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在黔灵甲秀间
逝去的《水明楼》
山城贵阳有一条母亲河叫南明河,南明河从城中穿过,到城南处拐了个湾,拐弯处河中有一块巨石。明朝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贵州巡抚江东之以巨石为基础,建一楼阁,取名《甲秀楼》。四百多年来,《甲秀楼》几经重建,迄今已成贵陽市标志。在《甲秀楼》侧有一石拱桥连接南明河两岸,桥的栏杆用白绵石做成,故称“浮玉桥”。浮玉桥南岸是翠微阁古建筑群,北岸原有一古寺叫“潮音寺”,寺中有一阁楼与甲秀楼,翠微阁隔河相望。潮音寺是甲秀楼的附属建筑群之一,(附近还有武侯祠)几百年来是人们踏春之地,贵州文人词客燕集之所,寺中还有不少碑刻题咏。民国初年有人认为此处取水方便买下该寺,将古寺改成“制革場”,从此花明柳喑古色古香之地,成为嗅气薰天汚水横流之处。1927年,安顺人刘藻棻(号鞏园,前清旧吏,书法家)买下潮音寺,废止制革。以寺中阁楼为贵州文人诗社《郄社》(又称黔社)集会之所,诗社一月一聚或数聚,十分热闹。刘藻棻把潮音寺中这座阁楼取名《水明楼》,并亲自题写匾额。为何取名“水明楼”?“郄社”牵头人王蔬农写了一篇文章叫《水明楼记》,讲述取名经过及名称来由,文章清丽如诗,颇有《醉翁亭记》之风。
1927年时任省长周西成在潮音寺附近武侯祠建“贵阳电气局”,当年中秋节贵阳第一次有了电灯。该局占用潮音寺部分作为取排水厂房。(贵阳电气局1935年搬到下游水口寺)解放后,政府拆除南门城墙,沿河边修西湖路,《水明楼》被拆除就此消失。本世纪初,西湖路改道,河边建成公共花园,在浮玉桥北岸“水明楼”旧址塑起三孔《城南胜蹟》石木牌坊。
潮音古寺和《水明楼》是什么样子,已无资料和照片可考。让我们读一读《水明楼记》这篇文章,想象一下曾经的“城南胜蹟”之一的水明楼吧!
水明楼记
水明楼隔河与甲秀楼翠微阁衡宇相望,介浮玉桥以通往来,貴阳南郭一胜地也。水流涵碧,山光泻清,晓烟招凉,夕阳送爽。
春秋良日足擅雅游斯楼,小拓数弓,因树为廓,天然佳构。旧为潮音古寺,客座燕谈之所,风人词客时有留题。自改寺为制革场,无复昔日韵致,
俗尘污人負此佳景益十有余年矣。强围单阏之岁(1927年)刘巩园先生来主此间,胜友如云,唱酬风雅有顾阿英玉山草堂之乐。(注1)黔社(注2)诗流聂子尊吾(树揩)、杨子覃生(恩元)、(注1:顾阿瑛,元代文学家,筑有玉山草堂,广集名士诗人。)(注2:黔社又叫郄社,是贵州文人诗社。)
吳子协庵、李子之白、段子雨琴,馬子道穆,邹子质夫,柴子小濂(晓莲)、陈子衡庵(恆安)、尝与瘿叟(王蔬农)、仲肃(王仲肃)兄弟同应嘉招,燕游于此。主客沆瀣,月上未归。夜景澄清,
河山逾秀,分题联语,以记游蹤。楼旧无名,若犹有待。予乃即景诵杜诗:“四更山吐月,残夜水明楼。”句(注1),巩园先生抚掌曰“善”,众皆曰“然”。斯楼所以得…(注1:杜甫诗《月》:“四更山吐月,残夜水明楼。…”)
得名于河上也。
瘿叟王蔬农为之记。
附:水明楼记原文照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