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邑人电影院”的复活之躯,希望老朋友们可以循路径找到这里。
穿越光影丛林,探索电影、书籍、文学、音乐的宝藏。
坚持原创,不忘初心。
本文作者:李啸天
昨天发了尼古拉斯·凯奇主演的《一个人的军队》的影评:静静地看着凯奇一本正经地搞笑,今年再来一发凯奇在2016年里另外一部演技在线的影片,还有这部影片背后真实的故事,这就是《印第安纳波利斯号:勇者无惧》。
说《印第安纳波利斯号:勇者无惧》不算特别烂,是因为尼古拉斯·凯奇的表现相当不错,片中角色挺符合他的气质,片中形象被他拿捏的恰到好处;但它依然算得上一部烂片,因为作为主角的凯奇戏份不够多,被稀释的严重,2小时8分钟的片长也严重拖沓了故事的严谨性,不必要的细节渲染的过多,让整部电影始终处于摇摆不定的状态之中。
作为曾经的奥斯卡影帝,尼古拉斯·凯奇前些年挥霍无度,处于破产的边缘,身背巨大的债务包袱。为了还债,凯奇不再挑戏,几乎来者不拒,不管剧本好坏,戏份多寡,都肥瘦不挑地去演了。这导致了他的片子良莠不分,泥沙俱下,开始还有一些成色不错的片,后来就几乎全是烂片了。十年了,凯奇依然没有走出他自己挖下得深坑。而影迷们的耐心,也一点点地被挤碎。即便是他最忠实的粉丝,也慢慢不能够接受一而再再而三的烂片冲击了。在中国电影批片市场,凯奇曾经是当之无愧的批片帝,现在也已经让位给郭达·斯坦森了。
所以,当《印第安纳波利斯号:勇者无惧》上映时,大家也没有给予太多关注,就让它自生自灭了。于是,自上映后基本上就没什么动静。大概只有我这种死忠粉,尽管不再每部都追,但偶尔还是会关注一下那个曾经帅得人一脸鼻血的凯奇。这样的情况下,我连续看完了凯奇在2016年主演与参演过的所有片,发现居然都还可以,不是太烂。起码,凯奇的表现是合格的,只是导演与编剧不给力罢了。凯奇自己还是蛮用力地去演的,没有辜负投资者对他的信任。
说说这部电影,凯奇版的《印第安纳波里斯号:勇者无惧》是1991版《鲨鱼的使命:美国印第安纳波利斯号的传奇故事》的翻拍版。这个故事是一个真人真事的改编,它也是美国海军史上最大的一次海上灾难。故事本身具有极强的传奇性,值得一拍,也可以拍出一个上佳的故事来。
下面,我看了多分材料之后,做了一下搬运工,只为较全面底呈现出这艘战舰所遭遇的变故,并极可能与《印第安纳波利斯号:勇者无惧》勾连起来。
印第安纳波利斯,这是一座城市的名字,是美国印第安纳州的州府,西北距芝加哥240公里,NBA的步行者队就位于这座城市。而印第安纳波利斯号重型巡洋舰(Heavy cruiser USS Indianapolis)的名字就来源于这座城市,因为战舰修建时印第安纳波利斯市的市长曾经是赞助人,所以就他服务过的城市命名。作为巡洋舰,它也是美国海军波特兰级中的第二艘战舰。因为印第安纳波利斯号这个名字实在是太长了,按照海军的传统,舰员们都把这艘排水量9000吨的重巡洋舰亲切地称为“印地(Indy)”。
(战前一张著名的“印第安纳波利斯号”倩影,当时它正进入纽约港口,从远处的摩天大楼不难看出美国的战争潜力之巨大。)
该舰于1931年11月7日正式下水,一年后加入现役,首任舰长是约翰·M·斯麦利(John M. Smeallie)。在当时,它是美国最新型的海军巡洋舰。在二战爆发前,罗斯福总统曾两次登上该舰,参加军事演习及外事出访活动。
(1934年5月31日阅舰式上的“印地安纳波利斯号”,此时罗斯福总统就在“印地”第二主炮塔前方,背景中可见正从远处驶来的9艘战列舰。)
