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桑骂槐之苏洵借古喻今,千年不衰《六国论》

苏洵与六国论(指桑骂槐之苏洵借古喻今)(1)

指桑骂槐是三十六计的第二十六计。大凌小者,警以诱之。刚中而应,行险而顺。强大的势力要想控制弱小的势力,应该以警告的方式去诱导他。刚强而不偏激可能得到人们的信服。冒险行事,果断而又勇敢,也能使人顺从。

“指桑”“骂槐”说明不想或者是不能直接的表达自己的意见,所以需要通过另一方旁敲侧击。不能直接“骂槐”比如,臣子上奏,不能直抒胸臆,可能遭受迫害,就只能委婉的借古喻今。不想直接“骂槐”,领导对于属下,有时候照顾属下的面子,不直接批评,旁敲侧击,这时候自己就要警醒。指桑骂槐总的来说就是避免直接的冲突,留有转弯的余地,凡事留一线,日后好见面。

实战分析苏洵借古喻今,千年不衰《六国论》

提起唐宋八大家,最引人注目的就是苏氏三父子,父亲苏洵,哥哥苏轼,弟弟苏辙都是著名的文学家。相对来说,苏轼在今天会更熟知,一曲《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让人如痴如醉;苏辙的《历代论·汉光武上》专以一身任天下,其志所不见,力之所不举者多矣。读来令人警醒。

六国被秦朝所灭的教训,是许多文史家关注的话题。“三苏”每人都写了一篇《六国论》,相对来说苏洵的《六国论》,由“弊在贿秦”破题,层层递进,气势充沛,逻辑缜密,借古喻今意希望宋朝的当政者能够吸取历史的教训,这正符合苏辙所说的“无事则深忧,有事则不惧”。

苏洵与六国论(指桑骂槐之苏洵借古喻今)(2)

苏洵大致生活在宋仁宗一朝,宋仁宗是真宗的第六子,李宸妃所生,被刘后夺去养为己子。真宗驾崩后,仁宗年幼,大权一直被刘太后把持。刘太后崩,二十三岁的仁宗亲政。仁宗为人宽厚,历史上著名的包青天就是在仁宗朝。仁宗在位四十二年,对外上主要有对西夏作战,宋辽的重熙增币;对内有南方的侬智高起义,冗官、冗兵、冗费严重,庆历年间重用范仲淹改革,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庆历新政”,由于反对势力太大,仁宗摇摆不定,导致变革失败。仁宗朝的表面繁荣,隐藏着巨大的危机,有志之士居安思危,奔走相告,苏洵正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写的《六国论》。苏洵的《六国论》并不是就事论事,而是借题发挥,不在于总结六国的灭亡的教训,而在于警告宋朝统治者不要重蹈六国灭亡的覆辙。

《六国论》的开篇就指出,六国破面,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贿秦。为什么苏洵要着重突出“贿秦”?石敬瑭为对付李存勖,向辽割去燕云十六州,后周至有宋一朝始终没有收回,导致北方无险可守,游牧民族的骑兵长驱直入,宋太宗在“斧声烛影”中继位,也想恢弘志士之气,建立威望,曾两次北伐,都以失败而告终。宋朝的心里也发生了变化,开始有了恐“辽”症。真宗继位后,辽军南下深入宋境,宋朝上下如惊弓之鸟,好在宰相寇准坚持,真宗亲征澶州督战,才稳定局势。最后宋辽议和签订《澶渊之盟》,辽宋约为兄弟之国,宋每年送给辽岁币银10万两、绢20万匹。仁宗时期,宋朝的藩属党项首领李元昊脱宋,建立大夏政权。宋朝兴师问罪,宋夏战争爆发,结果宋军屡屡受挫,李元昊三败宋军。最终的结果是李元昊接受宋朝的封号,宋每年赐西夏银5万两,绢13万匹,茶2万斤。其余的赏赐不等。辽国趁火打劫,宋朝内外交困,只好增加对辽岁输的金帛,史称“重熙增币”。宋朝用金钱换和平,所以苏洵开篇明义。

紧接着苏洵就说“贿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不断的给辽、西夏输送金帛,是饮鸩止渴,输送的越多,宋国的国力就会越薄弱。辽、夏的欲望不会停止,尤“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恶训循环,这是灭亡的道路 。

既然不能靠“贿赂”换取和平,那就要靠刀把子。所以第三段苏洵就列举了燕赵的例子,“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贿秦。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苏洵主张当政者要要抵抗,要用武力,不能一味的委曲求全。那么赵为什么灭亡呢?一是“洎牧以谗诛”赵王听信谗言李牧无辜被害;二是邯郸被占,赵王也就作鸟兽散,没有坚持武力斗争到底;三是各国隔岸观火,见死不救,赵国“智力孤危”。苏洵是借此向当政的表明,要任用贤达之士,不要听信谗言,要亲贤臣,远小人,恢弘志士之气。

面对六国覆灭,再结合今天的局势,苏洵痛心疾首的发出“呜呼!以贿秦之地,封天下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兵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苏洵表面说的是六国的事,其实是在告诫宋朝的当政者,与其把金银钱帛大把大把的送与辽与西夏,不如用来奖赏有功之臣,搜罗天下的有志之士,富国强兵。

最后一段就有唐朝杜牧《阿房宫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的意味了。还是告诫当政者,殷鉴不远如果不吸取六国灭亡的教训离危亡就不远了。

历史是有因果的,靖康之变,北宋灭亡,徽、钦二帝被俘,宗室蒙羞,从此南宋偏安一隅。

指桑骂槐运用有几个境界,第一种就是苏洵的这种借古喻今、借物咏志,文章恣意张扬、铿锵有力,振聋发聩;第二种就是旁敲侧击,不便于直接的警告、留有情面,做人就要有自知之明。第三种就是我们常理解的骂街,但又不直接骂,而是拐着弯的冷嘲热讽,这是指桑骂槐最低级趣味的运用。

苏洵与六国论(指桑骂槐之苏洵借古喻今)(3)

附:

六国论---苏洵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