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中自古帝王州”,西安是我国历史上周、秦、汉、唐等十三个王朝的建都之地,历史悠久,文化深厚。渭河两岸,八百里秦川气吞山河。

落日余晖,古朴厚重的西安城墙在夕阳的映射下,显得更加雄伟苍劲。城墙根下一声高亢激越、荡气回肠的秦腔划破城市的喧嚣,悠远绵长。“八百里秦川雄风浩荡,三千万秦人齐吼秦腔。”想要真正了解西安这个城市,就不得不先去探访一番与这个城市水乳交融、血脉相连的大秦之腔。

秦人秦风秦之声

灿烂辉煌的历史,沧桑剧变的岁月,造就了西安无可比拟的文化特征。在周礼沐浴下,海外的炎黄子孙以唐人自居,也对于脱胎于秦文的汉字情有独钟。这些中国人特有的文化符号,都来源于西安这个古老的城市。对于生于斯养于斯的陕西人来说,他们选择了以“秦人”自居。因周代以来,关中地区就被称为“秦”。

秦人遵守民俗礼仪叫“秦风”;他们生息繁衍的地方叫“秦川”;他们敬畏仰望的山脉叫“秦岭”;他们祖辈相传的音乐,叫做“秦腔”。

秦腔刻在每个陕西人的骨子里(陕西人血液里的生命烙印)(1)

“吼一声大秦腔,吼一声大秦腔声声豪放。大秦腔柔情断肠,人生的舞台粉墨登场,生旦净丑都是咱老百姓形象……”这是西安人写照。时光流逝,秦腔伴随着秦人穿越岁月沧桑,被世世代代的传承了下来。

秦腔刻在每个陕西人的骨子里(陕西人血液里的生命烙印)(2)

秦腔究竟流传了多少年,由于历史太过久远,没有人能给出准确的答案。 有文献这样记载秦腔的历史, “形成于秦,精进于汉,昌明于唐,完整于元,成熟于明,广播于清,几经演变,蔚为大观,堪称中国戏剧之开山鼻祖。” 早在两千多年前,秦朝丞相李斯的千古名篇《谏逐客书》已经提到了早期的秦腔: “夫击瓮叩缶,弹筝搏髀,而歌呼呜呜快耳者,真秦之声也。 ”

明代万历年间,中国大多数戏曲剧种还没有形成,江浙人编写的《钵中莲》传奇抄本中,有一段注明用【西秦腔二犯】演唱的唱词,且都是上下句的七言体。说明秦腔在当时交通极度不便的情况下,已经渡过黄河,跨越长江,流传到江浙一带,而且被当地戏曲吸收借鉴。 清人李调元《雨村剧话》云:“俗传钱氏《缀百裘外集》有秦腔。始于陕西,以梆为板,月琴应之,亦有紧慢,俗呼梆子腔,蜀谓之乱弹。”

秦腔刻在每个陕西人的骨子里(陕西人血液里的生命烙印)(3)

秦腔创造了我国戏曲音乐中板式变化的结构方法,是我国戏曲音乐中最早的板腔体声腔,也是梆子腔系统的母体。现在北方几省的梆子戏虽然风格与秦腔很不相同,但在音调和伴奏上都保持着共同的特征。秦腔所用曲牌大部分继承自我国的汉唐时代乐府套曲,古朴纯正,韵律悠远。

秦腔的角色俗称“十三头网子”,行当分十三门二十八类,分类细腻,区分严格。十三门角色分为四生六旦二净一丑,即老生、须生、小生、幼生(娃娃生)、老旦、正旦、小旦、花旦、武旦、媒旦、大净、副净、丑。

秦腔刻在每个陕西人的骨子里(陕西人血液里的生命烙印)(4)

秦腔的表演朴实、粗犷、细腻、深刻,以情动人,富有夸张性。在脸谱、身段、化妆、特技,以及语言声韵等方面,都有自己独特的规范和传统。其唱腔用宽音大嗓,直起直落,给人以高亢激越、粗犷朴实之感,反映了西北人民耿直爽朗、慷慨好义的性格和淳朴敦厚、勤劳勇敢的民风

秦腔所演的剧目非常丰富,涵盖了中国二十五史的各个历史时期,全国各地流传的秦腔剧目超过一万本。这些剧目多是“列国”、“三国”、“杨家将”、“说岳”中的英雄传奇或悲剧故事,也有神话传说、民间故事和各种公案戏。当下,这些剧目正以惊人的速度消亡流失,如果不能及时有效加以抢救保护,历代人民用心血创造的宝贵文化遗产或将永绝于世。

秦腔刻在每个陕西人的骨子里(陕西人血液里的生命烙印)(5)

秦韵声声故土情

秦腔因其流行地区的不同,仅在陕西境内就衍变成东西南北中五路不同的流派。东路秦腔流行于关中东部渭南地区的大荔、蒲城一带,史称同州梆子;西路秦腔流行于关中西部的宝鸡地区凤翔、岐山、陇县和甘肃天水一带,史称西府秦腔,也叫西秦腔;南路秦腔流行于汉中地区的洋县、城固、汉中、勉县一带,史称汉调桄桄;北路秦腔流行于渭北高原富平一带,史称阿宫腔,因其从秦朝的阿房宫流传至民间而得名;中路秦腔流行于关中西安一带,史称陕西梆子,又叫西安乱弹。

