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男儿膝下有黄金,只跪苍天和娘亲。古往今来,有多少人,向多少人下过跪,又有多少人,为了什么目的下过跪,为金钱,为利益,又或者是迫不得已。但是,我们更应该相信,在所有的跪拜中,总有一跪是为了心底最真诚的敬意。

跪拜之礼被认为是什么样子(不只是卑躬屈膝的陋习)(1)

2020年1月14日,重庆万州,一个小伙子在凌晨街头一个面摊,偶遇了五年前在一场火灾事故中,救了家里三口人的消防员。小伙子非常激动,想请消防员们吃碗面致谢,被婉拒后,他跪在地上,给消防员行跪拜之礼,几位消防员忙从背后搀扶起小伙子。

跪拜之礼被认为是什么样子(不只是卑躬屈膝的陋习)(2)

当情感无以言语时,跪拜是最好的表达。只能说,这一跪,让人肃然起敬!

如今,跪拜之礼是越来越少,但简单的肢体动作,却浓缩着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的文化,或精华,或糟粕。跪拜作为一种礼节,有着几千年的历史,这种礼节的存在既有其合理性也有其缺陷性。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进步,跪拜之礼也随之发生改变,正是在相互的磨合与不断适应中,推动着中华民族不断向前发展。今天,我们就从跪拜之礼的由来、发展以至消亡来解说一下这一礼节的优缺,给我们以启迪。

一、源自生活,起于平等,早期的跪拜礼让双方心情愉悦

华夏民族是一个崇尚礼仪的种族,中国素来就有“礼仪之邦”的美誉。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古代社会的这种跪拜在礼节中占有重要一席。这种跪拜之礼出现的年代较早,但有文字记载的周朝就已经存在,上至达官贵人、皇族宗亲,下至平民百姓,在他们的生活中,都存在着跪拜之礼。

跪拜之礼被认为是什么样子(不只是卑躬屈膝的陋习)(3)

《周礼·春官·大祝》说:"辨九拜:一曰稽首,二曰顿首,三曰空首,四曰振动,五曰吉拜,六曰凶拜,七曰奇拜,八曰褒拜,九曰肃拜"。这"九拜"里面,以稽首、顿首、空首为正。

仅从这点来看,跪拜之礼的成型或完备最迟也是西周时期的事。

每一种礼节的成型,都是与其生活密切相关,跪拜礼也不例外。在远古时代,人类文明还不发达,生活比较简单,只要吃得饱、睡得暖就行,对生活质量几乎没有要求,所以,桌子、凳子、椅子这些日常家具都没有,直到汉朝才有这些家具。因此人们在用餐、议事、读书的时候,只能在地面铺上一种由芦苇、竹篾等编织而成的铺垫用具,即“席子”。

跪拜之礼被认为是什么样子(不只是卑躬屈膝的陋习)(4)

此时,众生平等,还没有阶层之分,在这种日常生活方式上,大家都同出一辙。只是到了周代,这种情况发生了一点变化。

周代对宗法礼制非常重视,虽然当时席子的使用并没分别,但是它的质地与工艺,在皇室与平民百姓之间却有着天壤之别。平民百姓用的多是质地比较粗糙、制作工艺简单的席子,皇室宗亲、王孙贵族使用的却是由莞草所编织的席子,并对其表面进行装饰,添加五彩蒲席和桃枝竹席,这样更能显示出对交往双方之间的敬重。民间更注重席子的实用性,而在贵族之间,它更多地成为了一种兼具实用性与装饰的特质。

之后,随着这种用具的普遍使用与推崇,渐渐变成人们日常生活的必需品,人们渐渐养成了“坐”席的习惯。这在各类古书典籍中都可以看到有“席地而坐”的说法。

跪拜之礼被认为是什么样子(不只是卑躬屈膝的陋习)(5)

“坐”这个字,在古代典籍中可以找到对此的说法,“古文作象形字,象两人坐在土上,本义指人的止息方式之一。古人席地而坐,坐时两膝着地,臀部压在脚跟上,脚掌的方位是朝向外面,这种姿势其实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跪。

在当时接待宾客过程中,这种礼节是必不可少的。这时候,双方处于一种平等的位置,为了表示对于客人的尊敬,主人往往会伸直上半身,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引身而起”,比如“未至身,秦王惊,自引而起,绝袖”。因为是跪坐的缘故,所以只能“引身而起”。这表明在礼节的不断演变中“坐”慢慢变成了“跪”,然后俯身向下,就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平常所说的“坐”逐渐形成了生活中的跪拜之礼。

看到跪拜之礼的演变由来,让我们明白,在古时候,跪拜之礼只是尊重对方的一种方式,在相互尊重的实践中,古人逐渐形成这种礼节,并渐渐渗入到了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自然而然地成为了一种习惯。这种习惯应用于宾主间,表达的是一种相对平等的关系,让双方都感到心情愉悦,而非后来的尊卑体现。

跪拜之礼被认为是什么样子(不只是卑躬屈膝的陋习)(6)

二、上下有序,君臣有别,封建时期的跪拜之礼是尊卑的集中体现

从相对平等到尊卑有别,跪拜之礼到底经历了什么?

