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译文对照)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译文

水上、陆地上各种草本木本的花,值得喜爱的非常多。晋代的陶渊明唯独喜爱菊花。从李氏唐朝以来,世人大多喜爱牡丹。我唯独喜爱莲花从积存的淤泥中长出却不被污染,经过清水的洗涤却不显得妖艳。(它的茎)中间贯通外形挺直,不生蔓,也不长枝。香气传播更加清香,笔直洁净地竖立在水中。(人们)可以远远地观赏(莲),而不可轻易地玩弄它啊。

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者;莲花,是花中的君子。唉!对于菊花的喜爱,在陶渊明以后很少听到了。对于莲花的喜爱,和我一样的还有谁?(对于)牡丹的喜爱,人数当然就很多了!

周敦颐爱莲说改编(爱莲说宋)(1)

作者介绍

周敦颐(1017年-1073年),又名周元皓,原名周敦实,字茂叔,谥 号元公,北宋道州营道楼田堡(今湖南省道县)人,世称濂溪先生。

周敦颐是北宋五子之一,是宋朝儒家理学思想的开山鼻祖,文学家·、哲学家,著有《周元公集》《爱莲说》《太极图说》《通书》(后人整编进《周元公集》)。所提出的无极、太极、阴阳、五行、动静、主静、至诚、无欲、顺化等理学基本概念,为后世的理学家反复讨论和发挥,构成理学范畴体系中的重要内容。

周敦颐爱莲说改编(爱莲说宋)(2)

周敦颐生平

童年记忆

天禧元年(1017年),周敦颐出生。周敦颐家有四个兄弟姐妹,同父异母的哥哥周砺大他十岁,姐姐周季淳长他五岁,还有一个小他四岁的弟弟周敦贲,兄弟姐妹间的感情极好。

天圣二年(1024年),周敦颐8岁,其父病逝三年后,与同母异父之兄卢敦文随母投靠衡州(今衡阳)舅父、龙图阁学士郑向,因他聪慧仁孝,深得郑向喜爱,又酷爱白莲,郑向就在自家宅前西湖凤凰山下(今衡阳市二中)构亭植莲,周敦颐负笈其间参经悟道。现为濂溪周氏宗祠(今南华大学附一医院处)。

天圣六年(1028年),还不到十八岁的姐姐周季淳因病早逝了。两个月后,周敦颐八岁的弟弟周墩贲又因病夭折。

月岩悟道

天圣七年(1029年),十四岁的周敦颐请示父母,在仆人周兴的陪伴下,带着简单的生活行李和大量书籍,揣着许多想不明白的问题,奔向月岩,专心读书求道。

千里投亲

天圣八年(1030年),周敦颐十五岁这年,父亲因病去世。经过两个多月的旅途奔波,周敦颐跟着母亲终于来到了舅舅郑向家,投奔舅舅郑向。

景佑三年(1036年 ),郑向依据官衔,按照惯例,可得到朝廷的恩荫,准许一名子弟出来做一名小官。爱侄如子的舅舅将这个机会给了他,周敦颐就此当上朝廷将作监的主簿,同年,周敦颐娶朝廷兵部职方郎中陆参之女陆氏为妻。

景佑四年(1037年),郑向调任两浙转运使,周敦颐离开衡阳随舅迁润州丹徒县(今镇江市丹徒区)。不到一年的时间里,舅舅、母亲相继去世,周敦颐按照母亲的遗嘱,把她安葬在润州,与舅舅郑向为伴。之后,周敦颐便在润州鹤林寺守丧,期间见过范仲淹。

初入仕途

康定元年(1040年),周敦颐二十四岁,三年守丧期满,出任洪州分宁县主簿。

庆历四年(1044年),吏部来分宁考核,周敦颐得到广泛好评,二十八岁的周敦颐开始了他仕途的第一次升迁--提任南安军司理参军。

兴教办学

庆历四年(1046年),周敦颐在担任荆湖南路郴州郡郴州县县令年期间,最突出的政绩是兴教办学。一来郴县,周敦颐就在公务之余,利用旧有的县学兴教讲学。 二程的父亲大理寺臣程珦在南安(今江西省大余县南安镇)认识了周敦颐,见他“气貌非常人“,与之交谈,更知其“为学知道“,同他结为朋友,随即将两个儿子程颢、程颐送至南安拜其为师受业。

庆历四年(1046年)冬,升移到郴州的桂阳任县令(今湖南省郴州市汝城县)。

皇佑四年(1050年),被改任为郴州桂阳令,继续兴教办学。

至和元年(1054年),改授大理寺丞,知洪州南昌县(今江西南昌)。到任时,当本地人得知他就是当年在宁做官时能辨明疑案的周敦颐,就高兴地说:“他是可能明辨是非安宁刑狱的人,我们这些人找到诉说的人了。“(选自《宋史·道学一》本传)

嘉佑元年(1056年),改太子中舍,签书署合州判官,共计五年。一年后生下长子周寿。不幸的是,儿子不到一岁,妻子陆氏便病故了 ,

嘉佑四年(1059年),太常丞蒲宗孟从合州经过,与周敦颐交谈三日,既投缘又深感周敦颐的崇高正大,旷达潇洒。第二年,把自己的妹妹蒲氏嫁给了周敦颐。三年后生子周涛。

论道王安石

嘉佑五年(1060年)六月,周敦颐从合州(今重庆合川)解职回京,偶遇上京述职的王安石。他们相互间仰慕已久,在京城,风清月明的一个夜晚,周敦颐应邀造访了王安石。王安石对年长自己四岁的周敦颐充满崇敬,相见恨晚。以至于周敦颐离开了,王安石还久久地回味着、感慨着,忘记了睡觉和吃饭。他们这次的聚会和交谈,双方都从对方那里得到了新的思想启悟。

庐山结缘

嘉佑六年(1061年),迁国子监博士,通判虔州。周敦颐的好友潘兴嗣,知道他要经过江州,就提前赶到江州等候,在驿馆与周敦颐见了面,邀他一起游庐山。

千古绝唱

嘉佑八年(1063年)的5月,周敦颐应邀与一群文朋诗友游玩聚会。兴之所致,大家便相约写诗作文。周敦颐一气呵成挥笔而就一篇119字的散文,就是名传后世的《爱莲说》。

执政为民

治平元年(1064年),移任永州通判。

熙宁元年(1068年),转虞部郎中,擢提点广南西路刑狱,次年移知南康军。

熙宁三年(1071年),转为虞部郎中,提升广南东路提点刑狱。次年,领提点刑狱事。 周敦颐在广东提点刑狱的职位上干了不到一年。就在这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勤政的他四处巡按,足迹几乎遍及广东的山山水水。

归隐庐山

熙宁五年(1072年),周敦颐不幸感染了瘴疠,辞官归隐定居在庐山莲花峰下,他将母亲的坟墓也从润州迁来葬在离他居所很近的地方。他将门前的小溪正式命名为家乡的“濂溪“。定居于江西庐山濂溪书堂。

熙宁六年(1073年)六月中,周敦颐病死于庐山濂溪书堂,终年57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