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清朝道光之后的皇帝,我们会发现一个问题,从咸丰开始皇位传承就出现了问题,从咸丰的儿子同治帝开始,到光绪和溥仪两任皇帝,都没有子嗣,天要亡清朝从皇帝的生育能力也能窥探出一二。

当然这是一种比较封建迷信的说法,清朝皇帝的寿命应该是历朝历代中平均寿命最长的,假如道光帝选择的不是咸丰,而是奕䜣,估计清朝的结局又是一番光景。

奕䜣因为骑射本领太强,竟然因此错失皇位?

道光皇帝一共九个儿子,在道光决定立储的时候,前面三个儿子已经夭折,最有竞争力的两位皇子,一个四皇子奕詝(后来的咸丰),另一个是六皇子奕䜣,两个人相比,奕詝虽然愚钝一点,却是嫡长子,论资排辈的话非奕詝莫属。

恭亲王奕是谁生的(恭亲王奕䜣的悲怆)(1)

六皇子奕䜣不是嫡长子,但是其母亲孝静贵妃很受道光宠爱,相对于奕詝来说,奕䜣更聪明一些。

如果要是在清朝之前,嫡庶之分是继承皇位最重要的依据,但是在清朝时期,并不十分看重嫡长子继承制,整个清朝立太子的皇子寥寥无几,而以嫡长子继承皇位的只有奕詝这独一份。

本来道光皇帝在选择皇储的时候十分犹豫,一直拿不定主意,至于道光为何选择了奕詝,一种说法是,奕詝善于伪装,假装仁慈,有一次道光皇帝领着奕詝和奕䜣去围猎,也是考察皇子的骑射本领,满清以骑射起家,历代皇帝都很注重皇嗣的骑射训练,在这一点上奕詝是不如奕䜣的。

奕䜣是一个能文能武的皇子,当时奕詝的老师评价奕䜣是“万不低”,不能以条陈时政和骑马习武来获得道光的青睐,所以就让奕詝打感情牌。

在围猎过程中,奕䜣捕获的鸟兽最多,按照规矩,道光帝应该赏赐奕䜣,结果奕詝却一只鸟兽也没有射到,道光帝问他为何,奕詝就说:“时方春,鸟兽孳育,不忍伤生,以干天和。”意思就是说,春天是鸟兽孕育的季节,在这个季节狩猎,是残害生灵。

恭亲王奕是谁生的(恭亲王奕䜣的悲怆)(2)

清朝虽然是狩猎民族出身,入主中原后却一再标榜儒家正统,宣扬以仁孝治理天下,老年的道光皇帝认为奕詝是一个很好的皇位继承人,就立了奕詝,也就是后来的咸丰帝。

当然,以上的内容大部分出自野史,是一种有参考价值的野史资料,道光帝真正的立储原因就不得而知了。

在清政府内忧外患中与外国列强主持议和

咸丰帝是清朝唯一以嫡长子身份继承皇位的皇帝,咸丰也身体力行的证明,嫡长子继承纯粹是扯淡,选皇帝还是要选有能力的。

咸丰即位之初还希望励精图治,整顿从乾隆晚期以来的弊政,结果咸丰元年就爆发太平天国运动,不久又爆发第二次英法战争,以咸丰的能力自然无法应对,有时甚至让慈禧帮他批阅奏折,为以后慈禧干政埋下伏笔。

咸丰在位期间,是清政府面对西方近代化冲击最为关键的时期,咸丰帝在位期间并没有找到一条解决这些危机的方法。

恭亲王奕是谁生的(恭亲王奕䜣的悲怆)(3)

1856年太平天国军事上达到全盛的局面,甚至有与清廷划江而治的趋势,这个时候太平天国爆发天京事变的严重内讧,这才给了清廷喘息的时间去镇压太平天国。

然而咸丰在外交事务的处理上,表现的更是差强人意,因此引发了第二次鸦片战争,在军事上已经处于失败的境地下,竟然扣留英法使者企图逼迫英法退军,此举更是给了英法联军借口,将军队开入北京。

这里有一点要说明的是,当时的英国和法国关系十分一般,经常在瓜分世界的时候产生冲突,然而在进攻清政府的时候能够达成一致,相互合作,在这段历史上是相当罕见的。

英法联军打进北京的时候,咸丰带着老婆孩子出逃北京,使得清政府遭遇从建国以来第一次首都被攻占的窘境当中。逃跑到热河的咸丰帝十分上火,为了从这种乱心事中摆脱出来,咸丰帝在热河行宫醉心于戏剧。

在此期间,与英法商议退兵的重任全部交给了恭亲王奕䜣,在奕䜣的主持下,清政府与英法俄签订了《北京条约》。

恭亲王奕是谁生的(恭亲王奕䜣的悲怆)(4)

1861年在奕䜣的奏请下,清政府设立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彻底改变了清政府的外交和通商事务制度。

辛酉政变中,奕䜣力挽狂澜,避免了清廷的分崩离析

一方面是奕䜣在北京与列强周旋,另一方面是咸丰帝在热河花天酒地,对比是有多强烈。

恭亲王与列强完成议和后,上奏请求咸丰帝回北京,结果咸丰帝表示“ 此时天气尚未 严寒,该夷如能早退 ,朕即可回銮 ,以定人心 。”

然而尽管咸丰也有回北京的打算,但是咸丰信任的大臣肃顺却一再对咸丰施加影响,不希望咸丰回到北京,肃顺此举有着自己的打算,一旦咸丰回到北京,自己就不能有在热河如此大的影响力,而他更为忌惮恭亲王奕䜣,所以让咸丰死在热河,肃顺政治集权就能够掌握政权。