在有关商朝的一部小说《封神演义》中,比如当纣王亲政时,臣子上朝向王呈递奏章,这是必须行跪拜礼的。王孙贵族设宴时,所有的与会宾客与主人都是同样的跪坐姿势以表示对彼此的尊敬。当时,跪拜礼并不具有尊卑之分。

“子牙跪而告曰:‘老臣荷蒙洪恩,以礼相聘,尚已感激非浅,怎敢乘坐鸾舆,越名僭分。这个断然不敢!’”可以看出无论是君王还是老百姓都已经习惯了跪拜礼,并不觉得别扭,因为在表面上就已经体现出了向对方表示尊敬。

跪拜之礼被认为是什么样子(不只是卑躬屈膝的陋习)(7)

但历史的车轮走到西周时期,政权实行分封制与宗法制,贵族的等级制度非常严格。诸侯国君与大夫、士之间的关系构成了后世君臣关系的雏形。在国君与下级贵族的交往中,上下尊卑关系很受重视。此时的跪拜之礼,其实质绝不仅仅在于彰显宾主间的平等,作为一种身体礼节,在贵族分权制的背景之下,尊卑已然有序。

跪拜礼真正在礼拜姿势上有区别的只有稽首、顿首、空首、稽颡而已。下面就分别对这几种跪拜仪式进行辨析。

  1. 稽首为谨严舒缓之仪节。“稽”有两重意思,一是至;一是稽留多时。至,必乃至地之意,是相对于空首之至地而言。

跪拜之礼被认为是什么样子(不只是卑躬屈膝的陋习)(8)

东汉班固《白虎通义·姓名篇》释“稽”字:“必稽首何?敬之至也,头至地。稽,至也。首谓头也。”

稽首拜主要是用于礼敬之事,“稽首者,敬之至也。”臣拜君属礼敬,而君拜天地亦属礼敬,所以当从稽首拜。

2.空首与稽首的区别在于稽首是头至地,而空首头不至地。

东汉郑玄注《周礼》“空首”为“拜头至手,所谓拜手”。

具体做法是:先跪而拱手,再低头到手上,与心平。因为头低到手上,所以叫“拜手”,因为头不到地,所以叫“空首”。空首,由于着重以手行礼,又叫“拜手”,或简称为“拜”。所以空首拜之手与头都不至地,而仅与心口齐平。它是地位相当的男子相互行的常礼。

跪拜之礼被认为是什么样子(不只是卑躬屈膝的陋习)(9)

由于空手较之稽首为轻,以也用于君对臣下的答拜:“空首拜者,君答臣下拜。”“君拜臣下当从空首拜,其有敬事亦稽首。”

3.顿首与稽首的区别则在于头在地上停留的时间长短,前者稽留多时,缓慢而起,后者则停留时间短,快速叩头而起。正是因为顿首行礼显得仓促,所以“顿首”为“至地即举”。“顿首”为“头叩地也”。所以《经问·九拜辨》中言:“夫顿首者,急遽造次之状,大非常礼。”

跪拜之礼被认为是什么样子(不只是卑躬屈膝的陋习)(10)

4.稽颡亦是一种十分隆重的礼节,主要用于丧礼当中,“稽颡者,哀之至也。”稽颡融合了稽首与顿首的共性,既要以额触地,又不是快速而起,而是如稽首一样缓缓而起,表达最哀恸、悲伤的感情。如《礼记·问丧》:“男子哭泣悲哀,稽颡触地无容,哀之至也。”

通过对稽首、顿首、空首与稽颡拜仪的解析,我们可知,跪拜礼既是正式而严谨的祭祀空间所用之礼节,同时亦从祭祀空间逐步渗透入贵族阶层的人际关系交往中,蕴含着丰富的人际关系信息,它几乎成为表达各种不同人际关系的重要符号。从等级关系上来看,稽首礼为最重,主要用于臣下对君,空首礼为最轻,用于地位相当的人际当中。顿首,因其仓促陡急,故属非常礼。稽颡,属于丧仪这一特殊的仪式空间,既表达生者自然流露的无限哀痛之情,又可以突显死者作为超脱现实生命继而拥有无限性而引发生者的无上敬畏之情。

跪拜之礼被认为是什么样子(不只是卑躬屈膝的陋习)(11)

汉朝初年,刘邦因不满群臣的无理,“群臣饮酒争功,醉或妄呼,拔剑击柱,高帝患之。”导致刘邦修改君臣礼节,叔孙通帮助刘邦制订了一系列的“朝仪”。其中跪拜礼就是其中一项。此后,跪拜之礼正式走进封建历史的车轮,并泥沙俱下一路向前。

