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玖拾讲在成博敦煌艺术大展负一楼文物展厅里,一幅普贤菩萨赴会图静静的悬挂在墙壁上,并不起眼,没有讲解语音对它做延伸,讲解员也很少“眷顾”它但今天,我们要来扒出这幅图里隐藏的一些“小八卦”,我来为大家科普一下关于文殊菩萨在山西的地位?以下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
文殊菩萨在山西的地位
第玖拾讲
在成博敦煌艺术大展负一楼文物展厅里,一幅普贤菩萨赴会图静静的悬挂在墙壁上,并不起眼,没有讲解语音对它做延伸,讲解员也很少“眷顾”它。但今天,我们要来扒出这幅图里隐藏的一些“小八卦”。
莫高窟第31窟 普贤菩萨赴会
识图
普贤菩萨赴会上都画了些个啥?
普贤菩萨赴会图绘于窟顶南披上,为盛唐时期创作。它的内容其实很简单,就是法华经变中的一个情节,表现的是以普贤为上首的菩萨,率领“八万摩诃萨菩萨”与天人、八部众赴王舍城耆阇崛山听释迦说《妙法莲华经》。
图中,普贤菩萨舒腿踞坐于莲座上,前有持幡、持莲菩萨,后有天王、力士、孔雀明王、大夜叉主护法。孔雀明王很容易分辨, 身披铠甲的是天王,裸露身体较多的是力士。力士、天王都有比较明显的肌肉线条。
最前端有两位侍女捧着一香案,上有莲花熏炉。
一行众人浩浩荡荡的行进在一片彩云之上。
延伸
扒一扒关于法华会的一些小八卦
释迦牟尼一生说法四十九年,讲经三百余会,自菩提树下初成道讲《华严经》,到临入涅槃之前讲《法华经》。
赴法华会的十八位大菩萨中,文殊菩萨是首席大菩萨,没有普贤菩萨。喜剧的是,现存的三本汉译本《法华经》也没有提到文殊菩萨,文殊骑象来源于《陀罗尼集经》,普贤骑象的见于《普贤菩萨劝发品》,这里面讲到释迦牟尼说自己涅槃后,如果有人诵读《法华经》,普贤菩萨即乘六牙白象前来守护。
盛唐后期,文殊赴法华会图和普贤赴法华会图演变成了构图复杂、人物众多的文殊变和普贤变,独立置放。严格的说赴法华会的菩萨没有普贤菩萨,但他赴会的形象却屡屡出现在敦煌壁画中,在一些洞窟壁画中还和文殊菩萨一起出现在赴会图中,他俩也常常侍立于释迦牟尼两侧。
这幅图里普贤菩萨没有骑象,但“排场”还是不小,那么他和文殊菩萨究竟谁“大”?他们的关系又如何?
敲小黑板了
普贤菩萨和文殊菩萨哪个“大”?
加上观音菩萨和地藏菩萨,这四人同为大乘佛教最著名的四大菩萨,文殊菩萨表智慧、观音菩萨表慈悲、普贤菩萨表行践、地藏菩萨表愿力,助佛弘化而担当重任的法身大士,示现教化四种理想的人格,即:愿、行、智、悲。
在大乘佛教中,文殊菩萨的地位很高,是众菩萨之首,被认为是如来“法王”之子。由于他是智慧的化身,于是经常协同释迦牟尼到处宣讲佛法。《维摩诘经》中,他代表释迦牟尼,率领众比丘前去探望病中的维摩诘,并与维摩诘反复讨论大乘佛教教义,宣说大乘佛法玄理。
然而,在敦煌石窟的造像里,文殊普贤和普贤菩萨作为佛的胁侍,经常出现在佛的两侧,普贤居左,文殊居右。
要知道,《华严经》中,佛从始至终没有说过一句话,他的代言者就是普贤菩萨与文殊菩萨,众生悟解了普贤菩萨与文殊菩萨所说的道理,就知道了佛是怎么一回事,按照普贤菩萨和文殊菩萨所阐明的去做,便可以成佛,修成佛果。
普贤菩萨代表的“理”是客观的精神实体,文殊菩萨代表的“智”是主观的精神实体,两个精神实体互相依存,“理智相即”。众生要解脱成佛应从内心中开发自己固有的“如来智”,需要靠主观努力觉悟。
如何觉悟,就需要依赖“理”的启迪,即“依理而发智”,但反过来看,无论“理”怎样崇高伟大,众生要愿意接受才能启迪开发,因而“如来智”是接受“理”的内在条件,即“有智方证理”。
澄观法师认为,“普贤是大,所证理体无不包故”,即普贤菩萨所代表的“理”为本体,无所不包,所以,普贤菩萨为大。而在印度习俗中,左也比右大。
但《华严经》中“理”与“智”是并重的。按照不同的理解方式,有以“理”为大的,也有以“智”为大。放在宗教实践上,便有了从“理”与从“智”两条道路。从“理”侧重于拜佛、菩萨,持戒布施,到处参学,向客观的佛和菩萨求启示、庇佑和接引,而从“智”则需要侧重个人内心的悟解,自省、清除迷妄、开发先天固有的“如来智”。
延伸
他们和佛的关系如何?
“一佛二菩萨”的华严三圣信仰模式中,文殊菩萨和普贤菩萨的关系比较明了。在这层关系里,毗卢舍那佛是教主,他的两位亲密助手是普贤菩萨和文殊菩萨。
要了解他们三人的关系,先来要看看毗卢舍那佛。毗卢舍那是梵文的音译,为“光明普照”的意思,早在《阿含经》中便有此名。在《华严经》里,毗卢舍那取代了释迦牟尼的地位,作为“法身佛”的形象出现。
法身本是佛法的象征,一般是不能限定在某个具体的佛身上的,即不能有固定的具体形相。佛为了普渡众生来到众生之中,随缘教化,应机显现其身,由于众生的根机不同,“业力”有别,喜乐各异,所以所见之佛身千差万别。释迦牟尼原本是世间的圣人,在婆婆世界教化众生,他是毗卢舍那佛无数化身中的一种化身。
佛教的核心便是如何解脱,无论是成阿罗汉,还是成菩萨,或是成佛,都是为了了脱生死。在这层关系里,普贤菩萨和文殊菩萨都是成佛之因。
佛教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因缘和合而生,因缘离散而灭,一切事物的产生或消灭会成为有原因而产生结果。《三圣圆融观门》说“三圣之内,二圣为因,如来为果。果超言想,且说二因。若悟二因之玄微,则如果海之深妙。”能获得“理”与“智”即是佛,佛是“理”与“智”的果,“理”与“智”是佛的因。所以,简单的说,普贤菩萨和文殊菩萨是为因,毗卢舍那佛是为果。
川报观察记者:邓童童
编辑:张立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