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鸦片以后,清政府与列强签订了《北京条约》,为了应对各国之间的外交事务,朝廷成立了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不过这个衙门的设置是非常被动的,清廷的统治者其实非常讨厌和外国人直接打交道,于是,外交的大权实际上落到了南、北洋大臣的手中。

两江总督和直隶总督哪个大(两江总督管理的通商事务更多)(1)

总理各国事务大臣

南、北洋大臣的职务性质按说是一样的,但是最初的职务却不同。南洋通商大臣自从设立之日开始便由两江总督或江苏巡抚兼任,也就是说两江总督或江苏巡抚是长江以南通商口岸的最高行政长官。如果按照这个体制,那么,北洋通商大臣就应该由直隶总督兼任。

不过实际情况却不是这样的,北洋通常大臣从设置的那天开始便是专职。一个是兼职,一个是专职,这两者的区别很大,江苏巡抚或两江总督因为兼任南洋通商大臣而在清政府的外交体制中占有一席之地,而直隶总督无此兼职,便与外交体制无缘。

两江总督衙门

我们知道,在晚清的政治大局中,和各国打交道是非常重要的,而历任直隶总督也对此心知肚明,于是,朝廷派遣的北洋通常大臣在直隶的地面上处处受阻。第一任北洋大臣是奕䜣的得力助手崇厚担任,他与南洋大臣相比仅缺“钦差”二字。

同治九年(1870年)随着通商事务的扩大,北洋大臣责大而无权,地方官吏往往“坐观成败”,不肯协助,因此同年10月,工部尚书、总理衙门大臣毛昶熙上奏朝廷,认为北洋通商大臣应按南洋大臣例由直隶总督兼任。

不久,朝廷下令北洋大臣归直隶总督经管。从此以后,直隶总督兼任北洋大臣成为定例。恰好这个时候李鸿章接任直隶总督,这道朝廷上谕也就在他身上得到了落实,李鸿章也因此成为直隶总督兼任北洋大臣第一人。

自李鸿章后,兼任南、北洋大臣这个职务的两江总督或直隶总督的地位远远高于其他督抚。直隶拱卫京师,两江坐镇东南,而直隶总督和两江总督分别兼管南北洋大臣,分担了朝廷的外交事务,甚至可以代表朝廷与各国谈判、立约。

两江总督和直隶总督哪个大(两江总督管理的通商事务更多)(2)

加上直隶总督和两江总督由西方各国作为后盾,又操纵着地方军政大权,这样一来清政府就不得不依赖他们,而本应由中央政府掌管的外交权力也落入了两个总督手中,从而也造成两个总督直接接近列强的机会,使其逐步成为列强控制清政府的桥梁,成为列强侵略势力依赖拉拢的工具。

不过,我们都知道,在后来的发展中南洋大臣的权力远远比不上北洋大臣。北洋大臣除了有与南洋大臣相同的职权外,还兼顾北方洋务、北方海防、招商事务等,其职权远远超出了交涉、通商事务的范围,这种情况,对以后晚清的时局产生了重大影响。

两江总督和直隶总督哪个大(两江总督管理的通商事务更多)(3)

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李鸿章

在南洋与北洋二者之中,南洋虽然形成了一刘坤一为首的湘军地方势力和以张之洞为首的自强军势力,但因为清廷往往利用湘、淮两个体系之间的矛盾,大搞平衡之术,表面上对各派系的重要人物都加以重用,但在实际做法中却屡屡更换两江、湖广总督,不是由某一个人长期把持,所以南洋一直没有形成一种能够左右全国局势的地方势力。

而北洋则不同,从同治九年(1870年)一直到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期间,一直由李鸿章担任,20多年没有出现变动,天津的直隶总督衙门实际上已经成为了大清的外交部。尤其是李鸿章坐镇北洋,权倾中外,大办洋务运动,发展实力,成为了当时中国影响力最重要的人物。

两江总督和直隶总督哪个大(两江总督管理的通商事务更多)(4)

直隶总督衙门

说到了这里,或许大家会明白,直隶总督虽然一直都是大清最牛的总督,但是在清初、中期它和其他总督的区别仅仅是拱卫京师这个职责比较突出。然而到了晚清,直隶总督和其他总督的差距一下拉开,所起到的不仅仅是拱卫京师的作用,而是捏住了大清外交以及海防的命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