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年之后故地重游怎么发朋友圈(故地重游)(1)

1月新人 朱天宜,1998年生,福建邵武人。毕业于加拿大多伦多大学,热爱写作与摄影。新作之三——

辗转回到了家乡,在城中四处走动,吃之前一直想吃的食物,去以前总会去的地方。仿佛只有把家乡的食物吞入腹中,到特定的一些地点打过卡,才能叫作真正地回到了家。这样短暂的探访更像是一种对自我的回顾,是一种独特的寻根过程,仿佛我注定了需要这些东西来进行意识上的拼凑,否则就只是不完整的灵魂。

自然而然地,我重游了一次藏在闹市深处的外婆家。

说是外婆家,准确来讲应该是外婆一家人曾经住过的地方。一栋颇有年代感的矮小居民楼坐落在城市里最繁华的街道背后,隔绝了平日里车水马龙的喧闹,平添了几分岁月静好的味道。外婆家就在这座矮楼的一层,面积并不大,采光也不好,更没有什么装潢设计可言。一道老旧的铁门锁住大概只有五六平方米的户外玄关,窗台上凑着白日里的阳光晒着衣物和干货,门外是杂乱无章野蛮生长的一小块土地,门内是踩上去吱呀作响的老地板和逼仄的房间。它是千禧年前后盖起的最稀松平常的住房,朴素简陋。

然而就是这么小小的城市一隅,却是我童年时光的全部缩影:我独自在门前的土地里种下一株含羞草;拿路边废弃的红砖在水泥地上画格子;花园里有个池塘,夏天就和小朋友拿着空矿泉水瓶在水里捞蝌蚪。时间可以过得很快或很慢。到了晚上,外婆便拉亮房间里的电灯,催促一家人坐在小小的厨房里吃饭。当我脑海中的画面渐渐与现实中的景象重叠又消失,不知为何,真正站在这里,只觉得有一种从未有过的踏实与满足,仿佛是冥冥之中有声音在欢迎我,它说,好久不见,你又来了。

说实话,相较起在外求学那些年所住的房屋,这间老房子与这个小花园早便可以用破败一词来形容。我奔赴千山万水前往新的城市学习与生活,见到了更广阔的天空,住进了更高级的大楼,尝试着做一滴在永不停息的大海里摸爬滚打的水珠,即便迷失了方向也始终在钢铁森林里沉浮。在外面生活的日子里,有快乐,有泪水,有迷惘,有不安。在比家乡大了不知多少倍的都市里活着,总觉得自己像是在被无形的城市之风推着往前走。偶尔在夜晚惊醒,在初醒的恍惚里,总可以透过窗台看见隔了一条街的巨大写字楼,它在夜色里像光源一样,不休地点亮着每一盏日光灯,透过透明的玻璃照进家里。

那不是这座城市里唯一一座夜晚不休不灭的写字楼,我知道,在那座巨大的、车水马龙的、多元的城市里,它只是那许许多多高楼中的一分子。在凌晨两三点的深夜,在那种黑夜也带着交际线的夜晚,还有无数盏这样带着耀眼光芒的霓虹或路灯,在黑夜里一息一瞬地闪烁着。不是那种星星点点的散布四周,而是成了片一般的,汇成了很多道连绵不绝的灯流。而我置身在这千万盏明灯之中,只是很微弱的一点光,只是很渺小的一个人,我从未在那座城市扎根,只是一味地做永无止境的漂泊。

每到这样的时刻,我便愈发地想念童年时光,想念逼仄阴暗的老房间,想念曾经热闹的花鸟市场,想念那个在小花园里意气风发无忧无虑的我。即便外界的都市多么绚丽时尚,在我心目中也无法与这破旧的房屋相媲美。大城市的星光灿烂之下,有我的彻夜难眠,有我的不知所措,有来自城市本身的陌生与隔绝。我的灵魂似乎有一部分永远地扎根在了那座老房屋里,无论外界如何风云变幻,它也不会改变,永远等待着我的前往。所以我不厌其烦地故地重游,斟酌着语句写下这篇文章,真切地表露我的情感。也许你会嘲笑我眼界太窄胆量不够,会对我的软弱嗤之以鼻,然而这一切都无法阻隔我对故地的向往,对于我来说,那块土地更像是我人生中无法替代的精神净土,它与生命中所有的物质利益都无关,它是纯粹又独特的。

这更像是一种共生关系。因为我曾经在这土地上生活过,所以我将我的情感寄托于此地;正因为它承载了我的感情,所以我即便身处千万里之外,也依然对这里心向往之。

在转身离开外婆家的时候,我看见了在花园一角静谧生长的那棵参天老树。童年的时候它便屹立在那里,拥有着粗壮的树干与繁密的枝叶,风雨飘摇也未曾改变过。它安静地看着我前来又离开,沉默地注视着周边日日夜夜的变化,以漫长的岁月见证这座山城的蜕变。它无言地看着这世间万物,看着我,等待着我下次的前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