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车盖反光晃眼,我就砸车

近日,看到一则新闻,让我着实震惊。

民警接到一车主报案,说自己的车机盖被划得面目全非!

通过监控发现,原来是一名14岁的男孩所为。

一名熊孩子送石子砸恶犬(14岁男孩捡砖头砸路边轿车)(1)

视频中,男孩在路边捡起一块砖头,在车身用力砸了几下,随后,又在引擎盖上来来回回摩擦了好一阵,最后心满意足的离开了。

难不成这孩子和车主有什么深仇大恨?所以暗地里想发泄一下情绪?

说到真相,让人大跌眼镜。男孩在路边散步,觉得停在路边的这辆车的车盖反光太刺眼,于是就有了上面的举动。

网友们为车主愤愤不平:

小朋友14岁就这样,妨碍到自己就要毁掉,可想而知平时接受的教育是什么样的。

现在是拿石头磨车 小心以后就是拿石头砸人了。

好好教育吧,以后长大怎么办?危害社会啊!

要知道,14岁已经是该懂事的年纪,这样的恶劣行为源自内心边界感的缺乏,让他失去了判断力——别人的物权,不能随意侵犯。

二、不断挑战界限的泰迪熊行为

对于两岁、四岁、六岁和青春期的孩子,因为身体和心理的发育需要,会抗拒我们而做出一些不理性的冲动行为,还会变得异常敏感。比如:打人、吼叫、哭闹、拒绝遵守规则、脾气暴躁等等,这些行为和泰迪熊的行为类似,让人苦恼,但一般不会发展为慢性的有害的行为。我们称之为泰迪熊行为。

一名熊孩子送石子砸恶犬(14岁男孩捡砖头砸路边轿车)(2)

孩子的泰迪熊行为不断挑战着父母的底线和规则的边界,来尝试证明他们是不是真的可以独立了。所以,面对不断挑战界限的泰迪熊行为,首当其冲,我们应该和孩子建立正常的亲密的关系,即真正的尊重、理解、关爱孩子和真诚地对待与孩子的关系。

孩子想要独立和自由,但我们必须设立好边界,他们才能充分地享受这份自由。

教育家珍妮特曾这样描述界限对孩子的影响:在黑暗中驾车过桥。

一名熊孩子送石子砸恶犬(14岁男孩捡砖头砸路边轿车)(3)

想象一下,如果我们在黑暗中开车过桥,桥两边没有栏杆,我们会怎样开车?是不是小心翼翼、缓慢地、试探性的通过。那如果桥两边安装了栏杆,我们是不是可以自信轻松地通过?

边界给孩子带来的感觉就是这样。给孩子设定界限,孩子就会后安全感,在安全的范围内自由探索,享受自由的快乐;没有设定界限,让孩子自己做主,他们反而会无所适从,担惊受怕。

三、边界感,越早培养越好

孩子的边界意识一定要从小开始培养,1-3岁是培养孩子边界感的关键期。

①树立正确的观察视角

儿童教育专家珍尼特说:从孩子的角度看,试探我们的界限(和耐心),是一种冲动行为。

孩子对我们发起挑战和不当行为时,我们会产生各种负面情绪,比如生气、恼怒、无助……有一点需要知道的是,孩子的这些行为不是故意不尊重和挑衅我们,是追求独立性和争取自主权的自然发展的结果。

一名熊孩子送石子砸恶犬(14岁男孩捡砖头砸路边轿车)(4)

从孩子的视角出发,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孩子行为背后的信息。

行为:我把奶瓶扔到地上。

信息:有人管我吗?我安全吗?

行为:我推了妹妹一把。

信息:他们是跟我站在一起,还是和我作对?

行为:在陌生的地方紧紧抓住妈妈的手,或寸步不离。

信息:我对引领者是不是有信心?

行为:我把家里一面墙画了一幅画。

信息:如果我能做自己想做的事,感觉是不是很好?

一名熊孩子送石子砸恶犬(14岁男孩捡砖头砸路边轿车)(5)

从孩子的视角出发,就能更好的理解孩子,从而在处理问题和制定界限时,能持有尊重的态度。

②给孩子设定界限时,要保持心心相通

人们很难把和孩子保持心心相通,与对孩子说“不”联系起来。

给孩子设定界限时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亲密地和她进行眼神交流,礼貌地告知哪些事不能做;

*承认孩子被拒绝或被限制时的感受,简单明了阐明我们的感受和期望。

*了解孩子未被满足的需要

有时候,孩子明白我们对他们的要求,但还是不断挑战,是因为孩子的需要未被满足。比如:

生理需求:饥饿、疲惫、压力

心理需求:缺少关爱、感动被忽视、无助

一些情绪的产生:害怕、愤怒、挫败

身心发育:发育的关键期和转折点

突发事件:家庭成员变动、转学、搬家等等

孩子出现反常和出格行为,是需要我们特别关注的。

③温和坚定地执行

既然设定界限,就不能犹豫不决,自己摇摆不定,孩子就会不断地试探我们的底线。运用就事论事、坚定而温和的语气和孩子传达自己的信息,关键是说到做到。

一名熊孩子送石子砸恶犬(14岁男孩捡砖头砸路边轿车)(6)

比如,孩子在打人的时候,坚定地抓住他的双手,温和地说:不可以,我不会让你打人。这里千万注意不要骂孩子,更不要评价孩子:打人是坏孩子。

④家庭规则的一致性

对于一些需要家庭成员都遵守的规则,一定要和所有的家庭成员协商,包括孩子也要参与进来。而且,大人要做到言行一致。比如:吃饭不能看电视,如果妈妈不在时,爸爸打破规则让孩子看了一次,或者大家都不看妈妈却边吃饭边看手机,会给孩子造成一定的矛盾心理,孩子也不屑于对规则和界限的尊重。

⑤在挑战行为发生前,提前设定好界限

一个女孩在妈妈给弟弟喂奶时,总是不断找茬,一会要妈妈拿东西,一会要妈妈讲故事。孩子需要妈妈的关注是肯定的,但弟弟需要吃奶也刻不容缓。遇到这样的情况,除了在妈妈不忙时单独给女儿特殊的关注外,还可以在给弟弟喂奶前,对女儿较早地设定界限。

一名熊孩子送石子砸恶犬(14岁男孩捡砖头砸路边轿车)(7)

我们可以这么说:弟弟一会需要吃奶睡觉,在接下来的30分钟,我要忙着照顾他,如果你现在需要什么,我可以拿给你,也可以陪你做。

还可以让孩子自己决定在妈妈照顾弟弟的这段时间,她能做些什么事情。

这样做可以让孩子有心理预期和自我价值感。不必为了得到妈妈的关注而做一些不当行为,更多去关注自己当下的需要。

很多父母不愿意给孩子设定界限,是因为他们不愿意面对孩子的反抗和负面情绪,顺从孩子的意愿不让他们哭闹,比给孩子管教和设限要容易的多。

早教专家玛格达说过:缺乏管教并不是和蔼,而是忽视。

设定界限不仅能长远地解决一些育儿的问题,还能让孩子获得安全感、自我认同感和自律,让自己有做人的原则和底线,这不正是我们父母需要孩子具有的技能和品质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