪水,收入不高。那时颜楷之妹未满十六岁,还未正式结婚,颜家也不可能资助他。对于家贫,要养家,又喜好诗酒,加上喜嫖妓,那笔银子实在是有点少,尹昌衡当然是心中耿耿于怀。升官发财,对于胸怀大志的尹昌衡,当然不愿甘居人下,寻找机遇咸鱼翻身,这是他日思梦想的。

尹昌衡是武备学堂的毕业生,与在新式陆军十七镇任职的武备学堂毕业的中下级军官是同学。回到四川,同学之间走得近,常在一起喝茶吃酒,尹昌衡能说会道,见多识广,人又潇洒大方,颇得新军下级军官的好感,当然是无话不谈。对四川军界的情况很快就摸清楚了。陆军十七镇下级军官(连、排)几乎全是武备学堂的毕业生,营级只有三人,团级只有一人。摆谈中,这些川籍军官对外省来的军官占据了军队中的中、高级职位,极为不满。

从四川新式陆军的筹建中,第一个主事人是袁士凯派来的心腹陈宧(见拙文《从清官到贪官并非一念之差》),为了把陆军控制在北洋系下,建立十七镇三十三协时,就排挤川籍军官,只安排连、排长一级职务,营级以上几乎都是陈宧从北洋带来的人。陈宧跟随锡良调任云贵时,陈宧亏空了办陆军小学堂的三万两银子,钟颖献出了三万两银子,补了亏空,还送了一笔丰厚的“程仪”给陈宧,由此,陈宧向锡良推荐钟颖,接任三十三协协统(旅长),及陆军小学堂总办。

出身满清贵族的钟颖,因其父被充军发配到四川,自小在四川长大,与川人的关系当然更深。他上任后,提拔了一批川籍军官,营以上军官以川籍武备生及钟颖在常备军时的弟兄为主,营一级的只有一个浙江籍的士官生,唯一与北洋系有关是保定军校速成班毕业的,只担任辎重营的管带。后来,钟颖率领原三十三协入藏平叛,现三十三协是重建,又恢复了外省籍军官占据中高级职位的状况。

赵尔巽接任四川督军时,带来了心腹朱庆澜,朱庆澜祖籍山东,生于浙江,由他组建陆军十七镇。朱是绍兴师爷出身,最先在袁士凯的帐下当司书,因为勤勉能干,大得袁士凯赏识,大加提拔,不数年间,连“捐”带保,获得候补道头衔,也算是袁士凯心服之人。赵尔巽需要统军人材,袁士凯就把朱庆澜推荐给他。朱庆澜随赵尔巽在东北任上时,匪患严重,他负责剿匪,颇多建树,后来的东北王张作霖,当时是东北最大的悍匪,就是朱庆澜“召安”平定的。到四川时,先任巡警道,后任三十三协协统,成立陆军十七镇时,任统制。

在朱庆澜接任三十三协协统时,安置了他带来的三十余人。其中从北洋来的程潜、姜登选、方声涛等,可见朱庆澜还是忠于老主子袁士凯,为袁士凯控制陆军十七镇的,成立十七镇时,又安排进来四十余人。川籍军官被排挤。除武备生中周骏留任六十五标标统外,另外,在六十七标的三个营长宋学皋、龙绍伯、彭光烈是川籍军官,其余川籍军官均在连、排一级,或者任参谋类的军官。

尹昌衡知道了这些详情后,他认为这是一个契机。军官们想升官,不把这些外省人挤走,川籍军官永无出头之日。利用这个心理,他用地域观念,大肆鼓吹排外,这个话题成了他们聚会时的主要话题。尹常在川籍军官中散布,我们四川人难道真的这么不中用吗?并指责那些居处高位的军官没有本事,大都是外行,尤其指出朱庆澜是个文人,根本不懂军事。他的这一套,在川籍军官中很有市场。加上成立十七镇时在酒会上发“彪”,利用“秋操”讲评把那些外省籍军官批得狗血淋头,在川籍军官中威信更高,在辛亥革命前,川籍军官已奉尹昌衡为他们的精神领袖了,尹昌衡任陆军小学堂监督期间,周俊,宋学皋、龙绍伯、彭光烈等人,常到陆军小学堂聚会。