(1934年5月31日,“印地安纳波利斯号”作为罗斯福总统的检阅舰参加了纽约附近海域的阅舰式,此时一个18架T4M鱼雷机编队正飞越该舰。此时罗斯福总统就站在第二座103毫米炮塔正前方,照片远处是重巡洋舰“路易斯韦尔”(CA 28)。)
珍珠港事件爆发时,该舰岛外海域进行军事演习。得到消息后,即刻赶往珍珠港,加入第12分舰队开始搜寻日本航空母舰——因为根据报告日本航母还在附近海域。
“印地”首次参战是在南太平洋新不列颠群岛的拉包尔以南350英里附近海域,那里是日本海军控制区。时间1942年2月20日临近傍晚时分,“印地”遭到两波共计18架双发日本轰炸机的袭击,在随后的激战中,“印地”舰员们发射的精准防空炮火以及“列克星敦”号航母上起飞的战斗机总共击落了16架日机。整个舰艇编队未受任何损伤,而且还击落了两架掉队的日本水上飞机。
之后,“印地”,几乎参与太平洋战争中得每一次战争。二战后期,它成为了美国海军名将斯普鲁恩斯将军率领的第5舰队的旗舰。这意味着“印地”成为了整个太平洋战争的指挥舰,成为二战中名气最大的战舰之一,在它的率领下,重要海战的全部见证,如马里亚纳群岛登陆战、袭击日本本土、硫黄岛登陆战役、冲绳岛战役,取得了辉煌的战绩。
(“印地安纳波利斯号”曾长期担任第5舰队旗舰,图为第5舰队司令斯普鲁恩斯海军上将及其参谋人员在前甲板上合影,大约摄于1944-1945年。)
1945年3月31日,“印第安纳波利斯”舰遭遇日本“神风”特攻自杀飞机的攻击,舰体被炸开两个大洞,迫使斯普鲁恩斯将军不得不将“新墨西哥”号战列舰改为舰队旗舰。检查发现,“印地”推进轴损坏、油柜破裂、海水淡化设备被毁;尽管如此,这艘屡立战功的巡洋舰还是依靠自己的动力横渡太平洋返回了梅尔岛海军船厂。
(准备进入梅尔岛海军船厂接收修理的“印地安纳波利斯号”,1945年7月10日。)
在接受了修理和改装后,“印地”的舰长查尔斯·麦克维(Charles B. McVay)接到一项绝密命令——运送原子弹装配所需的零组件及核燃料高速前往提尼安岛,正是这些重要的材料组装成的原子弹后来在广岛(Hiroshima)和长崎(Nagasaki)植下了两棵恐怖的蘑菇云。电影《印第安纳波利斯号:勇者无惧》的故事就是从这里开始的。
麦克维是是一名职业海军军官,他的父亲麦克维二世官至海军上将,曾指挥过美国海军的“亚洲舰队”。在1944年11月就任“印弟安纳波利斯”舰舰长之前,麦克维是美国参联会联合情报委员会主席。麦克维是一名不错的军官,此时他官及少将军衔,上述抵御日军轰炸的战役就是在他的指挥下发生的,而且远航去维修也是他直接指导的。正是因为麦克维的出色指挥战绩,加上“印地”在之前战役中的出色表现,运送原子弹的任务才交给了这首战舰。麦克维的饰演者,正是大名鼎鼎的尼古拉斯·凯奇。
电影中,这项任务关系重大,处于绝对保证之中,连麦克维都对于具体运送的任务不太了解,只笼统地知道这是事关整个二战的重要物资。上峰命令准备必须在4天之内完成,所有,他紧急召集队伍,即刻出发。任务护送途中,两件绝密货物,较大的一件将被装在后甲板上,要求昼夜看守;较小的一件将由两名陆军军官看守,就存放在他们的舱室内。麦克维接到的命令是用最快的速度将这两个箱子运到提尼安。每个人都在猜测箱子里究竟装着什么,但是没有人能够知道——因为原子弹项目在战争中一直处于绝密状态。直到抵达提尼安后,这两个箱子被运到岛上的秘密地点。
