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曲笙歌春如海,千门灯火夜似昼”。“爱元宵三五风光,月色婵娟,灯火辉煌……”又是一年元宵节,想起文人墨客赞美元宵节胜景的诗句,趣味无穷。

关于元宵节的来历还有一个美丽传说。很久很久以前,附近某座城市的居民不知为何得罪了天上的神仙,神仙决定在正月十五那晚火烧全城以示惩罚。就在正月十五快要来临的时候,有一位以摆卦摊为生的算命先生掐指一算:不好,正月十五这晚全城有灾。于是他立即通知亲戚朋友,在正月十五那天全部外出避难。一传十十传百,几天的功夫全城人都得知了这个消息。可是大伙儿拖家带口的,这么多人能躲到哪里去啊?大家都央求算命先生出个避灾的主意。算命先生沉思许久,告诉大家一个避灾的法子:那天晚上每户人家都点上面灯,站满街头巷尾和自家门口。正月十五晚,月明星稀,神仙正准备放火烧城,从天上打眼一看,全城一片“火海”,神仙就纳闷了:难道城市已经烧过了?就放弃了点火的念头,全城就躲过了这次大灾难。从那以后,为纪念避灾成功,为新的一年祈福,每年正月十五晚上,各家各户都会点上面灯。

在家乡的每个元宵节,我都会和母亲一起做面灯。 母亲通常将两瓢白面,半瓢豆面、一点盐加水和面,揉成劲道结实的面团,醒面大约一小时,开始做面灯。面团做成灯盏状,捏上花边,要捏12个面灯,用花边的数量表示12个月,面灯做法简单,手巧的人会把面灯做得小巧秀气。还要蒸面鸭,蒸刺猬,蒸燕子,蒸鱼,蒸仓龙…这些面灯通常用黑豆做眼睛,背上都驮着一盏小巧的面灯。用梳子在面鸭尾巴上印出规律的花纹,用剪刀给面刺猬挑起一身的刺,给面燕剪出漂亮的尾巴。仓龙是放在粮食瓮上面的,做法更加讲究,要把面搓成细长条,在面顶端打一个漂亮的结,捏出仓龙的头部,剩下的面搓细后一圈圈缠绕起来,最后还要做个小巧的面灯驮在仓龙上。

选取粗细合适的黄草梗,细细地捻上一层棉花,灯捻就做好了。这样的灯捻耐烧,不落灰。面灯蒸熟后,天色也黑了下来。母亲打开锅盖看看12个面灯里哪些存水多,预示着12个月了里哪些月份雨水多。母亲把面灯放凉后,在灯碗里倒入花生油,插上灯捻儿,就开始忙着点灯摆灯。母亲先拿着面灯挨个给我们照眼睛、照耳朵,可保一年耳聪目明。温热的灯火靠近面庞,耳边是母亲絮絮的祝福,便感觉一年真的可以耳聪目明了。

面灯一般摆放在房屋里比较干净的地方:八仙桌上,橱柜上,面缸上,水瓮上,粮瓮上……院里院外就需要用萝卜灯了。讲究的人会选取较粗的胡萝卜,红萝卜等做灯,用刀从萝卜中间往外一点点剜,剜出灯盏状,在边上刻出规则的凹凸边,萝卜灯的外面刻出“福”“喜”等字样。将萝卜灯放在自家院内院外的粮囤、房门、碾盘、井边、家畜圈栏等地方。狗窝旁放灯,让它保家护院;鸡栅前放灯,祝愿家鸡们不生病、多下蛋;猪圈口放灯,祝愿家畜兴旺;龙灯要放在粮食囤上,祝愿新的一年五谷丰登。父亲还要往坟里送灯,说是要给祖先照路、消病除灾、祈求人丁兴旺、幸福平安。奶奶每年踮着小脚要往隔壁村一个上面长着一棵粗壮的树的坟上灯,说是保佑孩子们健康成长。

元宵灯点燃时满院生辉,油香扑鼻。这个时候也是孩子们最开心的时候,在满院花灯间疯跑,跑累了就蹲下来,像欣赏艺术品一样看着各式花灯出神,闻着面灯点燃后香喷喷的油香味儿,一边恋恋不舍想多看一会儿,一边想让油快燃完好痛痛快快吃一顿。突发奇想:偷偷把面鸭的尾巴吃掉吧,母亲不会发现的。于是凑嘴过去啃面鸭的尾巴,面鸭尾巴啃掉了,眉毛却不小心烧焦啦。

元宵之夜整个村子灯火通明,笼罩在浓浓的节日气氛中,就连田野也灯影幢幢。孩子们提着自制的纸灯笼,有时干脆托着面灯出门,挨家挨户去赏灯,见面总要比较一番谁家的灯好看。

“上灯元宵落灯面,吃了以后望明年……”这些点燃的面灯直到正月十六才熄灭,可以吃面灯了。因为面灯在和面时加了盐,又浸上了油,尤其面灯的边盏被烤得焦脆,所以吃起来又咸又香。面灯不能都吃完,还要留一部分面灯直到二月二,意味着年年有余,这时候的面灯又干又硬,把面灯切成细条,葱姜爆锅后加上丸子、香菜在锅中一煮,一道家乡味道的面灯杂烩汤就新鲜出炉了。汤鲜味美,有嚼头,给贫瘠的味蕾里增添了鲜香的记忆。

那刻满文化与乡愁的面灯,静静地燃烧在我的记忆里,在孩子们的嬉笑声中愈发饱满,在璀璨的传统习俗中闪闪发光。(刘明华 )

青未了追梦(青未了面对记忆)(1)

找记者、求报道、求帮助,各大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壹点情报站”,全省600多位主流媒体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