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处亚、欧、非交界处的古埃及,一直被人们认为是东方国家,它的乐舞风格也一直被许多中外学者认定为具有浓郁的东方风格的舞蹈。这种东方舞蹈的突出表现形态便是以腰部、腹部的快速扭动动作为主,舞者在舞动中,随着强、弱节拍而摆动胯部,然后再配合动头动肩、扭腰摆腿的动作。

如果您喜欢该作品,看更多精彩内容,欢迎点赞加关注!

一、古埃及舞蹈形志

古埃及的这种舞蹈形态被人们称之为“肚皮舞”。“肚皮舞”具有悠久的历史传统,它与古埃及人的宗教祭祀活动密切相关,而这种宗教祭祀活动又与农业生产、人口生产密切相关,它的“扭腰出胯”的形态,在当时是带有深刻的宗教思想的。

埃及传统东方舞(古埃及杂舞中的)(1)

敬奉“太阳神”,模拟星宿的舞蹈是古埃及人敬神、祀神、祈祷农业丰收的一种宗教仪式性的舞蹈,它的舞蹈形态比较庄严,神圣,动作幅度不大,是一种象征性的舞蹈,表现宇宙的一种循环规律,舞蹈多呈园圈式的或各种旋转动作,而且多由地位很高的法老带领表演,舞步沉稳凝重,少见跳跃性的动作。

教化性的舞蹈,在葬礼上,人们又歌又舞表述死者生前的事迹,舞蹈的内容就是对死者进行评判。古埃及人对来世非常重视,金字塔的修筑,说明了古埃及人对死后进入天堂的一种憧憬。

杂舞,如胯部快速抖动的“肚皮舞”,翻跟头、大跳、空中旋转等动作,充满欢乐的气氛,这种舞蹈形态极大地影响了古希腊的舞蹈艺术与人体造型艺术,欧洲中世纪以后发展起来的芭蕾艺术中的许多人体形态,其实都是间接来源于古埃及的舞蹈。古埃及先进农业文明的舞蹈影响了古希腊克里特岛,并经由希腊、罗马传递给了欧洲、亚洲、非洲等不同地区。

埃及传统东方舞(古埃及杂舞中的)(2)

二、古埃及舞蹈艺术产生的文化背景

古埃及四类舞蹈的产生绝不是偶然的,它有其深刻的历史文化背景。首先,看它的宗教舞蹈。宗教舞蹈在古埃及舞蹈世界里占有重要地位。古埃及是一个宗教信仰大国,最早的宗教是拜物教,古埃及人几乎给自然界中的每一事物都臆造出一个神来,但在诸多的神祗中,主要信奉的神是太阳神,太阳神又称作“拉”或“赖神”;还有尼罗河神、俄赛里斯神。

古埃及人在古王国时期对“太阳神”极为崇拜。太阳神、赖神不舞蹈,但是崇拜“太阳神”的舞蹈在埃及却占有重要位置,崇拜太阳神的舞蹈与人们祈祷太阳神保佑整个国家、整个民族的安定幸福,保佑物产丰收的心态有关,这是古埃及人深层意识形态的一种行为表现。

第二类古埃及的模拟星宿的舞蹈是生活在农耕文化圈内民族的代表性舞蹈。

古埃及人认为,用人体动作去形象地模似星辰移动的状态,能够使地上的农作物茁壮成长,也就是说,古埃及人将特定的形体动态以一种相似律来假定天体运行的规律,并幻想获取超自然之力,调整、支配自然世界,生活在地面上的人要与天上的神对话,要祈求天神赐予力量,因而舞蹈充满亲和气氛,动作松驰,舒展,形体动作比较接近自然形态,没有激烈的动作和狂躁的情绪,没有技巧的炫耀。

埃及传统东方舞(古埃及杂舞中的)(3)

从这类舞蹈的平和稳定的舞姿形态来看,与我们所见到的古王国时期的雕塑艺术的气氛很相符。古埃及为后世留下了相当部分的用石头雕刻的、人物个性非常突出的塑像。

法老与妻子并肩雕像是当时古王国社会的象征表现,它表示古王国是一个稳定、强盛的社会,是充满亲和力的社会。古埃及传统舞蹈就是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产生,并形成了它独特的舞蹈风格。平稳、松驰、自然、轻盈的舞蹈风格,以及身体呈上挺拔,双手臂松驰张开,像是环抱宇宙的动势,再加上独具特色的尼罗河文明的音乐情调,总不免使人联想到座落在阳光明媚的尼罗河畔的那片大大小小巍峨壮观的金字塔群。

第三类舞蹈是丧葬礼仪舞蹈。丧葬礼仪舞蹈是古埃及人生活当中的重要祭祀内容,舞蹈思想与金字塔蕴含的思想和金字塔旁屹立着的法老哈夫拉建造的“狮身人面像”一致,均使人产生一种时间永恒、空间无限的空茫感觉,它深刻反映了古埃及人的灵魂不灭、永世长存的思维观念。

