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丘和莒县原本是南北相邻的两个县,但经过近现代的一系列区划调整之后,两者现在已经不直接接壤(中间隔着沂水县的富官庄镇)。

查阅民国时期的地图不难发现,安丘和莒县的交界线原本在擂鼓山、城顶山一带,这里在历史上也是齐长城的分界线,以北属齐地(安丘),以南属莒国(莒县)。后来,莒县的边界向南大幅度退缩,不仅柘山和石埠子(上世纪三十年代莒县第五区下辖柘山乡和石埠镇)划归安丘,更南边的富官庄也划给了沂水(一度也划给安丘)。而东莞镇,则成为莒县的最北端。

不过,有一点值得一提,现属安丘市石埠子镇管辖的“召忽村”(过去也曾经是乡镇),虽然位于擂鼓山、城顶山以南,并且夹在柘山和石埠子中间 ,但在民国时期(包括更早之前),这里却是安丘县的辖区。从地图上看,“召忽村”有如一块飞地,楔入了莒县的轮廓当中,而它与安丘本土之间,只有一条很窄的山路相连。

莒县县城北有哪些村(安丘和莒县曾经交界)(1)

(民国地图上的莒县和安丘县的边界示意)

这种特殊的区划在历史上是如何形成的?暂时没有看到详细的介绍。从“召忽”这个名字来推断,可能早在古代,这里就属于齐地而非莒国吧。

很多外地的朋友第一次看到“召忽”的称呼都会感到纳闷:这个名字是什么意思?实际上,如果对东周列国历史比较了解的话,就不会有此疑问。因为,在春秋时期的齐国,有一位历史人物的名字叫做“召忽”。召忽是公子纠的臣下,由于后者与公子小白争位失败被杀,忠诚的召忽也选择以死殉主。死后的召忽,被安葬在了齐国南境的摘药山下。后来,当地人就以此作为地名,把这里叫做“召忽”。

而“召忽”作为齐国人,按照古代归葬故乡的传统,“召忽村”的位置也应该属于齐国。这也是为什么周边地区在过去都归莒县管辖,但“召忽”是个例外的原因了。

莒县县城北有哪些村(安丘和莒县曾经交界)(2)

根据《安丘县志》的记载,召忽周边的其他村落划入安丘,是在1943年。当时,根据地方面将原属莒县的前韩寺庄、后韩寺庄、东殷民、西殷民、殷家庄、张解、柳子河、荆埠子、蒯沟、阿陀、闵家庄、孔家庄、王庄、车苗庄、马头山、于家河16个村划归安丘县属召忽区。召忽因此与周边村庄连为一片,为后来的“召忽乡”的设立打下了基础。

莒县县城北有哪些村(安丘和莒县曾经交界)(3)

莒县县城北有哪些村(安丘和莒县曾经交界)(4)

1955年这里改称岐山区。1958年初撤区,划为岐山、胡峪、召忽3个乡,同年9月三乡合并成立岐山人民公社。1981年更名为庵上公社。1984年4月撤销公社,分为召忽乡、庵上镇。

当时的召忽乡东接石埠子乡,西连柘山乡,南与诸城县马庄乡、沂水县官庄乡隔渠河相望,北接庵上镇,是安丘县最南部的乡镇,地理位置相当醒目。不过在后来的区划调整中,召忽合并到了石埠子镇,不再是一个单独的乡镇建制。以上就是召忽区划变迁的简要历史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