辛亥革命时,赵尔丰交出川政,筹备成立四川大汉军政府,并没川籍军官什么事,这些川籍军官当然不服!周俊,宋学皋、龙绍伯、彭光烈等十几个军官来到陆军小学堂,这些军官,当然是来找他们的“精神领袖”尹昌衡打主意,争军权的。

大汉四川军政府成立。川籍军官们对赵尔丰、蒲殿俊、省咨议局一班人,搞得“官商协定”三十条,非常不满!军权还是在外省人的手里。川籍军官们,那时已经把尹昌衡当作他们的精神领袖了,中级军官周骏、彭光烈、宋学皋、龙绍伯等人,到陆军小学堂去找尹昌衡,要尹昌衡拿个办法出来。

尹昌衡对这个“大汉四川军政府”成立,没有自己什么事,还是个陆军小学堂监督。掌握军权的还是那些人。他对这“换汤不换药”的结果,当然不满,特别是没有自己什么事,相当失落。他当然想“咸鱼翻身”,此时,正在自己的监督室里,喝着一杯浓茶,想着招数。

正好,周骏等军官来了。尹昌衡一看,有戏!何不用川籍的中下级军官们来逼宫呢?他明白,大汉军政府成立,这些中下级军官什么好处也没有捞到,他们来,绝不会是喝茶叙旧的。

“各位学兄、学弟,光临敞处,失迎、失迎。”

“硕权(尹昌衡字硕权),你还真坐得住?大汉四川军政府,那是四川人的政府,可没有我们四川人什么事!”彭光烈开门见山地说。

“各位兄弟,坐下说。马忠,上茶。”尹昌衡对护兵马忠吩咐几句,责令闲杂人等退出中厅。

“各位兄弟的来意,昌衡明白。昌衡也在想,不能就这样算了!那些外省佬,还真以为四川没有人了!”

“我看,各省独立,没有一个省像我们四川一样,军权还在外省人手里。不如趁乱兵变,赶走外省佬!要独立,川人管川人事,不劳外省人费心了。”

“光烈老弟,道理不错,但要一步一步地来。大汉光复,局势正乱,人心思稳。我们,要在稳中做文章,先礼后兵!各位意下如何?”尹昌衡意识到,现在兵变,不是时候,城内还有几千巡防营的兵,那可是赵尔丰掌控的,还有满城的“旗营”几千旗兵,如果做事不机密,可能麻烦更大,这些川籍军官一旦被逐出军队,他还真的没有依傍处了。

“硕权,你最有主意,说吧,我们听你的。”宋学皋性子要沉稳些。

“南方各省纷纷独立,清朝庭还在发号施令,清朝庭启用袁慰庭,北洋兵系,正南下攻打武汉。武汉只有陆军第十五协,加上未经训练的民军,难以抵挡北洋精锐之师!武汉被攻陷,南方各省危矣!四川也不能幸免!现在,川省正规陆军只有一镇。朱庆澜统军外行,协统施存志、陈德邻本系北洋之人,由他们掌军,川省焉能不危!为今之计,应另建一镇陆军,现库存军械,足可装备一镇。士兵可收编‘同志军’中精壮兵士,由川籍军官掌军这一镇。各位的地位,有了保证。川省如有事,才有应对之本,不至于受制于人。各位认为如何?”

“此举甚妙!但都督蒲殿俊,是否能听,即使能听,他初掌川政,从《官绅协定》三十条来看,他还受到赵尔丰肘挚,能否实现,难说。”

“周兄说得对。我们必须先提出。以川籍军官团体为名,提出这个要求。蒲殿俊要想坐稳川督这个位子,手里无兵,位子能稳?当今乱事,有兵、才有权!无兵,权也是空中楼阁!这点道理,饱学中外的蒲都督,会不知?此议抛出,是为他计。他若不听,甚至阻拦,那是置己于死地矣!这种无眼光之人,不拥也罢!”尹昌衡意思相当明白,蒲都督不同意,就推他下台。十七镇下级军官、士兵全是川人,煽动十七镇兵变,还不是“手拿把掐”的事。

“硕权兄说得对,‘将相王侯,宁有种乎’?他不干,就滚蛋,我们自己干!都督大位由你来坐。”

“对,我看你就行!”周骏随声附和。

“但现在不可!先礼后兵。军政府对军队放假十天,各位可要拢住自己的部下,以城防为名,不可放肆。兵是川人之兵,各位手里掌兵,这就是本钱!先理,当然是要与他们讲道理!我们代川人提要求,他们不敢不听,因为我们手里有兵。各位的兵在城外,可与同志军联系,一旦需要,蜂拥入城,几千巡防营,不在话下,这就是我们讲理的本钱!第一步,我们要求,在掌中枢的位子中,必须要有四川人!大汉四川军政府,各部长官,文人居多。但军政一职,必由川人担任,这才对等。”

