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图兰朵到胡桃夹子(从图兰朵到胡桃夹子)(1)

前段时间,我们为大家讲到了19世纪伟大的音乐家古斯塔夫·马勒。

马勒的名字或许并不像贝多芬、莫扎特一样家喻户晓,但他的音乐成就并不比前两者要低。

他不仅是伟大的作曲家,同时还是杰出的指挥家以及现代音乐会演出模式的开创者。(大家如今能有那么好的音乐会体验还要感谢他!)

从图兰朵到胡桃夹子(从图兰朵到胡桃夹子)(2)

马勒的曲子通常包罗万象,篇幅很长;同时因为他的人生一直在经历身边亲人的死亡,作品里蕴含着复杂又深沉的情感。

听懂他的音乐作品,是需要一定门槛的。但尽管如此,有一点想必大家都会很感兴趣。

这位19世纪生活在奥地利的作曲家,作品里竟然包含着丰富的中国元素。

比如,在他的代表作品《大地之歌》第三乐章的开头可以听到有笛子与双簧管的音色,同时采用的是五声音阶,给整部作品蒙上了一层极具特色的东方水墨色彩。

更值得一提的是,《大地之歌》里,整首的选材与歌词都来自中国的唐诗。

从图兰朵到胡桃夹子(从图兰朵到胡桃夹子)(3)

《大地之歌》六个乐章的取材与歌词分别来源于六首唐诗的德文版。

比较流行的说法是,这六首诗分别是李白的《悲歌行》、钱起的《效古秋夜长》、李白的《客中行》、《采莲曲》、《春日醉起言志》以及王维的《送别》。

不过也有学者深入研究发现,有些德文歌词和这些唐诗的含义或意境并非完全贴合。特别是第三乐章,歌词与原诗的意境大相径庭。所以也有人提出,取材可能源自其他唐诗。

直到今天,这部作品里部分章节歌词的来源仍然存在争议。

其实出现这种状况还是挺正常的。要知道这些唐诗,先是由法国女作家戈谢译成法语,写成《玉书》,再由德国作家哈伊曼翻译成德文,最后才被马勒谱成乐曲。

唐诗本身就因为中文的意境很难翻译,再加上经过了“三手”的转译,最终含义出现偏移就再正常不过了。

但不管怎么说,从这件事中,我们都可以看出,中国文化对西方艺术的影响力,其实远远超过我们的想象。

18世纪中国文化热潮对西方艺术的影响

历史课上,我们知道因为清朝末年的闭关锁国,导致近代的中国几乎一直在被迫打开,吸收西方的外来文化,中国的文化艺术似乎受西方影响更多。

但事实上,在更深远的时间长河中,中国的东方文化同样也对西方艺术起着不可小觑的作用。

从隋唐时期到汉代的丝绸之路,东西方文化从彼此碰撞到互相借鉴融合,是最初的东西方艺术融合。

从图兰朵到胡桃夹子(从图兰朵到胡桃夹子)(4)

13世纪马可波罗来华,将中国的瓷器带回欧洲,这些精美的物品便被当时的欧洲人视为“世间最高雅的工艺品”。

三百年后,随着海上贸易迅速发展,国外的传教士活动热烈,中国文化在西方进一步传播,引发了18世纪欧洲最鼎盛的中国文化热潮。

整个18世纪的一百年间,中国文化对西方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最典型的是风靡一时的洛可可风格,带有非常明显的中国痕迹。洛可可风通常用于室内设计和家具设计,这种黑漆镶板的中国风橱柜加西方艺术元素组合的风格,在当时的欧洲非常流行。

从图兰朵到胡桃夹子(从图兰朵到胡桃夹子)(5)

著名的玛丽皇后的玩偶屋,很多房间的装饰也有丰富的中国元素。

从图兰朵到胡桃夹子(从图兰朵到胡桃夹子)(6)

事实上,18世纪西方各国的贵族对来自中国很多东西非常向往,比如瓷器、丝绸、刺绣等。拥有这些物品或者含有中国元素的物品,并装饰在室内,是当时高贵身份的象征。

下图为18世纪的欧洲,一个安装在鎏金铜支架上的中国人和瓷座钟。

从图兰朵到胡桃夹子(从图兰朵到胡桃夹子)(7)

洛可可时代,英国制造的中国风器具。

从图兰朵到胡桃夹子(从图兰朵到胡桃夹子)(8)

甚至从17世纪开始,欧洲还涌现了仿建中国园林的热潮。1761年,钱伯斯参与建造了英国肯特公爵的一处中国风庄园——“丘园”,其中就有一座中国宝塔。

从图兰朵到胡桃夹子(从图兰朵到胡桃夹子)(9)