后来历朝历代便延续了这种礼节。直到魏晋南北朝时,人们发明了椅凳,才开始不用跪坐。这时候的统治者,为了显示自己的尊贵身份,要求在重要场合延续跪拜之礼,之后官员听见“皇帝驾到”,都必须行此礼。至此,跪拜的语义色彩已经发生了变化,代表着卑贱、臣服、屈辱。这种礼节象征着受礼者的一种身份地位,更有尊卑之分。

此后皇帝的至尊地位被日益抬高,其在身体礼节上的表现,即为皇帝不再对臣下施以敬礼。“自汉以后,已无君拜臣之礼。”

跪拜之礼被认为是什么样子(不只是卑躬屈膝的陋习)(12)

自汉唐至明清,皇权呈现日益收紧与上升的态势,君临天下的威严与日俱增。臣对君的跪拜之礼规格亦渐趋升级,日趋隆重。大致而言,自汉至清,臣下向皇帝行跪拜礼经历了由再拜到三拜再到五拜三叩、三跪九叩的演变。

臣对君的拜礼到皇帝专制后期越改越大,礼数越来越重,明朝时渐发展为五拜,如《明会典》卷四十三载:“凡早朝谢恩见辞人员……俱行五拜三叩头礼。”万历四十二 年叶向高在向皇帝乞休时亦行五拜三叩头礼。即使在为皇帝讲学的经筵、日讲仪式上,讲官及侍班等官在皇帝升座后亦要行五拜三叩头礼。正如赵翼所言:“前明《会典》,臣见君行五拜礼,百官见亲王、东宫行四拜礼,子于父母亦止于四拜。”可见五拜为明朝臣拜见皇帝的最高礼节。

跪拜之礼被认为是什么样子(不只是卑躬屈膝的陋习)(13)

到满清则有三跪九叩。由于明朝时蕃国所行礼为五拜三叩,到清朝时发生了一些蕃国五拜三叩礼与清朝三跪九叩礼的冲突事件。至此,古代的跪拜之礼发展到顶峰。

三、千年跪拜,一朝废除,社会的进步赋予人们更多选择的自由

在现代社会,跪拜之礼已经逐渐弱化了。至少在寓意方面已经趋向于对跪拜对象的尊敬,并无尊卑之分。在现代社会某些场合,还保留着一些较为传统的跪拜之礼。自从跪拜之礼发展到魏晋南北朝,代表着卑贱的含义,到1912年元旦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明确提出了“废止跪拜”的条令,但是这一条令并不是完全制止人们行跪拜,只规定官员之间、官员和民众之间不行跪拜礼,对民众在私人场合则不加干涉。

跪拜之礼被认为是什么样子(不只是卑躬屈膝的陋习)(14)

这次的跪拜礼废除,并非表面的废除,实际上背后深层次的含义是废除跪拜所具有的卑贱含义。如果跪拜不代表屈辱这一层意义,那么就没必要废止。

到目前为止,跪拜在某些风俗中还存在,但是意义也随着社会的变迁渐渐固定下来,在文化环境中语义色彩范围缩小了。由原来的“尊敬与卑贱”变成了今天的“尊敬”。祭祀祖先、悼念长辈时,仍然可以看见很多人行跪拜礼,这是表达对先人的尊敬,希望祖先能够感受到对他们的怀念。

特别是在清明节、中元节节、春节,部分地方会为祖先烧冥钱,行跪拜礼,这是根据佛教的轮回说,人去世后,他们的灵魂存在于天地间,拥有着与现世相似的生活方式,只不过是去到了另一个空间生活而已,并且可以感受到生人对它们的怀念。

跪拜之礼被认为是什么样子(不只是卑躬屈膝的陋习)(15)

基于此,人们普遍相信,行跪拜礼时祖先能够感受到。把他们当成在生来对待,是出于尊敬。还恢复了一些传统礼节,比如祭孔大典,作为儒家的创始人,孔子为后世的教育作出了巨大贡献,使中国儒家学说成为中华文化最突出的标志。根据祭孔的程序,祭祀时主祭要在孔子像前跪拜,以显示对“先贤”的尊敬仰慕和追思。虽然,现在很多人对于祭孔持否定态度,但这种祭祀所倡导的正是对我们自己文化的了解与继承发展。在当今社会,虽然跪拜之礼的确减少了,但是它所承载的含义却深深地植根于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化中。

跪拜之礼被认为是什么样子(不只是卑躬屈膝的陋习)(16)

总结:跪拜之礼发展到现在,已逐渐消失,这种转变将人们从封建思想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人们可以真正自由的生活,而不需要遵从过去的繁文缛节。即便在个别地方还存在,其含义已经发生了重大改变。比如在一些地区的农村“拜年”过程中还保留着跪拜之礼,但这并非属于大众文化,不能代表整个文化习俗。跪拜的礼节在对长辈的尊敬方面是值得推崇的,然而尊卑之分的含义却是需要摒除的。“人人平等”的观念在当今社会是一种普遍意志,也是一种人权自由的象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