“常备军十七镇统治朱庆澜是淅江人,如果军政部长也是外省人,参谋部长也是外省人,置川人于何处。硕权兄,军政部长一职,应当由你担任。”彭光烈说。

“这个职位,虽是行政职务,负责全川军队行政管理,位置中枢,本人确有能力担任。我在中枢,居间调停,不能把四川军权拱手。但参谋部中,全是外省人,必须要有一个四川人。这个位子,在座的各位,都不能去担任那个虚职!可用王佑瑜去。王佑瑜刚从日本回来,还是个教练官,由他去最合适。周骏兄、学皋兄等,在外省长官没赶走前,必须执掌本军,这是我们的本钱。彭兄,你准备执掌新成立的一镇兵力,我们才有本钱驱逐外籍高官。那时,各位才能有相应的位子。”

尹昌衡是何等精明之人。推荐自己跃上高位,执掌中枢,但也要照看各位川籍军官的前途。众人才会服他,也才会全力拥戴他。新建立一镇,由川籍军官执掌,众位军官才有升官的机会,而这一镇兵力,实际上是掌在自己的手里。再加上十七镇中下级军官全是四川籍,几乎全部是武备系、速成系的。自己手里有一镇兵力,时机一到,赶走十七镇里的外省籍军官,不用费太大的力,四川,就是四川人的四川了。

“硕权兄,我们一起去找蒲都督,他要不听,当场废了他!”

“不可!我们暂时提出这三条要求。这三条要求,都是为川人计,也不过分。蒲都督虽是一介书生,但不至于不知好歹。朱庆澜,据我观察,不算是一个韬略计谋多深的人物。此人主见不多,只听上司的命令执行。现在由他拿主意,他还得听蒲都督的。军政府是姓蒲的执掌,赵尔丰即使背后支使姓朱的,姓蒲的为己计,也会同意的。去的时候,各位要有准备。”

“带枪去!不听以枪相逼!”

“不止这些。光烈兄可选几十个心腹兄弟,穿便服、带短枪,散布于皇城门附近,听枪声冲入。各标、营在城外做好准备,联络同志军各部,一旦城内响枪,立即拥入城内,包围皇城(军政府设在成都旧皇城内),立即兵谏,他们敢不应?”

尹昌衡哪里是去提建议,完全是做了兵谏的准备。在那个时候,四川籍的中、下级军官,头脑里还想不到这些,脑壳没有这么“烂”,也“打不出这种烂条”。全川籍军官中,当时,也只有尹昌衡才打得出这样的“烂”主意,才有这个胆魄!他不上高位,谁还能上高位?

众川籍军官都认为尹昌衡主意不错。第二天,一伙川籍连、营、团级军官,在尹昌衡的带领下,拥入都督府。这些军官们都挎着指挥刀,腰上别着手枪。先围住了蒲殿俊,找来朱庆澜,提了三条要求:第一,由尹昌衡担任大汉军政府的军政部长。二,参谋部的部长中,必须要有一名川籍军官。三,组建一镇新军,由川人执掌。整个过程由尹昌衡主讲,以尹昌衡的三寸不烂之舌,当然处处是为光复计,为川人计,为蒲都督计。蒲殿俊也能品出其中味道。军政府刚刚宣布成立,这些兵大爷可得罪不得。当场满口答应。当然也就没有出什么乱子。

军政府公布各部长官,尹昌衡宣布为军政部长,王佑瑜(四川人)为参谋部副部长。这两条要求已达到。新成立一镇的事,蒲殿俊以目前经费不足,大汉军政府才开张,到处都要钱为由,要求暂缓。但由川籍军官执掌新建一镇陆军,口头上答应了。尹昌衡明白,不能逼得太急,事态暂时平息。

在四川新成立一镇(师)陆军没有落实下去,周骏,宋学皋、彭光烈等兄弟的升迁无望,这一帮军官当然不会罢休。下一步尹昌衡会打什么“烂条”,用一俗套的说法,各位且听下回分解。

本号专冶稗官野史,有感兴趣的朋友请点“关注”。还可看见前期的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