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羽,作为中国历史上的重要人物,他的事迹一直以来都被后人所传颂。

项羽之死的根本原因是什么(一个时代的结束)(1)

对于项羽的一生,无论是他巨鹿破秦军,还是鸿门逼刘邦,亦或者是彭城击汉军,他给世人留下的面貌仿佛永远都是一副“力拔山兮气盖世”的英勇面貌。

就好像对于项羽来说,没有他击败不了的敌人,也没有他解决不了的问题。

但自从楚汉战争中期以后,随着九江王英布的叛逃(汉四年被刘邦封淮南王),以及汉军大将军韩信横扫北方五国,又伴随着原本中立的梁相国彭越彻底倒向汉军,双手难敌四拳的霸王项羽终于还是无力被迫败逃。

项羽之死的根本原因是什么(一个时代的结束)(2)

正如上图所示,仅剩数万残卒的项羽军,同时受到汉(刘邦)、齐(韩信)、梁(彭越)、淮南(英布)四大军事集团的围攻,而这四大军事集团的最高统帅又可以说的上是当时仅次于项羽的当世四大名将,同时这四大军事集团所控制的军队少说都在三十万以上。

因此对于项羽来说,垓下的战败,就只能用他自己所写的那番诗句来形容:

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项羽固然很强,并且一直都很强,甚至垓下之战时的项羽也仅仅只有三十一岁,可谓正值壮年。但面对如此强大的围攻,项羽也只能由衷的说出一句“奈若何”。

是啊,奈若何?又能怎么办呢?

但尽管已经到了几乎山穷水尽的地步,霸王项羽却还是没有放弃最后的机会。

虽然当时的天下已经对于西楚极为不利了,并且西楚九郡中大半不是被汉军占领了就是宣布改旗易帜了,可总还是有几个郡愿意继续效忠霸王。

项羽之死的根本原因是什么(一个时代的结束)(3)

如上图所示,当时在东南江左一带的会稽郡和故鄣郡还并未背叛霸王。

因此对于项羽来说,摆在面前的道路就只有一条了,那便是去江东休养生息。

但要想去往江东,就必须考虑到具体的路线图,也就是应该从哪条路前往江东?按理来说,最快也是最便捷的方式自然就是通过广陵直下江东。

可因为之前灌婴军已经成功攻陷广陵,也就是史书中记载的:

度淮,尽降其城邑,至广陵。《史记·灌婴列传》

项羽之死的根本原因是什么(一个时代的结束)(4)

如上所示,虽然灌婴军主力已经不在广陵了,但必然在广陵一带是留有一部分军队的。因此一旦项羽突围出去后从广陵经过,就势必会遭到汉军拦截。

故而对于项羽来说,当时最佳的办法就是渡过淮河,然后经由东城去往江东。

不过话又说回来,已经被数十万诸侯联军包围下的霸王项羽,又该如何突围呢?

虽然史书中只是大概的描述了一下当时的情况,但也是非常惊心动魄的。

於是项王乃上马骑,麾下壮士骑从者八百馀人,直夜溃围南出,驰走。平明,汉军乃觉之,令骑将灌婴以五千骑追之。《项羽本纪》

如上记载中的项羽,仅率麾下八百余骑,在楚军溃败之时,于夜间由南而攻出包围圈。其中两个字“驰走”,也能从一定程度上说明项羽的果敢和迅猛。

项羽之死的根本原因是什么(一个时代的结束)(5)

如此直到“平明”,也就是至少五六个小时后,汉军才发现霸王项羽已经突围出去。

于是诸侯联军最高统帅部才紧急下达追击命令,其中主力便是由灌婴率领的五千郎中骑兵。

足足五六个小时的差距,按理来说项羽有足够多的时间彻底逃出诸侯联军的包围。

可谁能想到,当项羽军抵达淮河沿岸,才发现船只数量有限,因此只能携带小部分精骑渡河,如此非经战斗顿时便减员十分之八:

项王渡淮,骑能属者百馀人耳。《史记·项羽本纪》

迫于局势之恶劣,霸王项羽不再犹豫,遂带着精骑百余人先行渡过淮河,继续向南进发。

之后当项羽军抵达阴陵后,却又遇到了一个更大的问题,那就是迷路。

迷失道,问一田父,田父绐曰“左”。左,乃陷大泽中。以故汉追及之。《项羽本纪》

对于项羽军为何会迷路,正如今人学者袁传璋在其文章《项羽所陷阴陵大泽考》中所谈到的:

项王率领百余骑壮士沿濠水东岸急驰七十里,穿越县域界山山口,进入阴陵县境。原本顺畅的南行征程陡生变故。隆冬腊月,黄淮流域辰时(七、八点钟)常起的浓雾,极有可能与项王不期而遇,军无向导,遂“迷,失道”。辗转徘徊,无法前行。