很多人评价肃顺是一个能力很强的人,如果辛酉政变中,肃顺取得成功的话,就不会发生慈禧垂帘听政的局面。

从根本上来说,肃顺是一个比较有才能的人,但是见识不足,魄力不够,没有大局观,其行政手段也多极端,外交措施过于强硬,实际上咸丰死后,托孤顾命八大臣本身就是一个脑残的决定。

恭亲王奕是谁生的(恭亲王奕䜣的悲怆)(5)

尤其以肃顺为首的八大臣政治集团更是以闲散宗室为核心,汉人军机为主的政治集权,八大臣集团也不是一个成熟的政治集权,单纯是为了夺权而存在的。

咸丰可以说到死了都没能留下一个稳定的朝局,留在北京的官员围绕在奕䜣身边形成了奕䜣集团,而陪同载沣逃到热河的肃顺形成了八大臣集团。

肃顺等八大臣集团认为咸丰死后,他们就可以大权独揽,并且想要将两宫皇太后排除出去,形成康熙初年辅臣主政的局面,因此遭至后宫的不满。

恭亲王奕䜣因此与慈禧太后达成统一,最终发动了辛酉政变,将顾命八大臣杀的杀,抓的抓,最终形成了“太后垂帘 亲王辅政”的政治格局。

从辛酉政变到甲申易枢,奕䜣打造的同治中兴

奕䜣在辛酉政变后,担任议政王、领班军机大臣、主管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真正掌管了清朝的军国大事。

奕䜣与两宫太后联合上台后,开始大胆启用有能力的汉族地主阶级,继续扶持湘军、淮军等军队的发展,另一方面更是打破传统,采取“借师助剿”的政策,去镇压太平天国。

恭亲王奕是谁生的(恭亲王奕䜣的悲怆)(6)

双管齐下之后,仅仅三年,到1864年太平天国的老巢南京就被攻破,为清朝迎来了一个相对稳定的政治环境。

在此期间,奕䜣大力推动洋务运动的发展,从1861年到1884年甲申易枢这20多年里,奕䜣主政下的清政府,不但恢复了从两次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运动造成的经济破坏。

在“自强”“求富”的号召下,以“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为指导,清政府大规模引进西方先进科学技术,兴办近代化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为中国的近代化运动奠定了工业基础。

工业的近代化开始于人才的近代化,除了创办近代工业外,洋务人士还开创报刊,对启迪民智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另一方面开办新式学堂,也为中国的近代化提供了源源不断的人才,1862年奕䜣创办的京师同文馆,就是开创中国近代教育的第一所学堂。

不但如此,清政府还架设电报,翻译外国书籍,光京师同文馆就翻译西方书籍36种,大大促进了中西文化交流与融合。

可以说1840年的鸦片战争清政府虽败而未反思,到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才开始发愤图强,这中间号称“鬼子六”的奕䜣必然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恭亲王奕是谁生的(恭亲王奕䜣的悲怆)(7)

夸张一点说,一手打造同治中兴的奕䜣可以称得上是对中国近代化影响最深远的满清权贵,奕䜣也是中国近代化真正的先驱。

甲申易枢,慈禧彻底掌权,将奕䜣排除中枢

奕䜣对清廷做出了如此重大的贡献,最终还是被慈禧夺取权力,逐出朝廷权力中枢。

在1875年同治皇帝去世之前,慈禧还未彻底掌握政权,尤其是同为太后的慈安还压慈禧一头。两宫太后与奕䜣之间的矛盾也没有凸显出来。

1875年同治皇帝去世,慈禧对权力的欲望开始逐渐上升,1881年慈安太后崩逝,慈禧和奕䜣之间的矛盾开始凸显。实际上,两个人有着深刻的,不可调和的矛盾,无论是在政治理念,还是为人处世上,慈禧和奕䜣都表现出很大的矛盾。

恭亲王奕是谁生的(恭亲王奕䜣的悲怆)(8)

双方的合作也是基于对共同敌人肃顺集团的打击,在以肃顺集团为首的顾命八大臣被干掉后,两个人的矛盾就逐渐凸显。

慈禧拥有极其强烈的权力欲,因此必然不允许别人和他分权,在辛酉之变后的十几年中,慈禧与奕䜣还能够维持磕磕绊绊的关系,一直到中法战争时的1884年,慈禧借口是奕䜣导致了战争的失败,将整个锅都甩给了奕䜣(慈禧最擅长甩锅),最终使得奕䜣 “一切差使, 并撤去恩加双俸, 家居养疾” 。

可以说奕䜣的职务是一撸到底,此次政治变动被称为甲申易枢,虽然影响不大,但是在当时引起了相当大的轰动,这标志着从辛酉政变以来的太后与亲王同治联合执政的结束。

奕䜣属于晚清贵族中鲜有的比较有能力,热衷于实干的改革家、政治家,然而历史没有给奕䜣更多的机会去证明自己,如果奕䜣能够取代慈禧,把持朝政,清朝即使是落幕,也会相对华丽一点吧!

1884年甲申易枢之后到1894年的甲午战争,仅仅十年之间,慈禧就将清政府带入万劫不复之地,内政上更加腐败,外交更加软弱,洋务趋于停滞,洋务派纷纷选择明哲保身。

恭亲王奕是谁生的(恭亲王奕䜣的悲怆)(9)

甲午战败后,开启了列强瓜分清政府的狂潮。这个时候慈禧才想到奕䜣,只不过亡羊补牢,为时已晚,仅仅几年过后,奕䜣就一病不起,1898年已经66岁的奕䜣带着他的不甘与无奈离开了人世。

也许慈禧欠他一个道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