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日报大武汉客户端1月15日讯(记者施政 通讯员卢帆)“以前这条路坑坑洼洼,到处都是杂草,现在好了,我们出门方便多了。”1月11日,谈起村里刚修好的水泥路,江夏区湖泗街夏祠村村民张和平难掩喜悦之情。

当天,长江日报记者在夏祠村张广湾看到,一条崭新平整的水泥路从这里一直延伸到夏祠村承福嘴湾,马路宽3.5米,双向行车,村民无论是出行还是农业生产运输等都更为方便。以修路为契机,家家户户门口还建起了宽敞的晾晒场,村容村貌焕然一新。

20小时解决8户村民冬天吃水难 他们破难题解障碍(1)

新修好的水泥路。通讯员卢帆 摄

“这原来是一条蜿蜒的泥巴路,杂草丛生,晴天一身灰,每逢下雨下雪就泥泞不堪,出行非常困难。”夏祠村党支部书记、村主任夏金山介绍。夏祠村是武汉市应急管理局驻点村,2021年入选湖北省综合减灾示范社区(村)。“下基层、察民情、解民忧、暖民心”实践活动开始后,市应急管理局驻夏祠村工作队了解到村民存在修路需求,分管局领导随即将其纳入问题清单并多次督导协调,叮嘱驻村工作队将这条“便民路”尽快修起来。

20小时解决8户村民冬天吃水难 他们破难题解障碍(2)

原来的“泥巴路”给村民生活带来许多不便。通讯员卢帆 摄

修路的资金从哪来?这是摆在驻村工作队面前的第一道难题。在市应急管理局的大力支持下,驻村工作队开拓思路、多方动员,积极向市财政和街道申请支持,统筹使用综合减灾示范村创建奖补资金,又协调村“两委”拿出部分村集体经济收入,先后筹备经费65万元,为修路注入一针“强心剂”。

“春节前能否按时完工,刚开始我们心里真的没底。”由于新冠疫情、资金拨付等原因,眼看着就快年底了,修路的工程还迟迟无法动工,市应急管理局驻夏祠村工作队队长、驻村第一书记应奎俊着急得几天都没睡好觉。

“死磕”一条路,不通不罢休!为了让经费尽快拨付,驻村工作队有空就跑去街道、财政所“诉苦”,讲述之前泥巴路的艰辛以及村民对修路的渴望;为了做好道路规划,多次实地勘察,讨论路线走向,选择最佳施工方案;为了让公路尽快建成,动员村民有力出力、有技献技,共建美丽家园;个别村民因为修路经过了自家田地或者有一些“小算盘”,驻村工作队和村“两委”反复上门做工作,让这些难题顺利解决。“有一位村民为了方便农用车拖稻谷,提出要把路一直修到自家田里去。我们耐心跟他讲道理。村里70多岁的老党员夏廷春也主动站出来,帮我们做思想工作,经过四次上门,这位村民从不理解到支持,化解了阻碍。”应奎俊说。

20小时解决8户村民冬天吃水难 他们破难题解障碍(3)

村民自发前来帮忙。通讯员卢帆 摄

2022年11月,道路工程正式开工。经过3个多月的努力,这条全长1.2公里的“便民路”于2023年1月9日顺利通过验收,沿路80多户村民的交通出行难题得到了彻底解决。“修这条路,老百姓心里都高兴得不得了,纷纷对驻村工作队翘大拇指。”夏祠村党支部书记夏金山说,“很多村民看到路修到家门口了,都自发地过来出工,搬一下、挖一下、帮忙清理渣子等,他们说,这是村里每家每户的大好事,也想出自己的一份力。”

一条道路,联结百家喜乐。从泥泞土路到水泥路,从“闹心路”变为“便民路”“暖心路”,道路的变化见证了夏祠村不断“升级”的幸福生活,也满载着乡村振兴的田野希望。

【编辑:赵可】

更多精彩内容,请在各大应用市场下载“大武汉”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