虽然史书中并没有明确记载项羽迷路的原因,但如果结合实地天气情况考虑,则项羽因为遇到浓雾而迷路便是合理的。

于是,无奈之下的霸王项羽就只能临时向一田间老农请教,然后当老农指向“左”后,项羽便不再犹豫立刻朝左而去。

但那位田间老农可能是故意的,又可能是无意的,总之因为不熟道路情况且身陷迷雾中的项羽很快便又因为走错路而陷入到了“大泽中”。

这里的“大泽”应该是指的黄淮一带的泥潭地,由此原本仅剩百骑的项羽军,便再一次遭到非战斗减员。

并且也正因为在这个泥潭中耽搁的时间太久,于是让汉军成功将失去的五六个小时给追回了。

项羽之死的根本原因是什么(一个时代的结束)(6)

而后等到雾气散尽,项羽军从泥潭里走出来之时,便立刻向东赶往东城一带。

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汉骑追者数千人。《项羽本纪》

此时霸王项羽的麾下就仅剩二十八骑了,同时已经追来的汉军骑兵则足足有数千人,后续部队更是以万计。

因此到这时的霸王项羽才真正体会到了什么叫做天要亡他。

是啊,从项羽渡过淮河之后,先是遇到了大雾导致迷路,然后又遇到老农指错路,接着又陷入到泥潭中。如此天时、地利、人和俱失的情况下,任凭项羽再如何自负,恐怕到这时也没有信心了。

于是自感无法逃走后,霸王项羽便对下属部下感叹道:

王自度不得脱,谓其骑曰:“吾起兵至今八岁矣,身七十馀战,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遂霸有天下。然今卒困於此,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今日固决死,原为诸君快战,必三胜之,为诸君溃围,斩将,刈旗,令诸君知天亡我,非战之罪也。”《项羽本纪》

我项羽自起兵八年以来,历经大小七十余战,所攻者皆破,所击者皆服,遂才以霸王之尊问鼎天下。熟料到如今却屡遭困顿,真可谓是天要亡我啊。

既然是天要亡我,那我便与这天再战一次。诸君可随寡人再战一场,若能取得三胜,诸君便能知道,这是天要亡我,并非是我之不敌。

于是稍微休整之后的项羽,便准备带着那二十八骑与汉军骑兵展开最后决战。

再看此时追逐的汉军骑兵又是由哪些人率领,虽然领头的是御史大夫灌婴,但灌婴也只能是负责大方向,所以实际上具体参与追捕项羽的还有下面的执行将领。

其中按照《高祖功臣侯者年表》中的记载,当时实际参与抓捕项羽的前线将领大体上是分别有以下这些人:

魏其侯周定:以舍人从沛,以郎中入汉,为周信侯。定三秦,迁为郎中骑将,破籍东城,侯,千户。

涅阳侯吕胜:以骑士汉王二年从出关。以郎将击斩项羽,侯,千五百户,比杜衍侯。

中水侯吕马童:以中郎骑将汉王元年从起好畤。以司马击龙且。复共斩项羽,侯,千五百户。

杜衍侯王翳:以郎中骑汉王三年从起下邳,属淮阴。从灌婴共斩项羽,侯,千七百户。

赤泉侯杨喜:以郎中骑汉王二年从起杜。属淮阴,后从灌婴共斩项羽,侯,千九百户。

吴房侯杨武:以郎中骑将汉王元年从起下邽。击阳夏,以都尉斩项羽,有功,侯,七百户。

如上记载,当时实际参与抓捕的前线将领中有明确官职的为郎中骑将周定、郎将吕胜、司马吕马童和都尉杨武。

而至于王翳和杨喜,他们二人最初都是以“郎中骑”身份加入汉军,之后又跟随大将军韩信征战天下,因此到垓下战役之后,他们二人应该也至少是郎中骑将这个级别的。

有关郎中骑将的级别,可以按照《汉书·百官公卿表》中记载:

郎中有车、户、骑三将,秩皆比千石。

但因为《汉书·百官公卿表》中的内容已经属于汉朝建国中后期,而参照《史记·樊哙列传》中的记载,则可以发现樊哙就是先升迁郎中骑将,然后再升迁为将军的。所以郎中骑将虽然在和平时代只是“秩皆比千石”,但实际上也是仅次于将军的武官。

另外杨武的都尉更不用说,也是仅次于将军,如陈胜、吴广起义后,便是以陈胜为将军,吴广为都尉,所以这个没有任何疑问。

再说郎将吕胜,其中郎将的职责应该要高点,目前推测是属于中郎将的简称。

按照《汉书·百官公卿表》中的记载:

