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灿烂海滩原创作品,严禁转载)

今天的三国成语故事见于《三国演义》第四十二回,发生在刘备被迫从长坂坡撤到江夏之后,相关人物分别为刘备、诸葛亮和鲁肃。原文如下:

诸葛亮为什么说服孙权联手抗曹(诸葛亮说过一番话)(1)

孔明曰:“曹操势大,急难抵敌,不如往投东吴孙权,以为应援。使南北相持,吾等于中取利,有何不可?”玄德曰:“江东人物极多,必有远谋,安肯相容耶?”孔明笑曰:“今操引百万之众,虎踞江汉,江东安得不使人来探听虚实?若有人到此,亮借一帆风,直至江东,凭三寸不烂之舌,说南北两军互相吞并。若南军胜,共诛曹操以取荆州之地;若北军胜,则我乘势以取江南可也。”玄德曰:“此论甚高。但如何得江东人到?”

诸葛亮为什么说服孙权联手抗曹(诸葛亮说过一番话)(2)

正说间,人报江东孙权差鲁肃来吊丧,船已傍岸。孔明笑曰:“大事济矣!”……肃曰:“久闻皇叔大名,无缘拜会;今幸得见。实为欣慰。近闻皇叔与曹操会战,必知彼虚实:敢问操军约有几何?”玄德曰:“备兵微将寡,一闻操至即走,竟不知彼虚实。”鲁肃曰:“闻皇叔用诸葛孔明之谋,两场火烧得曹操魂亡胆落,何言不知耶?”玄德曰:“徐非问孔明,便知其详。”肃曰:“孔明安在?愿求一见。”玄德教请孔明出来相见。

诸葛亮为什么说服孙权联手抗曹(诸葛亮说过一番话)(3)

按照小说的情节发展,留别兵败长坂坡,被迫撤退到江夏。诸葛亮提出应当孙权共同抗击曹操,但刘备对此颇多疑虑,担心孙权不肯与自己合作。诸葛亮却说只要东吴有人前来探听虚实,自己将出使东吴说服孙权。两人正在交谈之际,鲁肃到来,随后便有了诸葛亮舌战群儒并说服孙权建立孙刘联盟之事。

诸葛亮为什么说服孙权联手抗曹(诸葛亮说过一番话)(4)

本文要介绍的三国成语,是刘备口中的“兵微将寡”, 意为兵力薄弱,将才短缺。这句成语的最早出处是《三国志平话》中的“今有反贼吕布,诛董卓,走离长安,袭徐州,又围小沛。奈备兵微将寡,壕浅城低,有倒悬之急,累卵之危。”

诸葛亮为什么说服孙权联手抗曹(诸葛亮说过一番话)(5)

小说中描述的刘备兵败长坂坡并被迫逃到江夏,这是历史的真实。不过,小说中说鲁肃与刘备是在江夏见面,这一点确实小说家虚构的情节。据《三国志·鲁肃传》载:“(鲁肃)到夏口,闻曹公已向荆州,晨夜兼道。比至南郡,而表子琮已降曹公,备惶遽奔走,欲南渡江。肃径迎之,到当阳长阪,与备会,宣腾权旨,及陈江东强固,劝备与权并力。”这也就是说刘备与鲁肃见面的地方是在刘备惨败的长坂坡一带。

诸葛亮为什么说服孙权联手抗曹(诸葛亮说过一番话)(6)

至于小说中提到的诸葛亮与刘备之语,其实是小说中的一个败笔。这里要特别说明的是,这段话并不见诸史料,是小说家的虚构。诸葛亮话中的意思很明确,联合孙权的目的有两个,一是“共诛曹操以取荆州之地”,第二是“乘势以取江南”。这个说法非常荒唐。

诸葛亮为什么说服孙权联手抗曹(诸葛亮说过一番话)(7)

以当时的局势来看,刘备只有联合孙权才能扭转被曹操斩尽杀绝的不利局面,然后再利用曹操的失利来谋取“荆州之地”。即便孙权兵败,曹操也将长驱直入夺取江东,刘备势单力孤,立足之地江夏也必将不保,哪里还有余力来“乘势以取江南”呢?这哪里是别复兴汉室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高大形象,分明是居心不良的阴险小人。

参考书籍:《三国志》、《三国演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