“印地”于7月15日离开旧金山(San Francisco),19日抵达珍珠港,26日在没有护航的情况下抵达提尼安。这次航行“印地”创下了一项纪录:从旧金山出发在10天内航行5000英里!注意,这都是在没有护航的情况下完成的。由于任务的特殊性,美军总部怕会有更多人的知道这个任务的存在,干脆不派护航,一切由“印地”自行决定。好在,战争已到末期,日本人的海军战斗能力已经大大降低,因此押送任务倒是完成的非常轻松,没有受到任何干扰。
(“印地安纳波利斯号”全舰官兵合影,他们中的大部分后来都葬身大海。)
任务完成后,“印地”又前往关岛,随后启程继续前往菲律宾的莱特湾(Leyte)准备向杰西·奥登多夫海军中将(Jesse B. Oldendorf)报到,此后将在冲绳附近执行任务。就在此时,悲剧向“印地”袭来。
7月26日,“印地”在没有护航的情况下赶奔莱特湾。麦克维曾得到消息说200英里距离内有三艘日军潜艇,他要求提供护航但是却被告知没有护航舰只。而且由于“印地”执行的是一次绝密任务,它的名字根本就不在到达以及离港舰只的名单内!此外,美国海军也未能将日军潜水艇仍在该海域活动的信息传递给战舰。因为,当时日本的水面舰队对这一水域已经构不成威胁,人们的警惕性大大降低。但是,毕竟日军尚未投降,抵抗力依然存在。这一海域,正是日军潜艇经常出没之地。就在28日,“安德希尔”舰的护卫舰在关岛驶往菲律宾的航道上被日本潜艇击沉,但有关方面并没有把这一重要情况通知麦克维。更为严重的是,美军的ULTRA密码破译系统截获重要情报:一艘日本潜艇(后来证实正是击沉“印弟安纳波利斯”的I-58)正在关岛-莱特航线附近活动。但仍然没有人把这一信息通知麦克维。
于是,“印地”在在舰长对危险全然不知而岸上的海军指挥官知道这些危险的情况下开始驶往莱特,这也是死亡之旅。按照常规,舰长麦克维下令舰只蛇形前进。蛇形前进被认为是舰只对付已经发射的鱼雷的最有效的手段之一,但美国海军的条令上并没有规定舰长必须下达蛇形前进的命令,如果在夜晚能见度很低的情况下,舰长更是很少下达这样的命令。影片《印第安纳波利斯号:勇者无惧》中的解释是,蛇形对日本的有人驾驶的自杀式鱼雷毫无用处。于是,在7月29日星期天晚上11时,单独行动的“印弟安纳波利斯”已在菲律宾海行驶了大约一半的行程,此时海上云层很厚,能见度受到很大影响,麦克维于是下令停止蛇形前进。正是这一决定使得他日后倍受指责,也无疑是他作出的最为错误的决定。违背如此重要的命令是万万不应该的,特别是这种决定令“印地”及其舰员全都陷入了极端危险的境地。
实际上,就在“印地”取消蛇形路线后不久,以17节速度正常航行。就在距离军舰不远处,一艘日本潜艇悄悄伸出了潜望镜,这正是日本伊-58号大型潜艇——形单影只的“印地”不知不觉中成为了日军的极好目标。在跟随了几个小时之后,00:15,日本艇长桥本森千宣(Mochitusra Hashimoto)一声令下,伊-58射出两枚鱼雷,鱼雷准确命中“印地”右舷,伴随着两声巨响,“印地”上火光熊熊,剧烈的爆炸中金属碎片四溅。12分钟后,“印地”翻覆并沉没,地点是在北纬12°02'、东经134°48'附近海域。
(运送完原子弹配件后准备离开提尼安的“印地安纳波利斯号”,殊不知这正是它最后的悲剧征程,1945年7月26日。)
31日该舰没有按时抵达莱特湾,而美军居然没人发现有什么不妥,也没有为此出具任何报告。印第安纳波利斯号战舰在它沉没前曾发送了3个sos紧急求救信号,但该信息没有受到重视。按照《印第安纳波利斯号:勇者无惧》中的说法,由于“印地”此行担负的是绝密任务,他们此行压根就没有备案,它的名字根本就不在到达以及离港舰只的名单内!因此,在外看来,“印地”压根就不在这里。再加上,日本潜艇也知道有人落水后,美军应该会派军舰前来搭救,日本人还想守株待兔来着,只要有美军军舰敢靠近,那么就立即干沉它们。
