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公虽然平定了国内的反叛力量,但还是有个人逃了出去,那就是段的儿子,自己的侄子公孙滑。

他怎么逃出去的呢?原来段在起兵之初,曾派儿子公孙滑去卫国借兵。虽然不知道用的什么理由,但肯定不会说自己阴谋夺位,请你们借兵给我。

想来理由也不过是控诉郑庄公,比如说他对太后喜爱弟弟段心怀怨怼,于是囚禁太后,还准备杀掉段。这个理由肯定没有人会怀疑,毕竟母亲偏心到这个地步,做儿子的肯定心理会有些扭曲。于是公孙滑冒险逃出,至卫借兵,准备回去救出太后和父亲。再加上给了不少金银珠宝。卫桓公听信公孙滑的花言巧语,借了一支兵给他。

公孙滑星夜兼程,却还是晚了一步。消息传来,父亲段兵败自杀,祖母武姜被赶到颖地居住。反叛还没开始就已经结束了。

公孙滑只好返回卫国,又扯了一个谎,说父亲已经被郑庄公逼死,太后也被囚禁,请求卫国出兵,为冤死之人报仇。

卫桓公是个很仗义的人,听说之后大怒道:郑伯无道,竟然做出如此伤天害理之事,你放心,寡人为你做主。

于是发兵向郑国兴师问罪。

春秋正传郑庄公(郑庄公兴师问罪)(1)

郑庄公没想到卫国会来攻打,待打探清楚是公孙滑领兵之后,才明白是怎么回事。

公子吕向郑庄公提出建议:公孙滑既然已经逃了出去,就应该老老实实地待着,我们也不想把他怎么样。可他却摇唇鼓舌,借卫国之兵来打我们。这一定是卫侯不知道段的阴谋,而被公孙滑的花言巧语所蒙蔽。依臣的愚见,不如给卫侯写一封信,把这件事的来龙去脉说清楚。卫侯得知真相后肯定就会退军了。

郑庄公表示同意,派遣使者把信送到卫国。卫侯看完信大吃一惊,居然被公孙滑这小子骗了,你们赶快派人把兵收回来。

经常看到日常生活中的很多误会,其实非常容易解决,只要双方坐下来,平心静气把事情讲透讲明,除非别有用心,否则一般都能化解。

卫桓公看信后立刻派使者传令回军,可当时信息传递十分缓慢,靠的是马的四条腿跑,因此这中间就有个时间差,不像现在打个电话,发个微信,对方即刻便知。

就在卫国使者在路上拼命跑的时候,公孙滑已经带领军队攻下了郑国边境的一座小城廪延,廪延位于今河南延津。

郑庄公大怒,我都给你写信解释清楚了,你还来打我,那可不要怪我了。于是派大将高渠弥率领二百乘战车反攻卫军,公孙滑抵挡不住,逃回卫国。高渠弥乘胜追击,大军抵达卫国边境。

卫桓公听说郑国大军压境,急忙召集群臣商量对策。

公子州吁是主战派,表示人家都打上门来了,我们怎么能认怂,出兵跟他打就是了。

大夫石碏则是主和派,他认为解决这次危机的方法很简单,首先我们知道郑国打我们的原因是我们误信公孙滑,借兵于他,这才引来郑国报复。如果我们写一封信给郑国国君,把事情解释事情,他们就一定会退兵的。

卫桓公听后表示同意,打仗劳民伤财,耗损国力,能不打就不打。况且卫郑两国素来和睦,是很好的邻居,这次就服个软,低头给他们认个错。

郑庄公看完来信,心想既然卫桓公已经认错,我面子也挣回来了。而且大军在外,每日粮草辎重花费甚多,国库压力很大。正好太后也来求情,郑庄公念在公孙滑是自己的亲侄子,孤身在外也没有势力,就放过他,算是给段留一条血脉吧。

于是郑庄公下令公子吕撤兵回国,郑卫的这场冲突取得了和平解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