中郎有五官、左、右三将,秩皆比二千石。

因此郎将吕胜的地位明显要比郎中骑将和都尉高,但因为也是战时状态,并且吕胜战后的封赏也并没有明显的高于其他将领,所以他的地位大体上是高于并等于郎中骑将和都尉。

最后司马吕马童,因为司马一职有高有低,低的有一营之司马,高的则有将军司马,所以这里我们姑且可以认定他的地位大体上等于其他五人。

以上,再从这六人的身份背景来看。

其中王翳和杨喜是注明的“属淮阴”,也就是大将军韩信的部下;而郎中骑将系统的有周定和杨武,因此他们是属于御史大夫灌婴的部下;至于吕马童和吕胜他们都是出身中郎系统,所以应该是汉王刘邦的直系部下。

故而表面上追击汉军是由御史大夫灌婴下属的郎中骑兵负责,但实际上当时同时追击项羽的又不仅仅是灌婴的人。

所以表面上汉军人多,但实际上内部派系之间的互相竞争也是有的,因此这就给了霸王项羽以机会。

汉军围之数重。项王谓其骑曰:“吾为公取彼一将。”令四面骑驰下,期山东为三处。於是项王大呼驰下,汉军皆披靡,遂斩汉一将。《项羽本纪》

当时汉军已经将项羽及其所属二十八骑重重包围了,但不知道为何硬是没有主动进攻,反倒是被项羽给杀的溃败了。

项羽之死的根本原因是什么(一个时代的结束)(7)

另外期间还被项羽斩杀了一将,至于这位被杀的将领到底是谁,目前也已经无法考证了,若非如此,或许他也有封侯之资的。

不过从之后汉军各部立刻收拢军队进行追赶项羽来看,这次混乱或许也是由于汉军各部不配合导致的。

是时,赤泉侯为骑将,追项王,项王瞋目而叱之,赤泉侯人马俱惊,辟易数里,与其骑会为三处。《项羽本纪》

又因为杨喜部可能追的太靠前了,所以反倒被项羽一个回马枪吓住。

之后楚军便又四散逃去,于是汉军顿时失去了项羽的方向。

于是汉军便又立刻分兵三个方向展开追击:

汉军不知项王所在,乃分军为三,复围之。项王乃驰,复斩汉一都尉,杀数十百人,复聚其骑,亡其两骑耳。乃谓其骑曰:“何如?”骑皆伏曰:“如大王言。”《项羽本纪》

项羽则率领这二十余骑再次寻找出三路中最弱的一路,冲杀进去又斩杀了汉军的一名都尉。

虽然项羽确实是杀的过瘾了,但实际上项羽也明白,一开始是因为汉军各部不配合才给了他这么多的机会,可一旦汉军各部配合起来,他的末路也就到了。

不过随着项羽军边杀边退,很快也就冲到了乌江河畔:

於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乌江亭长义船待。《项羽本纪》

所以对于项羽而言,只要再稍微努力一下,便可以顺利渡过乌江,逃出生天。

但不知为何,偏偏项羽已经冲到这里了,却又突然不愿意渡江了。

目前按照《史记·项羽本纪》中的记载是项羽突然生出了绝望之心,不再想过江了。

但如果再结合其他记载,比如《史记·东越列传》中的记录:

汉击项籍,无诸、摇率越人佐汉。汉五年,复立无诸为闽越王,王闽中故地,都东冶。

这里讲的是越族首领无诸和摇二人曾在东南起兵助汉攻楚,因此在西楚覆灭后,他们二人便成功以东南越地建国为王。

所以合理推测,当时项羽抵达乌江之时,恐怕是已经得到了越军大举进攻会稽郡和故鄣郡的消息。所以项羽自知即使去了东南,也很难再有机会了,便不再准备过江。

因此绝望之下的项羽,遂放弃渡江,以最后一场拼杀结束自己的生命。

不过还是要说一点,《史记》中描述霸王项羽决死一战时的场景,确实是悲凉到极致了:

项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

这段话中霸王项羽的一笑,仿佛却又是在无尽的悲叹。

一句“天之亡我,我何渡为”,可以说是将霸王当时凄凉的心境彻底展露无遗。

江东八千子弟渡江而西,如今却只剩霸王项羽一人,又有何面目见江东父老?再加上突出重围后的一系列打击,因此霸王项羽决定放弃渡江,也是可以理解的。

乃令骑皆下马步行,持短兵接战。独籍所杀汉军数百人,项王身亦被十馀创。《项羽本纪》

在面对汉军重重包围的情况下,自知骑兵已然无用,所以霸王项羽便下令追随他的这二十几人下马作战。

项羽之死的根本原因是什么(一个时代的结束)(8)

而后霸王项羽连杀百人,几乎是要将他这辈子所有的勇武之力全部挥霍干净。

顾见汉骑司马吕马童,曰:“若非吾故人乎?”马童面之,指王翳曰:“此项王也。”项王乃曰:“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吾为若德。”乃自刎而死。《项羽本纪》

最后当霸王突然看到汉军骑司马吕马童之时,才忽然想到这不是故人吗?

