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筹:极目新闻记者 卢成汉

极目新闻记者 陆缘

摄影记者 邹斌

视频剪辑 实习生汪孙哲

通讯员 汪玉平

导语:他是一名埋头工作18年的环卫“临时工”;他热衷学习钻研,不仅是个称职的驾驶员,更成为了经验丰富的垃圾转运台维修专家;他荣誉等身,是武汉市五一奖章获得者、湖北省劳动模范,去年被评为全国先进工作者,是去年武汉唯一获此殊荣的环卫工。

他叫罗善善,武汉市东西湖区废弃物分拣转运中心站长。近日,楚天都市报极目新闻记者采访了这名优秀的环卫劳模。

环卫“临时工”成技改能手

10月26日,记者在东西湖废弃物分拣转运中心见到了正在巡查的罗善善,作为中心站长,他要统筹协调各项工作,保证日均约260吨东西湖区内生活垃圾和湿垃圾得到及时转运处理。“以前就单纯开个车,现在要从事管理工作,很费脑子。”今年50岁的他两鬓发白,望着院子里正在清洗的垃圾转运车说。

时间回到18年前,罗善善经营着一家汽车修理厂,还是承包了四台大巴车的小老板。后来市场环境不好,他便退出这个行业,赋闲在家两年多。2003年的一天,他偶然看到东西湖区城管局在招司机,抱着试一试的想法,他顺利通过了考试,成为了一名没有编制没有身份的环卫“临时工”。

劳模工作室的管理模式(好学钻研成技改能手)(1)

“没想到招的是垃圾转运车司机,但工作总要有人来做。”工作环境差、月收入不高,家人朋友纷纷劝他别干了,但他还是坚持了下来,逐渐成为同事眼中的“大拿”。

在转运中心,一旦有环卫车辆设备出现故障,首先想到的就是找罗善善。干过修理厂的罗善善喜欢琢磨各种机械。最初,垃圾转运台没有专门的维修人员,每次故障都是到外面请人来修,费用高还误工时,罗善善心想,“为何不把技术学会,掌握在自己手中呢?”

于是,只要专业维修师傅一来,他就跟在后面虚心请教,师傅走了,他就钻进转运台,一个部件一个部件地摸索,液压杆、密封圈这些常年沾满垃圾渗滤液的部件上都有他的指纹,久而久之,他硬是靠自行钻研掌握了这门技术,爱学习琢磨的他也成为队里的技术能手。

劳模工作室的管理模式(好学钻研成技改能手)(2)

几年前,由于车辆制造出厂技术的缺陷,加上南方地区生活垃圾含水量高,垃圾转运车辆使用过程中滴漏严重,他多次跟车查勘,反复试验,对垃圾排水管、箱改造,车厢后斗密封条更换,在后闸板处贴上厚度适中的槽钢龙套,将滴漏的污水用软管引进新增的储水箱。东西湖的大型车辆在全市率先结束了“滴、冒、漏”等问题,为所里节约成本近十万元。

“抠门”节油省下百余万元

因工作出色,技术能力和责任心强,2010年,他被东西湖区城管局里面聘任为中心的第一个“农民工车队队长”,负责司机们及28台环卫作业车辆的管理。作为一名车队队长,他在提高自身专业技能的同时,又将注意力放在了规范化制度化管理,提升车队的整体工作效能上。

当时,队里面车多,由于车辆载重量不同、运输里程不同,油耗难以核算,也一直居高不下,看见每天的油耗单,“抠门”的他感觉比花自己家的钱还心疼。于是,他暗下决心改变,坚决把油耗降下来。“我队长上任第一把火就烧到‘核准油耗’上,司机实行工资计件,与油耗直接挂钩”。

劳模工作室的管理模式(好学钻研成技改能手)(3)

大伙儿知道后,一下炸开了锅,工资计件与油耗挂钩肯定会影响收入,要不是因为收入,谁开这又脏又臭的垃圾车,于是准备联合起来罢工。“只有健全制度,用制度管理,才能更好发展,继续吃大锅饭肯定是不行的。”罗善善说。

