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的印象中,唐代很多诗人,都机遇不佳,诗虽然写好,但是考场表现不好,比如李白,就没有参加过正经科考,还是在贵人朋友的举荐下,在玄宗朝成为供奉翰林。

再比如杜甫,每次科举试都名落孙山,后来只有靠后来向皇帝献赋,向贵人投赠,以期谋份官职,结果碰上了安史之乱,只得漂泊流离一生。

还有孟浩然,40岁了还跑到长安去考试,结果进士举不第,还发牢骚,结果因此得罪了玄宗皇帝,仕途无望,不得已才归隐老家襄阳,寄情山水。

但是纵观整个大唐王朝,有个人例外,此人不仅诗做得好,而且考试也厉害,仕途也顺畅,退休的时候,玄宗皇帝还亲自开了个欢送会,此人回乡后还继续写诗,其中一首诗,还成每个中国孩子的启蒙记忆。

此人就是贺知章。

唐朝岁数最大的诗人(唐朝学历最高的诗人)(1)

贺知章无疑是最幸运的,他于公元659年出生于越州(也就是今天的浙江)一个殷实的家庭。出生的年代正好是大唐"贞观之治"(627一649)过后的第十年,正赶上大唐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好时期。

贺知章在老家的童年时代、青少年时代自然过得无忧无虑,可以说完全是在优裕的环境里幸福成长,没有吃一点苦,没有受一点累,兼之他自幼懂事,深得父母及亲友善爱,又勤于念书,十几岁时便以诗文闻名于当地,不用忧心将来的出路。

在无忧无虑下,贺知章度过了自己最美好的时光。

不知不觉中,贺知章到了36岁,已是武则天证圣元年(659年),科举考试恢复后,贺知章便悠然地离家进京赶考。

这一考,贺知章又幸运地一举高中,进士及第,成为浙江第一个有史记载的状元郎,且顺利得到国子四门博士这一工作岗位。

唐朝的进士跟后世不同,每科的录取人数极少,很难考中,所以,当时才有“五十少进士”之说,意思是,50岁以前考中进士的人不多,贺知章36岁不仅考中进士,还被钦点为状元。

这样的才华,在唐朝的写诗人中,绝对凤毛麟角。说贺知章是唐朝学历最高的诗人,实不为虚。

贺知章考中状元后,拜授的第一个职务是国子四门博士,用现在话说就是国立长安大学教授。

贺知章当教授一当了就当了27年,这27年贺知章兢兢业业,认真教书,闲暇之余和同事、学生聊天耍乐,甚是逍遥。

后来在他的姑表兄弟、宰相陆象先的帮助下,去了太常寺当礼官,正式踏上仕途。

唐朝岁数最大的诗人(唐朝学历最高的诗人)(2)

从此贺知章的一生,都是活在朝堂。简单的一句话就能概括:36岁举进士,其后50年的京官生涯,从正七品的国子监四门博士,一直做正到三品的秘书监,后来还成为了太子李亨的老师。

在世人眼中,贺知章或许是大唐最好命的一位诗人,虽自称“狂客”,但他张弛有度,不似李白得罪权贵;

虽身居高位,却谨言慎行,伴君两侧几十载,竟无半点差错,而更重要的是,贺知章高寿八十六,在整个唐朝,恐怕也很难找到几个比他更长寿的诗人。

可以说,贺知章的一生没有大波大浪,一路平坦顺利,且不说他在诗坛和书画史上的巨大影响。

单是他混迹朝廷五十余年,还能全身而退、载誉而归,就足以羡煞若干人。

我们后人认识贺知章大多是因为《咏柳》,这是贺知章退休后,路过萧山故居写下的一首诗。

此时正是二月早春,柳芽初发,春意盎然,微风拂面。贺知章回到家乡,心情自然格外高兴,即景写下了这首诗。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唐朝岁数最大的诗人(唐朝学历最高的诗人)(3)