以及在德国慕尼黑的英国花园,也有一座“中国塔”。显然,是因为这座塔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中国塔,只是比较像。因为这是当时的人们出于对中国文化的向往,凭借想象和摸索而建造出来的。

从图兰朵到胡桃夹子(从图兰朵到胡桃夹子)(10)

除了装饰艺术和园林艺术外,当时的绘画艺术也受到中国文化的影响。

一部分洛可可派画家,虽然未曾到过中国,却源源不断地将自己臆想中的中国呈现在画布上,欧洲人对中国国度的好奇与向往可见一斑。

从图兰朵到胡桃夹子(从图兰朵到胡桃夹子)(11)

▲洛可可派画家华托代表作:《中国皇帝》

从图兰朵到胡桃夹子(从图兰朵到胡桃夹子)(12)

▲洛可可派画家布歇作品:《中国花园》

其实不仅仅是在艺术领域,东方思想也在这个时间段渗透到西方。1711年,传教士卫方济将《大学》、《论语》等儒家经典传译到欧洲,使得当时儒家的道德观、政治理念也对欧洲的启蒙思想家造成一定的冲击和影响。

持续百年的中国热根植于西方音乐作品里

这场在欧洲持续了一百年的中国文化热潮中,中国文化对西方音乐艺术作用的结果,有一个比较典型的代表作,就是意大利作曲家吉亚卡摩·普契尼创作的著名歌剧《图兰朵》。

从图兰朵到胡桃夹子(从图兰朵到胡桃夹子)(13)

虽然这部歌剧诞生于20世纪,看似和那场中国热潮无关。事实上它是改编自18 世纪意大利剧作家卡罗·戈济的一部五幕戏剧,而这部戏剧正是戈济根据《一千零一夜》中的一篇中国故事创作的。

所以追溯起来,《图兰朵》的诞生依然跟18世纪的中国文化热潮息息相关。

这部歌剧讲述的是一位中国古代的公主图兰朵和外国王子卡拉夫之间动人的爱情故事。

剧目中为了使《图兰朵》更具中国风情,普契尼在歌剧中穿插了中国民谣和曲调,其中就有在中国家喻户晓的《茉莉花》。除此之外,还有很多中国元素以及我国其他地⽅的民歌旋律,⽐如《剪靛花》等。

从图兰朵到胡桃夹子(从图兰朵到胡桃夹子)(14)

18世纪之后,虽然这股中国文化热潮随着后来对中国社会的更加了解而逐渐冷却,但其影响还是延续了相当长的时间的。

特别是在音乐艺术领域,中国文化对西方的艺术的影响并没有因此而中断。

文章开始我们提到的法国女作家戈谢翻译唐诗、马勒用翻译过的唐诗来谱曲,都是这场中国文化热潮延续的结果。

甚至这场热潮还曾影响到俄国。

19世纪浪漫主义作曲家柴可夫斯基也曾在自己的音乐作品中试图融入中国元素。

他的作品《胡桃夹子之中国舞曲·茶》,在音乐的演奏上,柴可夫斯基故意用短笛来模仿中国的竹笛。虽然这种模仿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中国文化,但是也能看出老柴当时对中国文化的向往。

从图兰朵到胡桃夹子(从图兰朵到胡桃夹子)(15)

20世纪初,拉威尔创作了《鹅妈妈组曲》,其中第三首《瓷偶女莱德罗那》就是整部组曲中最具东方韵味的一首曲子。

这首曲子采用升F大调,将五声音阶加入进来,并巧妙地配合东方的锣鼓和木琴元素,明显是在向东方艺术致敬。

而20世纪杰出的⼩提琴家、作曲家克莱斯勒也曾因为在唐人街听到过中国的花鼓音乐,而对这种中国元素产生了强烈的兴趣。

凭借着对花鼓音乐的热爱,他创作了⼀⾸具有浓烈东方风韵的⼩提琴曲《中国花⿎》。

⼀般⻄⽅作曲家运⽤东⽅旋律时,⼤多采⽤速度徐缓的曲调。⽽克莱斯勒却突破了这种模式,采⽤急速、华丽的细腻旋律,以及快速的节奏,既充分发挥⼩提琴的演奏技巧,⼜描绘出中国民俗中迎神⼤会上热闹、喧嚣的欢乐⽓氛。

最终,这⾸乐曲也成为了⼩提琴家们最喜爱的曲子之⼀。

音乐、艺术真的很有趣,东西方文化在这里不断融合,成为了最真实最有价值的历史见证。而艺术也在这样的融合过程中,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和创新,成为人类最精华的智慧结晶。

不知道你是否还从其他西方音乐作品中听出过神秘的东方元素?欢迎与我们交流与讨论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