于是霸王项羽才说出了那句最后遗言,我听说汉军用千金和邑万户来买我的人头,既然这样,那我就送给你。

随后,霸王便自刎而死。

项羽之死的根本原因是什么(一个时代的结束)(9)

如此,一代雄主就这样在他最为年富力壮之时结束了他的一生。

不过伴随着霸王的死去,之后的汉军却也引发了新一轮的大内斗。

王翳取其头,馀骑相蹂践争项王,相杀者数十人。最其後,郎中骑杨喜,骑司马吕马童,郎中吕胜、杨武各得其一体。五人共会其体,皆是。《史记·项羽本纪》

虽然史书中描述的好像就是王翳、杨喜、吕马童、吕胜和杨武五人都亲自下场去抢夺项羽的尸体了,但不要忘记他们五人的真实身份,都是当时汉军中的高级军官。

因此即使是抢夺项羽的尸体,实际上也是他们五人的下属去抢,所以这也造成了汉军因为抢夺项羽尸体而引发的大混战,如此也就导致了“相杀者数十人”。

之前也说了,本来负责追逐项羽的那几个将领就是各有派系,一开始因为项羽的强横才勉强配合在一起,但之后随着项羽的逝去,他们也就不管不顾了,于是随之而来的就是为了争功引发的大内斗。

另外虽然史书中说“五人共会其体,皆是,故分其地为五:封吕马童为中水侯,封王翳为杜衍侯,封杨喜为赤泉侯,封杨武为吴防侯,封吕胜为涅阳侯。”

感觉这五人好像是一起被封赏的,还"分其地为五“。事实上,这五人不仅不是一个时间封的,而且他们的封赏食邑也是有很大的不同:

吕胜:七年中,封涅阳侯,食邑一千五百户。

吕马童:七年正月己酉,封中水侯,食邑一千五百户。

王翳:七年正月己酉,封杜衍侯,食邑一千七百户。

杨喜:七年正月己酉,封赤泉侯,食邑一千九百户。

杨武:八年三月辛卯,封吴房侯,食邑七百户。

如上,最早封侯的是直属于刘邦中郎将系统的吕胜,食邑也很多,这无可厚非,毕竟是天子亲信。

然后接着是三人,其中封赏最多的却不是灌婴的人,而是原本属于韩信下属的杨喜和王翳,他们分别是一千七百户和一千九百户。

或许大家会有疑问,为何他们二人是韩信的人,还封赏这么多呢?

首先,韩信此时还没被杀。其次,因为汉七年发生了汉匈之战,刘邦被围平城,虽然之后刘邦逃脱,当时汉匈北境的局面却非常紧张。所以答案就明显了,人人都知道韩信的部下骁勇善战,故而此时对他们加封并多封,自然是为了安抚他们,并让他们帮助汉庭渡过危难。

最后则是杨武,因为既不是天子近臣,也不是韩信麾下骁勇善战之将,所以便最晚封侯,并且也只有区区七百户。

因此史书中对于诛杀项羽的那五人的功绩强调的实在太过夸张,事实上他们五人本身就有各自的功绩。何况当时实际参与诛杀项羽的将领中也不仅仅只是这五人,比如之前的魏其侯周定也有“破籍东城”的战绩,并且也是因此而封侯的。

只能说,他们这些人能够封侯确实和诛杀项羽有关,但又不仅仅是靠诛杀项羽上位的,同时他们几人也都不是普通人,而是汉军中的高级军官。

最后再说项羽死后的西楚情况:

项王已死,楚地皆降汉,独鲁不下。《项羽本纪》

当时项羽死去后,西楚各地基本都被汉军传檄而定了,但唯独鲁地却拒绝投降。

因此纵然霸王项羽有千般过错,但愿意忠于他的人还是一直存在的。哪怕之后“汉乃引天下兵欲屠之”,鲁地百姓也并没有多少畏惧之心。

但可能为了考虑到后续影响,所以汉军便先拿着项羽的人头给鲁地的百姓们看:

乃持项王头视鲁,鲁父兄乃降。《项羽本纪》

鲁地百姓到这时为霸王项羽尽了最后的忠义之后,才正式投降汉军。

之后汉王刘邦也表达了对于霸王项羽的尊重:

始,楚怀王初封项籍为鲁公,及其死,鲁最後下,故以鲁公礼葬项王穀城。汉王为发哀,泣之而去。

因为当年楚怀王曾封项羽为鲁公,所以汉王刘邦便以鲁公的礼仪在穀城为项羽下葬,随后汉王还表示了一定的悲痛之情。

项羽之死的根本原因是什么(一个时代的结束)(10)

到此,楚汉之战结束,一个属于西楚霸王的时代也就这样结束了。

(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