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夜行船秋思赏析简短(浅解唐诗北亭)(1)

这几天读到一首唐朝诗人李群玉的《北亭》,网上没有找到相关注解,就想自己浅显的解读一下。

原诗: 北 亭唐 李群玉

斜雨飞丝织晓空,疏帘半卷野亭风。

荷花向尽秋光晚,零落残红绿沼中。

李群玉是唐代人,极有诗才,曾向唐宣宗献诗,唐宣宗称赞其“所进诗歌,异常高雅”。

诗的首句和第二句点出时间、地点和天气状况,“晓空”说明是清晨时分,天气是“斜雨飞丝”,表明是下雨,“丝”说明雨小,濛濛细雨,把雨比作“飞丝”,而且是“斜雨”说明天气应该有风,雨因风而斜,因风而飞,所以第二句出现了一个“风”字。首句一个“织”字意境全出,因为把“斜雨”比作“飞丝”所以才是“织”晓空。第二句点出地点是“野亭”,“野亭”是建立在野外供人休息的亭子,天气有风,有风才会吹起“疏帘”,又因风势不大,所以是“疏帘半卷”。

诗的第三句和第四句写景,是诗人因为风引起的“疏帘半卷”之所见。第三句“荷花向尽秋光晚”为静态描写,有的诗本把该句的“向尽”写作“开尽”,本人觉得“向尽”更贴切,“开尽”代表花期已经结束,既然花期已经结束又何来第四句的“残红零落”呢?“向尽”为几乎开尽尚未完全结束之意,所以结合第四句感觉“向尽”更贴切。“秋光晚”的“秋光”应解释为秋日的风景,“晚”应解释为结束,因为荷花花期临近结束代表秋天的美景也结束了。第四句“零落残红绿沼泽中”,是景物的动态描写,荷花因为风吹雨淋,片片花瓣凋零,凌乱落下,落在了池水中,顺水漂流而去了。

全诗只是写天气和景色,并没有写诗人的心中所想,不过“一切景语皆情语”,每个人也会从中解读出不同的韵味,或许诗人是用“残荷”代表当时风雨飘摇中摇摇欲坠的唐朝政权的写照,给人一种“触目愁肠断”的凄凉感受。抛开时代背景,我窃以为在清晨的绵绵秋雨中,风吹残荷,片片花瓣飞落清澈的池水中,倒有一种“无可奈何花落去”,“花谢水流倏忽,嗟年少光阴”的惆怅味道,喻指诗人对芳华已尽,时光催人老,无法挽留的感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