埃及传统东方舞(古埃及杂舞中的)(4)

古埃及纺织业比较发达,所纺织的精美麻布主要就是用来包裹不易腐烂的法老的遗体——“木乃伊”,丧葬舞蹈就是为“木乃伊”作歌作舞的礼仪行为。丧葬舞蹈在古埃及舞蹈中也占有重要地位,是古埃及人生活当中必不可少的礼仪活动。人死后举行葬礼时,人们排成一列静立默衰,然后,表演者头上戴一顶与死者长相相像的面具,用人体不同姿态表述死者生前事迹。

古埃及最后一类舞蹈是杂舞类。杂舞类包涵的内容极其广泛,有各种杂技艺术,还有不同表现形式的娱乐性舞蹈等。古埃及的杂舞既有土生土长的,也有吸收外来的,这些舞蹈没有特定的、严格的形式要求,属于俗舞类,不仅达官贵人跳,而且奴隶们也跳,平民百姓,少年儿童都跳。

古埃及的杂技性,娱乐性的舞蹈表演,可以在一些残存下来的雕塑和壁画上判断得知。舞蹈形态是舞者双臂自然放松、扭腰摆臀出肋、出胯。动作技巧有向后弯腰,空中旋转,腾空跳跃等,有些动作与欧洲芭蕾舞非常像。在古埃及的杂舞中,以女子表演的“肚皮舞”最为突出。

埃及传统东方舞(古埃及杂舞中的)(5)

“肚皮舞”由女子表演,以身体的腰胯,臀部的扭摆动作为主要特征,舞者上半身只穿胸衣,下身有两条幅布遮住前后,其它部位全部裸露,这几乎裸露身体的舞蹈,在埃及被认为是严肃的,神圣的礼仪行为。为了跳好肚皮舞,埃及女子专门训练腹肌功夫,有的甚至能靠腹肌力量将搁置肚皮上的杯水弹射出去。有了这样强悍的腹肌力量,肚皮舞自然跳得就好。

古埃及的舞蹈的总体特征是:明朗、活泼、轻松、愉快、给人一种浮雕艺术般的美感。按理说,古埃及的这种舞蹈形态与古埃及“法老”专制的残暴统治不相符,也与呆板冷漠的人物雕像以及木乃伊文化不相符,什么原因呢?

这就不能不让人考虑古埃及人的思维观念及文化背景,在古埃及人的思想观念中,宇宙是永恒的;世界一切事物都是可以转化的,人与物也是永远可以轮回的,古埃及的丧葬礼仪舞蹈和对俄赛里斯神的崇拜就证明了埃及人的这种乐观。

埃及传统东方舞(古埃及杂舞中的)(6)

古埃及与我国同是东方农业国家,对土地、对星辰的崇拜也与我国相似。古埃及人虽然对大地有特殊感情,但它依附大地的舞蹈形态却不多,与之相反,古埃及人更喜欢“天空”,对他们来讲,天空是美丽的、充满生机、充满奥秘,它的美难以言喻,它的美在于对俄赛里斯神的欢乐天堂的追求,可以使人灵魂不灭,永世长存。

这种观点决定了他们的舞蹈形态,这种向上挺拔的舞蹈形态影响了古希腊雕塑艺术,影响了欧洲中世纪以后的芭蕾艺术,也随同佛教沿古丝绸之路传入我国境内,影响了我国西北地区少数民族的歌舞艺术。

三、古埃及舞蹈的传播

古埃及文明起始于公元前4千年,到公元前332年被希腊马其顿王亚历山大征服为止,共经历了3600多年,19世纪的史学家们把漫长的古埃及历史分割为古王国、中王国、新王国。这其中又包括9个时期三十个朝代。在这3600百年的漫长历史中,古埃及经历了几次大的文化传播历程。

埃及传统东方舞(古埃及杂舞中的)(7)

最早的文化传播时期是在古王国时期,先进的水利灌溉技术向周边沙漠地区的国家如西亚、阿拉伯等国传播。青铜器时代,又随青铜业的发展开始与希腊克里特岛,塞浦路斯等地区进行贸易交往。后来,埃及被亚洲游牧民族塞种人侵略。埃及第十八王朝雅赫摩斯率兵入侵努比亚,幼发拉底河,叙利亚等西亚一带,波斯人曾两次入侵埃及,希腊、罗马占领统治古埃及等时期。

在历史上,随着频繁的贸易交往、海外战争,古埃及文明便传向四方。也就是说,古埃及文明的传播有两种方式,一种是自然和平、伴随愉快笑声的直接传播,另一种是被掠夺的、间接性地传播。和平时代的贸易,文化往来伴随着欢歌笑语。欧亚草原、沙漠地带游牧民族的冲击,是一种间接性地传播,这两种文化传播方式使古埃及文明传向了西方,也传向了东方。