当然,除了会光写诗还不成,贺知章的书法成就也不可小视,李白还曾为老贺的书法做过宣传:

镜湖流水漾碧波,狂客归舟逸兴多。

山阴道上如相见,应写黄庭换白鹅。

——《送贺宾客归越》

唐朝岁数最大的诗人(唐朝学历最高的诗人)(4)

贺知章不仅是诗书双绝,年老时还独具一双慧眼,可以说是当时知名的伯乐,

公元742年,贺知章已83岁高龄了,正好在长安的紫客道观遇上41岁的李白,那时李白小有诗名,正在拜会玉真公主。

求职中,得遇自己仰慕的大诗人贺知章,自是欣喜万分。贺知章对李白也早有耳闻,两人一见如故,成了"忘年交"。

当李白把他《乌栖曲》呈给老前辈贺知章指点,贺知章看后,当场给予了很高的评价,"此诗可以泣鬼神矣"。

李白欣喜,又把自己的新作《蜀道难》再呈给贺知章斧正,贺知章又认真地看完,对李白很是夸赞:看来,你就是天上的太白金星遇谪下凡!(李白"谪仙人"的名号由此而来)

贺知章便置酒宴请李白。

于是,两人在酒馆里豪气干云,纵酒高歌,喝得大醉而归。

贺知章付钱时,竟发现酒钱已喝光了,便把腰间的金饰龟袋解下来"买单"。

这"金龟"可是皇家按级别赐予的饰品,非常珍贵。可见,贺知章对李白极其看重。

唐朝岁数最大的诗人(唐朝学历最高的诗人)(5)

后来,贺知章向玄宗推荐李白,李隆基也久闻李白大名,这才将李白招进宫中。

再后来,贺知章去世,李白独自对酒,怅然有怀,想起当年的金龟换酒,便写下《对酒忆贺监二首》。其中的第一首为:

四明有狂客,风流贺季真。

长安一相见,呼我谪仙人。

昔好杯中物,翻为松下尘。

金龟换酒处,却忆泪沾巾。

唐玄宗天宝三载(公元744年),86岁的贺知章自感年迈体衰,请求告老还乡,唐玄宗准奏,并亲自为他设宴践行,百官参与,场面宏大,这是唐朝最具规模的一次宴会。

长安城最有权势、最富才华的人物悉数到场。有唐一朝,除了贺知章,从来没有一个文人,能享受过如此高的待遇。可以说“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盛世绝唱。

唐朝岁数最大的诗人(唐朝学历最高的诗人)(6)

阔别家乡50年后的贺知章看到家乡既熟悉又陌生景物,感慨万千,直到停在了一块写着“大唐状元贺知章故里”的碑前。

老人盯着碑文痴痴地看,这时一个孩童蹦蹦跳跳地跑过来,一脸骄傲地介绍说:“这块碑,是为我们会稽的第一位状元贺知章立的,他是我们会稽人的骄傲,您知道他吗?”

老人一时愣住,不知如何作答,就在这时,孩童又礼貌关怀地问道:“老爷爷,您不知道贺知章,那一定是外地人吧,您从哪里来呢?”

贺知章有感而发,遂写下有名的七言绝句《回乡偶书其一》: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以何处来。

我们熟知的《回乡偶书》实际上是组诗,一共两首,另外一首诗:

离别家乡岁月多,近来人事半消磨。

惟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

天宝三年,回到故乡没多久的贺知章溘然长逝,从初唐的励精图治,到盛唐的万邦来朝,贺知章用自己的一生见证了唐帝国的崛起与鼎盛;

而到贺知章辞世的时候,看似繁花簇锦,烈火烹油的盛世已经危机四伏,土地兼并和府兵制的崩坏,让地方势力迅速成长到足可以威胁中央的地步,紧接着让唐帝国荣光戛然而止的安史之乱爆发了。

但这一切贺知章都没有看到,他沐浴着帝国的光辉,活过了整个盛唐,然后静静地离开人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