(沉“印地安纳波利斯号”的日本伊-58号潜艇。)
在无外应的情况下,“印地”被命中时,300名舰员当场阵亡,近900人落水,由于没有被及时发现,这些可怜的幸存者不得不在接下来的近5天时间里为了生存同狂风巨浪、缺水以及精神和肉体的极度疲劳进行斗争,更为悲惨的是,他们还遇到了嗜血成性的成群鲨鱼!许多侥幸从沉船中幸存下来的水兵此刻却成了鲨鱼的食物,顿时海面上惨叫不绝,大片的海水被染成了血红色……
直到8月2日上午10时,美军VPB-152中队的一架PV-2反潜轰炸机正在进行一次例行的反潜巡逻,借着太阳在海水上的反光,飞行员查克·戈文(Chuck Gwinn)中尉时不时看到海面上有一条五光十色的东西,在注视了几秒钟后他发现那是一条长长的油带,这一发现令他十分警觉,因为这通常表示附近很有可能有一艘准备上浮给蓄电池充电的日本潜艇!他立即降低高度,顺着油带追踪而去,在向东飞行了约15英里后,他的眼睛猛地瞪大了——下方的海面上,到处是散落的军舰残片和那些几近绝望的幸存者!
查克·戈文立刻把这一发现用无线电通知了帕劳岛上的美军基地,同时将机上的救生筏和部分给养投给水面的幸存者。三小时后,一架“卡塔琳娜”PBY水上飞机在阿德里亚·马克斯(Adrian Marks)中尉的指挥下抵达出事海域,为幸存者投下救生筏和补给品。然后,这名勇敢的中尉违令冒险降落在海面上开始搭救幸存者。
(1945年8月,印第安纳波利斯号战舰的幸存者出现在关岛上。)
一些幸存者爬上了救生筏,另一些人则被系在机翼上,用这种方式,马克斯和他的机组人员成功将56名幸存者带到安全地区。《萨利机长》片中飞机翅膀上站满了人的情景,在《印第安纳波利斯号:勇者无惧》中就出现了,而且是在茫茫的太平洋之上。而且,巧合的是,萨利机长与麦克维舰长,他们本来是英雄,却在事后都接受了审判,受到了不公正的待遇。而做在太平洋中让获救士兵占到了机翼上的阿德里亚·马克斯中尉,则成为了英雄。他还向其他美国海军舰只通报了发现“印地”残片的准确地点,三艘美军驱逐舰和两艘其他舰只迅速赶来营救。此后美军动用了所有空中和海面救援队伍,在附近海域仔细搜寻生还者。
到8月8日救援行动结束时,美军已经昼夜不停地对半径100英里内的海域进行了仔细搜索,但却仅仅营救起全舰1199名官兵中的321名幸存者,其中4人在送往医院不久后死亡。
这是美国海军史上最大的一次海上灾难。“印地”舰长查尔斯·麦克维也在获救人员之列,但是他的苦难远未结束。
(2015年7月14日,1945年印第安纳波利斯战舰沉没事件的幸存老兵理查德·史蒂芬(Richard Stephens),与演员尼古拉斯·凯奇在阿拉巴马州莫比尔的片场谈论电影《印第安纳波利斯号:勇者无惧》。)
在搜救工作结束7天之后的8月15号,日本正式宣布投降。战争结束了,但“印地”沉没的消息充盈着媒体,必须有人为此负责,麦克维似乎是最恰当的人选。美国海军看到公众不会放弃对这次事件的追查,因此宣布麦克维将接受军事法庭的审查——他成了二战中因战舰沉没而接受军事法庭审讯的唯一一位舰长。查尔斯·麦克维被指控应对军舰沉没负责,因为他没有指挥军舰采用Z字形航线。另一个公众关心的问题是,麦克维究竟是在何时下达的弃舰命令——如果他下达了的话,这一命令下达的及时与否直接关系到舰员们生还的可能性。