古埃及是欧、亚、非三大洲的联结点,占据着文明传播的有利地势,来自欧、亚、非不同地区的国家均受到古埃及文明的熏陶,从远古时代的水利灌溉、青铜铸造以及哲学、宗教、数学.医学给周边晚起文明的国家影响之外,它的艺术也给周边带来了巨大影响。

埃及传统东方舞(古埃及杂舞中的)(8)

如支撑塔门、厅堂、殿脊的巨大圆柱和柱廊的建筑形式被希腊,罗马所吸收,古埃及的雕塑、浮雕成为希腊早期雕塑和模型,他们的宗教思想也影响了古希腊先民,如古希腊狄俄尼索斯神是掌握人间生、老、病、死大权的复活之神,它与古埃及对复活之神俄赛里斯神的崇拜相像。

在西亚、中亚一带也有与埃及复活之神俄赛里斯神相同的宗教内容。由此我们得知,早在古王国时代,埃及就可能与外域进行文化交流了。

古王国时期,古埃及的文明传播方式基本上是伴随着和平友好的贸易往来进行的,那时,古埃及已有发达的乐器,乐器已出现了古竖琴,笛子和双管木笛。合唱已能按节拍,独唱也有了“抑扬顿挫的旋律”受惠于尼罗河畔的恩赐而早早进入农业社会的古埃及在水利灌溉,青铜铸造,纺织、工艺,文化艺术的先进发达招彿了它的邻国、希腊——克里特岛以及沙漠地区的大批官员与商贾,古埃及的文明通过他们传向域外。

埃及传统东方舞(古埃及杂舞中的)(9)

随着社会的发展、贫富的差距、导致了海外入侵者发动的侵略战争。大约在第13或14王朝时期,亦即公元前1786-1567年)古埃及发生了一次比较重大的政治战乱,亚洲的喜克索斯人统治了埃及,喜克索斯人也即亚洲的塞种人,他们入侵埃及的方式很特别,不是发动血腥武装侵略战争,而是以和平的方式一点一点蚕食埃及,当他们的人遍布埃及大半领土时,便一下子摆脱了“法老”的统治,宣布独立,在古埃及建立起塞种人自己的政治统治。

亚洲游牧民族塞种人在古埃及统治长达一百之久,塞种人在古埃及的长期滞留,深受古埃及文化精神的熏陶,当古埃及王卡美斯和他的弟弟雅赫摩斯把塞种人赶回西亚时,古埃及文化便随之带到广漠的东方世界。

埃及的后王朝时期是被希腊、罗马人统治的时期。波斯人在历史上也曾两次入侵埃及,第一次为第二十七朝,第二次为第三十一朝,波斯人曾把埃及作为帝国的一个行省,波斯亦即伊朗,属于伊斯兰文化体系,位于西亚,波斯人两次入侵埃及表明,他们对古埃及富饶的物产,发达的文明十分的仰慕,当波斯人被亚历山大赶回老家时,波斯人的文化已被古埃及文化浸染一体了,他们将古埃及的乐舞划入阿拉拍文化圈内,是有着深远的历史渊源的。

埃及传统东方舞(古埃及杂舞中的)(10)

亚历山大赶走波斯人在古埃及建立王国,到了公元前30年——公元642年,埃及又被罗马统治,公元7世纪,阿拉伯帝国兴起后,将埃及正式划入阿拉伯帝国领域,从此,埃及舞蹈被正式公认为阿拉拍体系舞蹈。

如果说,我国在汉唐之前传来的古埃及式的乐舞是通过中亚、西亚民族沿陆路丝绸之路传递中国,那么,在我国唐宋时代,埃及阿拉伯体系舞蹈则通过海上丝绸之路,成批大量涌入中原,它的异国情调给中原传统乐舞以极大影响

如上所述,世界上最古老的埃及文明,就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得到了广泛传播,在希腊一克里特岛、西亚、中亚、东南亚、南亚,我国西北地区多见埃及一阿拉拍风格的乐舞形象,它多由历史上的传播途径而来,比如,古埃及杂舞中的"肚皮舞”,这种起源于对生育女神崇拜的宗教舞蹈,在今天被称之为东方舞蹈,它之所以被称为东方舞,不排除古希腊人对古埃及人从地理上的称呼

埃及传统东方舞(古埃及杂舞中的)(11)

除此之外,在于类似古埃及的身体颤动,腰臀扭摆的舞蹈形态多出现一些东方国家中,如马来群岛韦塔族妇女随节奏抖动双臂的动作,印度舞蹈者表演时不断颤动嘴唇,柬埔寨的舞蹈也是肌体颤动的舞蹈。

古埃及舞蹈对中国的影响是以阿拉伯舞蹈形态出现的,在今天我国西北地区的少数民族如回族舞蹈中多见这种动势。它对中国的影响可能是经由喜克索斯人亦即塞种人之手传播而至。塞种人在我国先秦时期对中西乐舞的传播,起到了不可忽视的巨大作用,塞种人在历史上的频繁的东西迁徒运动,使西亚、中亚、东亚与欧洲的交流得以实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