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个字是“犭日犭本 ”。

谁呀是一个词吗(谁认识这两个字)(1)

康熙字典

这两个字念“日本”。对,就是日本国的“日本”。

笔者上中学时的许红锴老师,年轻时投身抗日,曾任冀中根据地河间七区区长。许老师文化根底很深,写一笔好字,刷写标语成了经常性的工作,村头街尾留下他许多字迹。当时最常写的一条标语是“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其中“日本”两个字,就写成“犭日犭本 ”。

这是笔者在上世纪80年代与许老师一同搜集整理近现代史料时,听他讲的一段故事。

“这是为了表达对日本侵略者的憎恨,给它加上反犬旁,狗一样的东西!”

“《康熙字典》上也没有这两个字吧。”

“别看是自造的字,有文化的一看就懂,没文化的知道了也都叫好。”

由此想到我们利用给字加偏旁部首来表达憎恶的一个传统。

再早的朝代没有查询,起码是清朝,给罪犯和大逆不道者的名字加上三点水偏旁,以示其为洪水猛兽一样的恶人,似乎已成通例。大家所熟知的晚清四大奇案之一的“张汶祥刺马”,其“张汶祥”本名张文祥,因为谋刺朝廷大员,十恶不赦,故将“文”加三点水,写入卷宗档案、奏章告示,以致成为史实。我们现在电脑敲字,打“张文祥刺马”出不来,给“文”加上三点水才能显现。再一个更为知名的是孙中山。孙中山本名孙文,但清廷的通缉令甚至给外国的照会等等,都写成“孙汶”。

朝廷的举措,必然会影响到民间,流行于社会。当然,封建统治者与广大抗日民众憎恶的对象是不同的,虽然表达的方式相似,是自造的别字,我们也十分理解并大声“叫好”。

许红锴老师已仙逝多年,谨以此文表示纪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