他的罪名是在这个国家参战期间使这艘巡洋舰“承担风险”。但是为什么他向上级要求驱逐舰护航没有结果?为什么“印第安纳波利斯”发出的求救信号没有收到?为什么直到出事后第四天海军才“偶然”发现他们?这些问题却没有得到回答。
最终,麦克维被判定“忽视命令置海军舰艇于危险之中”的指控成立;同时鉴于“印地”被击中后舰上通讯瘫痪,法庭认为麦克维“未能及时下达弃舰命令”的指控不成立。最终陪审团给了麦克维较轻的处罚:他没有像许多人预想的那样被降职,只是推迟了晋升。经过仔细权衡,所有那些没有及时汇报“印地”未能按时抵达莱特湾的人员全都被免于起诉。虽然麦克维受到的处分并不算重,然而这一事件却给他的海军生涯蒙上了污点,鉴于巨大的外部压力,他被迫于1949年6月以海军少将军衔退役。
但由于他在军事法庭上受到的指控,他经常收到死难者家属寄给他的诅咒信,骂他是杀人凶手,并用各种恶毒的语言来侮辱他。但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那些生还者热烈拥抱他,向他敬礼,告诉他作为他的手下是多么自豪。生还者的激励毕竟微不足道。在铺天盖地的辱骂声中,麦克维精神出了些问题——他的信念垮掉了。1968年,当麦克维打开又一封诅咒信时,他的精神彻底崩溃了。舰长自杀身亡。
(2005年7月24日,星期天,印第安纳波利斯号战舰幸存者,来自俄亥俄州阿克伦市的阿尔伯特·莫里斯(Albert Morris)走过一座致敬该舰阵亡水兵的纪念碑。)
50年后的1996年,在“印第安纳波利斯”逐渐淡出人们视线的时候,却出现了一个戏剧性的转折。佛罗里达州彭萨科拉一位名叫亨特·斯科特的大学生看了电影《大白鲨》,在片中一个剧中人物回忆了鲨鱼是如何袭击失事巡洋舰上的舰员的,这激发了这个“军事迷”大学生对“印第安纳波利斯”事件的好奇。经过亨特·斯科特的走访与追查,舰长查尔斯·麦克维的案件才再次浮出水面,对于“印地”号最后的旅程中存在的一些真相也被钩沉了出来。他发现海军最高指挥部始终知道“印第安纳波利斯”号巡洋舰正驶入极度危险之中,但它从未向舰长发出过警告;他也得知至少有3个海军单位收到了SOS求救信号,但它们要么没有在意,要么认为这是日本人耍的花招。于是,为“印地”号及舰长麦克维平反的消息不绝如缕。
2000年春天,美国众议院以压倒性多数通过一项决议,称对麦克维的指控“从道德上而言是不成立的”,对他的定罪属于“审理不公,导致他不公正地蒙受耻辱,并且毁了他的军旅生涯”。该决议经过时任总统克林顿的签署,正式生效。2001年7月,海军次长戈登·英格兰已经发布命令,将一份免除麦克维责任的文件添加到其档案中。美国国会一些议员已经提出一份议案,建议总统授予麦克维荣誉奖章。
《印第安纳波利斯号:勇者无惧》就集中聚焦于这艘战舰的最后的旅程,从开始承担运载原子弹的任务,到它的覆灭,再到舰长遭受审判的过程。重点当然是遭受打击,并在海上沉浮的段落。相当感人,
只是影片片长太长了,拉拉杂杂加入了爱情、兄弟情等一些戏份,冲淡了故事的完整与流畅性,并不完美。整体上电影也算不上一部好片,但对于喜欢战争片的人来说,还有那些对尼古拉斯·凯奇尚抱有一丝希望的人,倒是可以来看看。
7 .1
长按二维码关注 邑人影院
ID: yirenfilm
纯原创 . 深挖掘 . 涨姿势
聊电影、求资源、交朋友
投稿、合作,请加po主xtlee0213
↙点击下方“阅读原文”,有影片资源链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