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乃借用宋戴复古的诗句 来谈有关“气脉”的话题,并非讨论“议论”的问题,我来为大家科普一下关于说文解字知识梳理?以下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

说文解字知识梳理(说文解字系列之)

说文解字知识梳理

标题乃借用宋戴复古的诗句 来谈有关“气脉”的话题,并非讨论“议论”的问题。

还是先从一档电视节目 的名称说起。前几天 ,央视《新闻一加一》栏目播出有关敦煌研究院的内容,栏目的标题为:《心归处是敦煌》,讲的是敦煌研究院前任院长樊锦诗,几十年坚守敦煌的经历和感悟。这个标题,从语法上看,没毛病。但读来却有让人觉得十分的别扭,总觉得里面好像缺了点啥似的。

缺什么呢?我们可以试着加一个字,比如,“我”或“吾”,这个标题就成了:“我(吾)心归处是敦煌”。这样一来,这个句子:(1)读起来更顺畅、更流利、也更上口;(2)在语义上也显得更饱满、更丰富;(3)更重要的是,改句比原句在“气场”上也更浑厚圆润,而非原句那样“气短”,让人读来有一种局促感,甚至是一种残缺感。

这就引出有关文章之“气”的话题。

相较于文章的其他方面,文章之“气”,很抽象,很难作摸。什么是文章之“气”?古代文论中有很多有关“气”的概念及相关论述,比如“气象”、“气韵”、“气脉”。这当中,“气象”应指诗文中所描绘的具体的物象,亦即诗歌中的“意象”,或者“意境”。这并非我们所谓的文章之“气”。

除了“气象”,还有“气韵”和“气脉”。“气脉”是什么?这个词是中国古代文论中特有的一个词语,即指“气势和脉络”。二者相关而不相同。清代思想家王夫之把二者合谓为“文脉”。他说,文脉绝不能像傀儡戏中牵动四肢的细绳,而要像人身上的经脉,藏在肌肉里,从脚跟、四肢到头顶,贯穿于全身。有了这种文脉,文章就成为有机的整体。

至于“气韵”,是指文章的“气势和韵味”。文章的的“气势”,有强弱大小;文章的韵味,也有足欠浓淡。比如,孟子的文章就以“气势”强烈、畅快淋漓的特点。现代作家朱自清的文章,没有那种打开大合的气势,却充满着一种阴柔之美,读来韵味十足。所以,“气韵”有点像文风,是一个作家在自己作品中所表现出来的一种味道。相较于“气脉”,也似乎更外在一些。

我们说,文章有“气”,这个“气”除了兼具上述的因素之外,更像一个人的“气场”或“气质”。人的“气场”就有强弱之分。有的人“气场”不强,所以在很多时候总是被别人无视,而有的人则“气场”强大,往往光辉耀眼。所以,文章之“气”,无时不在、无文不有,却又看不见、莫不着。我们常说一个人有气质,或者气质好,往往是对这个人的一种总体感觉印象。如果反问你说,这个人从哪里体现出其气质来?是外在的形象?还是内在的修养?我们往往说不出来。觉得都不是,又都是。

所以,文章之“气”,就是这样一种存在。说它有,却看不见、摸不着;说它无,却又可以感受得到。它是文章的“气场”和“气质”。它和“气韵”、“气脉”相关而不相同。魏晋时代,曹丕曾作《典论·论文》一文,其中就说:“文以气为主,气之清浊有体,不可力强而致。”曹丕所谓之“气”,我们认为就是指“文气”,就是文章所体现出来的那种不可捉磨但又可以感知的东西。

还有例子。

陕北民歌里,有两句歌词:千里的雷声万里的闪,跟着共产党咱们打江山。有人据此编了一部反映陕北人民武装斗争的电视剧,剧名为:《千里雷声万里闪》。这个剧名和民歌中的歌词只有一字之差:少了民歌歌词中的两个“的”。两种表述意思一样,没有变化,但这个剧名读起来却让人觉得干巴巴的,局促而干瘪,有骨而无肉,极不顺畅,如食沙砾。而民歌歌词中,有两个“的”,读来感觉就大不一样:顺畅、气韵饱满、气血充盈。这种区别,并非正误之别,而是优劣之分。编剧可能没有注意到这一点,也可能就没有意识到这一点。

读者诸君,有同感否?

这里顺带说一下,句子中的“的”字不可随意增减,有的句子中的“的”字可有可无,而有点句子中的“的”则不能缺或。关于这个问题,我将另文专门论及,此不赘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