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发现,有史料证明杨慎是写过西游记的,我来为大家科普一下关于临江仙最有名的是杨慎 杨慎曾经写过西游记?以下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

临江仙最有名的是杨慎 杨慎曾经写过西游记

临江仙最有名的是杨慎 杨慎曾经写过西游记

最近发现,有史料证明杨慎是写过西游记的。

杨慎曾写过一本杂剧叫洞天玄记,其中的一篇前序,就明确地说过,杨慎曾经创作过一本西游记,以下是原文:

杨悌《洞天玄记前序》云:  

三百篇之作,有益于风教尚矣。世降俗末,今不古若。冬葛夏裘,不无恐泥。是以古诗之体,一变而为歌吟、律曲,再变而为诗余、乐府。

体虽不同,其感人则一也。世之好事者,因乐府之感,又捃摭故事,若忠臣烈士、义父节妇、孝子顺孙,编作戏文,被之声容,悦其耳目。虽曰俳优末技,而亦有感人之道焉。

波及瞿昙氏,亦有《西游记》之作。其言荒诞,智者斥其非,愚者信其真,予常审思其说:其曰唐三藏者,谓己真性是也;

其曰猪八戒者,玄珠谓目也;

其曰孙行者,猿精谓心也;

其曰白马者谓意,白则言其清静也;

其曰九度至流沙河、七度被沙和尚吞嫩,沙和尚者,嗔怒之气也;

其曰常得观世音救护,观世音者,智慧是也;

其曰一阵香风还归本国者,言成道之易也。

人能先以眼力看破世事,继能锁心猿、拴意马,又以智慧而制嗔怒、伏群魔,则成道有何难哉!

吁,什氏之用意密矣。惟夫道家者流,有《韩湘子蓝关记》《吕洞宾修仙》等记,虽足以化愚起懦,然于阐道则未也。

吾师伯兄太史升庵,居滇一十七载,游神物外,遂仿道书,作《洞天玄记》,与所谓《西游记》者同一意。

其曰形山者身也,昆仑者头也,六贼者心意眼耳口鼻也;降龙伏虎者,降服身心也。人能如此,则仙道可冀矣。

此书当与《西游记》并传可也。

愚也不揣凡骨,孜孜于神仙之学。其于明道立功,亦分内事也。偶睹斯文,有益吾教。

敢不为吹棘蒸檀之助耶!因祝羽士玄流,捻筠夏简之下,因言会意,得意忘言。庶乎不负所作。

若曰恣取谐谑,贪婪哺啜,则吾何取于尔哉!何取于尔哉!嘉靖壬寅冬十月吉旦门下弟飞云山人紫庭真逸杨悌用安序。

洞天玄记这篇杂剧据说还被很多明朝时期的民间教会当成传教的文本,甚至还有一本叫太平仙计的抄袭作品。

而且至今关于洞天玄记是不是杨慎所著,也有许多争议。

洞天玄记的故事内容讲得是主角形山道人,收服六贼,降服东海苍龙和西林怪虎,功德圆满,白日飞升的事迹。

其内容充满了许多道家修炼的思想,有些宣扬道家的意味,这也是许多专家不认可杨慎著作权的原因之一,因为杨慎的思想就是不信佛,不信道。

抛开争议不谈,从这篇序中至少能看出两件事。

第一件事就是杨慎确实曾经写过一本叫西游记的神仙故事,并且通过杨悌的分析,能看得出故事的内容就是我们现在所看到的西游记。

序中有一句话称:波及瞿昙氏,亦有《西游记》之作。

瞿昙氏是释家如来的本来姓氏,也可以作为佛教的别称使用。这句话的意思就是涉及佛家,也有一本名叫西游记的著作。

第二件事就是最后的落款称,这篇序是在嘉靖壬寅冬十月写下的。这个时间点正好发生另一件大事,那就是嘉靖的壬寅宫变,差点被宫女勒死。

通过这些描述就可以印证了我之前分析过的,西游记最终成书期就是在壬寅宫变时期。

序中还称,此书可与西游记并传。

西游写佛,洞天玄记写道,一佛一道相得益彰。

不过很多学者分析,这篇序中所提到的西游记只不过是杂剧中的一种。

杂剧是古时候的一种戏曲剧本,通过戏班子的演绎,将一些民间传说展示给老百姓看,也是一些民间教会常用的传教手段。

在元末时期,就出现了许多西游记的杂剧版本,如杨景贤《西游记杂剧》、吴昌龄《唐三藏西天取经》等。

而我却觉得,这篇序中所提到的西游记,有可能就是章回小说西游记的底本。

即便是我们现在看到的西游记,也只是一个集合版。

存世的西游记还有许多其他的版本,在这些版本中,大致的骨架是不变的,而故事里所遇到的一些劫难也会有所不同。

例如曾经有一个版本的西游记,在最后一回取经归来时,遇到的不是那只老鳖,而是一条鲤鱼。

鲤鱼将经书吞进肚子里,然后孙悟空抓着鲤鱼的尾巴,用棒子敲打一下就吐出一页经文。

这些不同的版本,我好像在许多地摊杂志和小人书中看到过,当时觉得就是民间传说,现在看来原来是不同版本西游记所记载的故事。

直到吴承恩最终被学者们钦定为作者后,西游记的内容才正式成形,也就是现在我们看到的这个版本。

可以说我们现在看到的这个版本,也是通过不同时期的文学大师们润色整合出来的结果。

究竟西游记最原始的版本到底讲了些什么,现在已经无法查证,只能靠着现有的资料进行猜测了。

之前我分析过,杨慎是比吴承恩更契合西游的作者身份的首选,无论是才华还是经历,在西游中都体现得淋漓尽致。

这一观点,在这篇序中已经得到证实。

只不过由于现在没有出土过和杨慎同时代的西游记版本,所以谁也无法力证,这篇洞天玄记序中提到的到底是不是我们所看到的西游记。

在这篇序中提到了,西游中的唐僧代表了真性情,猪八戒是代表了看向俗世的眼睛,孙悟空代表了内心,白龙马代表了清净,沙和尚代表了嗔怒之气,观音菩萨代表了智慧。

用眼睛看破世事,再锁心猿,栓意马,保持清净无为,用智慧化解嗔怒之气,这样就离得道不远了。

不过这里有一个不对的环节,就是九度到流沙河,却只有七度被吃,另外两次怎么回事呢?

没看到这个版本的西游记,咱们也不知道。

有学者研究过,杨慎在写洞天玄记的时候有了大量的隐喻之法,通过荒诞的神话故事,表达现实的思想内涵。

这好像就是在说西游记,西游记的隐喻系统更加的量大管饱啊。

由于西游记的故事在民间广为流传,由此改编的杂剧或者章回小说的作品,通过戏班子或者说书人的传唱,更容易被当时文化水平很低的老百姓所接受。

所以很多民间教会,或者别有用心的人,会通过改编内容,偷换概念,达到用西游记传教的目的。

这也是直到现在,我们看西游记的时候,仍然无法确定它到底是证道还是抑道的缘故。

例如车迟国那一回,悟空三人将三清推入茅坑,然后变作三清的模样给虎力,羊力,鹿力发圣水的情节,这就被力证为贬道的象征。

不过证道说依然有理有据地反驳说,这一回是别有用心的人加进去的,西游通篇都是在阐述如何证道。

无论如何,虽然西游记的成书时间以及由谁撰写的始终是个谜,但其故事内容仍然有许多值得我们挖掘的地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