鼎湖山,向往已久全赖谢大光那一篇《鼎湖山听泉》的诱惑这是1982年发表的一篇散文,将鼎湖山写得实在太美了,我来为大家科普一下关于鼎湖山下雨?以下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

鼎湖山下雨(鼎湖山听雨)

鼎湖山下雨

鼎湖山,向往已久。全赖谢大光那一篇《鼎湖山听泉》的诱惑。这是1982年发表的一篇散文,将鼎湖山写得实在太美了。

一眨眼,三十多年过去了。2018年深秋时节,终于赶到肇庆,虽然已是晚上,还是先要奔向鼎湖山。阴云密布的夜色中,无法爬山,就在山脚下住下。想明天一早就近上山,寻找大光听泉的幽境。谁想,竟然下了整整一夜大雨,第二天清早起来一看,依然阴雨绵绵,没有停下来的意思。

想起大光写过的:“这万般泉声,被一支看不见的指挥棒编织到一起,汇成一曲奇妙的交响乐。”无法如大光一样鼎湖山听泉,也要上山,去鼎湖山听雨吧。

先坐游览车直到鼎湖山顶宝鼎园。山路蜿蜒,被山风吹得飘动的雨雾中的山,似乎也在跟着飘动,犹如活了起来。虽没有翩翩起舞的大动作,却别有一番飘飘欲仙欲醉的小姿态,特别是偶尔躲过雨雾露出青山一角,宛若惊鸿一瞥,犹抱琵琶半遮面,轻挑慢拈,像是自吟自唱,自我陶醉。

沿途山边,一棵紧挨着一棵密匝匝的绿树,看得很清楚,都被一夜大雨浇得浑身湿透,如大光写的那样,是“沉甸甸的湿绿”。只是大光所说的山间这些绿树翻滚“犹如大海的波浪”的壮观,被雨雾遮挡得看不到了。

大光还写道:“泉水是孩子如铃的笑声,受泉声的影响,鼎湖山显得年轻了许多。”由于受当年“山竹”台风的影响,山上的大树被吹折不少,好些断树的残骸还倒卧在山间路旁。鼎湖山显得有些苍老。大自然变幻莫测,一座再有名的大山,也显得渺小无奈。

雨小了很多,枝叶间挂着晶莹的雨珠,含泪带啼般,被细细的风吹拂得摇摇欲坠,偏偏就是不肯掉下来,仿佛有了某种磁力,在表演着踩钢丝的杂技。或许,是鼎湖山的树格外坚强和神奇吧,这座被称为“北回归线的绿宝石”的山上,有近两千种树木,其中,包括很多神奇的树种。老树可以成精,何况是岭南四大名山之首的鼎湖山,有着佛教第十七福地的美名。这里的树木,和公园里被人工修剪得笔管条直的树不一样。

被大光描绘得万种风情千般韵味的泉声,是听不清,甚至听不到了,都被雨声淹没。别看雨比昨夜小了很多,但齐刷刷地打在树叶上,像击打着千万面的小鼓,满山响彻此起彼伏的回声。时大时小的雨声,噼噼啪啪,淅淅沥沥……打在树叶间、山石和游览车的棚顶上,大珠小珠落玉盘一般,完全抢去了泉声的风头,让泉声只好暂时退居二线。那一刻,雨声成为鼎湖山的主角。

游览车赶到宝鼎园。这是建在山顶上的一座袖珍园林,繁花茂树,簇拥着硕大的几只宝鼎和一方端砚。一看便是新修的,大概,是当年大光没有见到的新景致。奇怪的是,在这里听不到雨声,也听不到泉声。不是雨变大了,也不是泉声没有了,而是这里游客很多,争先恐后在宝鼎和端砚前照相,笑语喧哗。

从宝鼎园往下走,先到蝴蝶谷看鼎湖。鼎湖不大,却分外的绿,绿得像翡翠,和九寨沟美妙的水有一拼。在这里,雨声四起,声音柔和,显得有些缠绵,是广东音乐中丝竹之声的感觉。雨水打在湖面上,溅起丝丝涟漪,特意让只能听见而看不见的雨声,变为了有形,可以一掬触摸。

到庆云寺的时候,雨声变得格外清澈,而且,有了一种独特的香味。都说深山藏古寺,庆云寺兴建于明朝。古寺和名山,如同美酒金樽、宝马雕鞍一样,是绝配。雨声在这里清澈如同梵音袅袅,和打在古寺的寺顶、台阶、香炉、经幡上,或许相关;但是,雨声的香味,却和古寺无关。香味来自寺下的几株桂花树。那几株桂花树不高,看来很年轻,是银桂。藏在枝叶间的花瓣并不明显,香味却很是浓郁撩人,弥漫在空气里,被风吹得像长上翅膀,肆无忌惮地四处荡漾,让雨声也情不自禁地染上了馥郁的香气。

再往下走,便到了大光所写过的补山亭,还有飞水潭。飞水潭的瀑布不大,却有了自己的声响,不甘于雨声如此一路招摇,要与之争锋。在这里,雨水打在树叶间溅起回声,飞水潭冲到岩石上迸出响声。雨声和泉声,亮开各自的嗓门儿,表演一曲二重唱,最后,混合在一起,沿着往下流淌的溪水,蜿蜒地隐没在远处的树丛之中。

我以为,这应该是此次鼎湖山听雨的高潮。但我错了,再往下走,走到平缓的山坡上,看到依山而立一块巨大的石头,石上一字字完整雕刻着大光《鼎湖山听泉》全文。一片泉声,被一个作家感受,写成一篇文章;一篇文章,被一座大山记住,雕刻成一座石雕;一座石雕被后人看到,重新认识一座名山,重新感知大自然。无论是鼎湖山听泉,还是听雨,到这里,的确赶上了高潮。起码,那一刻,我为鼎湖山,也为大光的诗情画意而感动。(肖复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