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最懒的生物是什么,很多人肯定会说是树懒,其实并不是,地球上最懒的生物是洞螈,它们也是被称为最像龙的生物。

最晚发现的哺乳动物(除了12年一次的交配)(1)

洞螈是什么

洞螈是一种两栖类动物。它栖息于阿尔卑斯山脉石灰岩溶洞的地下水脉中,分布区域从意大利第里雅斯特附近的伊松佐河盆地,穿过斯洛文尼亚南部、克罗地亚西南部,最远到达赫塞哥维纳。这个物种也是洞螈属下的唯一一个物种。

洞螈是世界上最大的穴居动物,也是欧洲唯一的穴居脊索动物。它们有着像蛇一般细长的身体,通常长度是20到30厘米,有部分个体的长度达到40厘米。

最晚发现的哺乳动物(除了12年一次的交配)(2)

洞穴生物对洞穴环境的适应包括体色变、视觉和听觉退化 、触觉敏锐、产卵量少和孵化率高以及洞穴生物代谢率小, 体型较大, 寿命长, 发育历期长等。 这一系列适应性特征是洞穴动物共有的, 被称为洞穴形态共征( troglomorphic suite) , 是因趋同进化引起的。

作为一种典型的洞穴生物,洞螈也具备这所有的特征,它们的身体因为缺乏色素而通体白色,它们的眼睛已经退化到看不见(完全没有视力那种,出生时会有眼睛,但会慢慢退化并藏在皮下),但听觉和嗅觉敏锐。可以靠嘴巴周围的凹痕感知外界的动静,并能检测猎物发出的微弱电流。

最晚发现的哺乳动物(除了12年一次的交配)(3)

它靠外露的腮呼吸,即头部后侧的红色角状物,加上两对足,外貌很像中国古代神话中的龙。

因为洞穴内可摄取的食物量少, 洞穴环境条件稳定、天敌少,洞螈可不吃不喝达7年多,平均交配周期约为12.5年一次。

因为繁殖周期太长,2013年,在斯洛文尼亚的波斯托伊纳洞穴(Postojna cave)中一只雌性洞螈在水族馆内产卵,这也是科学家第一次目睹和记录这种古老生物在野外繁殖。

最晚发现的哺乳动物(除了12年一次的交配)(4)

洞螈为什么会这么“懒”

我们要知道,生物除了人类之外,都是以生存和繁衍为核心的,但是因为洞穴环境太过恶劣,它们不能通过大规模繁殖来扩大种群,因为这样食物会不够分,而且繁殖是非常耗费体力的行为,这样就需要摄食大量的食物,最终得不偿失。

所以洞螈会通过提高自己的生存率来保证物种的延续,比如绝食策略。

最晚发现的哺乳动物(除了12年一次的交配)(5)

洞螈是掠食动物,洞穴中的螃蟹、蜗牛和昆虫是它们的主要食物来源,当捕获到之后不咀嚼,直接吞下去。它们对食物的利用非常充分,这些食物变成脂肪和糖类储存在肝脏部位,

当食物短缺的时候,洞螈会减少新陈代谢,极端条件下甚至会吸收自身组织。这也是为什么它们可以7年不吃不喝,科学家曾发现一只洞螈在没有食物的情况下生存了10年之久。

而这种强大的“绝食”能力,需要靠减少消耗节省能量来维持,所以在捕食之后它们会长时间地一动不动。

最晚发现的哺乳动物(除了12年一次的交配)(6)

来自英国与匈牙利的科学家研究了生活在波斯尼亚-黑塞哥维那洞穴中的洞螈(Proteus anguinus),发现这些神奇的生物在十多年的时间里只挪动了总共不到32英尺,也就是不到10米的距离。其中一只洞螈甚至不吃不喝,一动不动坚持了2569天,算算已经有七年时间了。

这样的进化策略也让洞螈的新陈代谢和抗氧化能力都要比其他物种强上一大截。让它们拥有了高寿命,最长的可以活到100岁,而且还能一直保持幼年形态。

洞螈的生存危机

懒得吃喝、懒得动弹、懒得繁殖……洞螈这种看似脆弱的生物不仅没有灭绝,还以惊人的长达一个世纪之久的寿命存活至今。

研究发现,这是因为洞螈生活的环境与外界隔绝,还没有天敌,洞螈自己就是洞穴中最顶级的捕食者,站在了食物链的顶端。

因此,在安全的、充满食物的“桃花源”里,洞螈们就这样持续地“宅”了下去,无视黑暗与寂寞,默默对抗着岁月的流逝,把乌龟、鲸鱼、鲤鱼等大家熟知的长寿动物甩掉了不知几条街。

最晚发现的哺乳动物(除了12年一次的交配)(7)

但也因为行动缓慢和生殖周期长的综合表现,意味着这种动物极易受到环境威胁和变化的影响,人类也将洞螈当成“人类活动如何改变栖息地的敏感指标”。

但是这种进化模式忽略了一个变量——人类,因为人类对于河流的污染以及环境的开发,洞螈的生存环境遭受了极大的威胁,目前洞螈处于易危状态。

最晚发现的哺乳动物(除了12年一次的交配)(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