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16年公投以来,英国脱离欧洲联盟(欧盟)的进程一直占据英国政治舞台的中心,反映并继续影响英国的内政和外交现状。本月中旬,英国议会没能通过特蕾莎~梅政府制定的脱欧方案,在英国朝野出现了“硬脱欧”“软脱欧”“暂缓脱欧”等不同声音,在此环境下的中英关系,在不同领域、短长期内会面对诸多机遇与挑战。万里智库的相关专家认为,无论英国以何种方式脱欧,何时脱欧,都会对中英经贸关系产生重大影响,但中方应该针对不同结果,灵活应对,以确保中英经贸关系,特别是在金融领域的合作,不会有大的动荡。

金融合作优势或将延续

在不少英国人和中国人的想象中,脱欧后的英国可能会从“欧洲的”变成“世界的”。而如果英国拥有欧盟之外更广阔的市场,中国无疑将获得更多的机会。

这种想法在金融经贸方面部分实现的可能性较大,而且这是建立在脱欧前中英两国长达十余年的相关合作基础之上的。

伦敦在国际金融中的优越地位,加上中国经济体的巨大潜力,使中英在经贸合作方面具有“搁置政治、金融先行”的可能性。中信建设投资银行国际资产管理部经理杜洋认为,中英前段时间签署了货币互换协议,这有助于应对短期资金流动性问题、维护金融体系稳定、提振双边贸易。这也是中国第一次和G7国家签署本币互换协议。而伦敦更是国际市场上的货币交易中心,中英协议象征着人民币开始被成熟发达的金融大国接纳。

2014年,伦敦赶在巴黎之前率先成为人民币离岸中心;2015年,英国成为首个申请加入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亚投行)的主要西方国家。中英关系在时任首相戴维•卡梅伦和财政大臣乔治•奥斯本的主导下进入“黄金时代”。2016英国公投决定脱欧后,英国政府更迭,短期内对冲击到中英“黄金时代”的延续。庆幸的是,卡梅伦执政期间埋下的种子不断发芽,如今伦敦已成为全球最大的人民币离岸外汇交易中心。

万里智库秘书长赵悦引用汇丰集团分析专家的理论说,伦敦处于全球资本市场核心地位,与其比肩的只有纽约;而纽约协助一带一路项目的意向有限。伦敦金融城在全球基建和可持续发展方面的投资融资,有成功经验和技术自信。同时因欧洲与中亚、非洲在地理上接近,如果“一带一路”顺利实施并为这些地区带来长足发展,能直接为欧洲带来地缘稳定、缓解移民问题。因此欧洲金融城也更有意愿参与到“一带一路”倡议中,这也确定无论英国如何脱欧,何时脱欧,中英在金融领域的合作都可能持续下去,只是程度和深度可能会有不同而已。

英国脱欧的金融利弊(英国脱欧背景下的中英金融合作展望)(1)

(图为万里智库秘书长赵悦)

一旦脱欧,中英合作可能面临的挑战

但是,中英金融领域合作的顺利推进,不能掩盖中英两国的一些分歧。假如英国实现脱欧,带给英国的政策独立,使英国可以更自由地出台相对强硬的对外政策。三月初,英国国防大臣加文•威廉姆森曾在演讲中表示,英国应该利用脱欧的契机,扩大全球影响力,加强与美国联盟,以对抗来自俄罗斯和中国的影响。这一言论引起舆论关注的同时,也在中英两国引发争议。

伦敦政治经济学院国际关系研究所所长埃里克•贝格勒夫教授认为,中英关系的短期挑战在于脱欧后的英国可能必须更依赖美国,对中国的政策将更加反映美国对华立场。而长期的挑战,则来源于不同的政治系统。

万里智库研究员大安认为,任何国家间的关系都会有相对紧张的时刻,英国外交手段比较折衷,偏向于用沟通交流而非公开施压来寻找解决方案,而面对可能长期存在的问题,中英两国政府都要成熟面对并认真解决。

中英两国在提供全球公共物品方面还有很多可以合作的机会,比如处理全球污染、气候变暖,加强人道支援、联合国维和行动等。欧盟一向是走在自由主义和建构主义最前沿的跨国联盟:成员国放弃部分国家的主权,为共同价值和身份认同而放弃部分利益。它曾是世界走向“后主权时期”的希望的灯塔。然而一旦英国脱离欧盟,可能回到更现实主义、孤立主义的外交路线上,未来它对多边主义和所谓普世价值的投入,要画上一个问号。

万里智库秘书长赵悦认为,中国和英国之间合作原本已有较深厚的基础,脱欧可能加快某些方面的合作进程,但不会改变中英之间长期存在的一些分歧。此外美国变幻不定的政策也将继续对中英关系产生影响。中国在与英国合作时,也要意识到英国国内不同部门间的利益分配,会给既有合作模式带来变数。(李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