各路秦腔因受各地方言和民间音乐影响,在吐字、唱腔、音乐、表演等方面,都稍有差别。辛亥革命以后,西安易俗社成立,东、西、南、北四路秦腔逐渐被中路秦腔取而代之,现在所说的秦腔一般指狭义上的中路秦腔。

秦腔刻在每个陕西人的骨子里(陕西人血液里的生命烙印)(6)

明清两代,秦腔不但几乎演遍全国各地,清康、雍、乾三代秦腔流入北京,直接影响到京剧的形成。清末,秦腔在广东的支派“西秦戏”就已经流传到新加坡、印尼等东南亚国家。因为秦腔对中国戏曲的重要贡献,其和昆山腔、弋阳腔、柳子腔一起被誉为中国戏曲“四大声腔”,史称“南昆、北弋、东柳、西梆”。

1938年,剧作家马健翎在延安创作话剧《国魂》,用陕北方言排演。毛主席看后说:“你这戏写得很成功,很好,如果把它改为秦腔,作用就更大了。这么多群众喜欢看秦腔,老百姓喜欢,我们就应把秦腔搞好”。在延安时期,秦腔是陕北解放区文化的一面精神旗帜。毛泽东说过:“秦腔是对革命有功的戏”。

秦腔刻在每个陕西人的骨子里(陕西人血液里的生命烙印)(7)

现在的吉尔吉斯斯坦、哈萨克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这些与中国毗邻国家,目前有一个特殊的民族,他们被称当地人称作为“东干族”,就是陕西方言“来自东边民族”的意思,他们生活的地方一直叫陕西村。经过一代又一代人的繁衍生息,他们早已不认识任何汉字,但是他们却能说一口比当今的西安人还纯正的陕西话,他们祖祖辈辈相传的民谣也是正宗的秦腔。

“东干族”流传着世代相传的秦腔,固守着中国西北民间婚丧嫁娶的风俗,他们的祖辈告诉他们,秦腔是他们的语言,是他们身体里流淌在血液中与生俱来的音符。因为他们不会忘记,他们的祖先曾经是中国人,他们的家乡在中国西北。

秦腔刻在每个陕西人的骨子里(陕西人血液里的生命烙印)(8)

听了秦腔,酒肉不香

没有切身体会,外地人很难理解秦腔对于秦人意味着什么?

陕西著名作家贾平凹对于秦腔感悟颇深: “山川不同,便风俗区别,风俗区别,便戏剧存异;普天之下人不同貌,剧不同腔;京,豫,晋,越,黄梅,二簧,四川高腔,几十种品类;或问:历史最悠久者,文武最正经者,是非最汹汹者?曰秦腔也。”

秦腔刻在每个陕西人的骨子里(陕西人血液里的生命烙印)(9)

在西安人印象中,伴随着呱呱落地的第一声啼哭,秦腔便会和自己朝夕相伴。 斗转星移,寒来暑往,秦腔与秦人如影随形,在一辈人又一辈人中走过。 如今的古都西安早已是高楼林立,灯红酒绿,唯一不变的是秦腔依然伴随着这个城市的晨钟暮鼓吼了一年又一年。

繁华的大都市,追求物质的无穷欲望令人空虚浮躁,无所适从。喧闹过后,闹中取静的古城墙下,亦或车水马龙的立交桥下,三五个人,不约而同,吹拉弹唱,各显其能。就这样,一个又一个自发形成的“秦腔自乐班”诞生,活跃在大都市的角角落落。

秦腔刻在每个陕西人的骨子里(陕西人血液里的生命烙印)(10)

“一句秦腔吼出口,七尺男儿也泪流。”酣畅淋漓的吼一段秦腔,只觉得浑身轻松,心中的苦闷顿时消散,天宽地阔,唱者过瘾,听者舒服,人群中有人看着别人陶醉的样子,遗憾自己不会唱,嗓子发痒,自告奋勇上去吼上一段,竟然调入正宫,响遏行云,一板一眼,有模有样。正在疑惑之时,高亢的秦腔旋律直冲心扉,须臾醒悟:秦腔果然从父辈的身上带来,一出生就流淌在了自己的血液之中。

“听了秦腔 酒肉不香。” 秦腔就这样伴随着陕西人的生活,融进了陕西人的生命,无论曙光乍现,还是华灯初上;无论田边地头,还是城墙根下,总会听到秦腔高亢雄浑、苍凉悲壮的旋律,陕西人注定不会孤单,因为有秦腔会伴随他们走过生命中的每一天……(图文:刘彭涛)

秦腔刻在每个陕西人的骨子里(陕西人血液里的生命烙印)(11)

秦腔刻在每个陕西人的骨子里(陕西人血液里的生命烙印)(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