怎么办,只有耐心地做大伙儿工作。“降低油耗,节约开支,用来提高大家的福利待遇,改善办公条件,最终得实惠的不还是大家吗?”经过一个月的跟车测算,他得到了各种类型车辆往返不同垃圾场油耗的一手数据:5吨密闭式垃圾车8升/趟;10吨压缩车27升/趟;10吨勾臂车17升/趟。渐渐地大家养成了节油的好习惯,每年为所里节省了10多万的开支,而他设定的这个油耗标准也一直沿用至今。

劳模工作室的管理模式(好学钻研成技改能手)(4)

此外,他还强化车队车辆日常安全监管,先后出台了《车辆安全行为规范》、《车辆燃料管理规定》、《油料隔日审核制》、《车辆维修申报制》等一系列管理制度,充分保障了车队的有序运行,10年来,车队无一例重大事件发生。

请缨赶赴方舱保障公厕卫生

去年初,新冠疫情突袭江城。2月5日凌晨,东西湖区城管执法局重装队收到指令,武汉客厅方舱医院急需设置移动公厕,解决患者的如厕问题。任务紧急,罗善善一马当先,当天早上9时就和队友们赶到了武汉客厅,150个移动公厕全部设置到位的时候,已经是2月6日凌晨3时,此时他们已经连续工作了18个小时。

由于武汉客厅方舱医院内临时设置移动公厕,没有下水管网,所以产生的粪便只能靠人工抽取和清运。罗善善主动请缨进驻方舱,对公厕进行日常清理和消毒,保持公厕的干净卫生,防止口粪传播。

劳模工作室的管理模式(好学钻研成技改能手)(5)

很快,由罗善善领衔的一支由10名环卫工人志愿者组成了保洁专班成立起来。这期间,他们每天能从厕所里抽出10余吨粪水。为了避免感染,专班人员每天上岗前,都必须穿戴全套的防护装备。当方舱医院防疫指挥部请专业医护人员为他们指导穿脱防护服时,罗善善学得特别认真,每一个环节每一个步骤都默默铭记在心里,而且还要督促队友做好防护。

入舱工作的时候,厕所里空间狭窄,防护服里三层外三层,动一下都满身汗,又臭又闷。有时候队友忍不住想摘下眼罩或调整口罩位置,他都会严肃地批评和制止。在这种小心翼翼的工作下,尽管身处方舱内,但他所带领的队伍没有一例感染。

组建劳模工作室传技给徒弟

记者采访时,罗善善会不自主地用手撑腰。“没办法,年轻时候抬太多重物,有了比较严重的腰肌劳损,算是职业病吧。”在他办公桌上,常年放着胃药,因环卫工作繁重,吃饭不规律,久而久之得了胃病,“这些算是一份勋功章吧。”罗善善笑着说。

事实上,扎根环卫事业18年的他已有很多勋章加身,凭借超凡的爱岗敬业精神和善于钻研的工作能力,获得了一系列荣誉。湖北省优秀农民工 、武汉市五一劳动奖章、湖北省劳动模范。去年,49岁的罗善善被评为全国先进工作者,是武汉唯一获此殊荣的环卫工。

劳模工作室的管理模式(好学钻研成技改能手)(6)

为了让劳模精神得到发扬,转运中心成立了“罗善善劳模创新工作室”、“名师带徒工作室”。在工作室的墙上,扳手、卷尺等修理工具一应俱全,桌上放置着几台汽车空调机。罗善善一面拆解,一面给徒弟陈贤斌和赵国强讲授。

“副压缩机工作时油温过高,造成设备自我保护停机,影响正常生产。”一旁黑板上写着近期研讨的问题,以及解决方向。

如今罗善善已有5个徒弟,“遇到不懂的,他都毫不保留地传授。”赵国强说。在罗善善看来,随着自己年岁渐长,不能把自己掌握的技术藏着掖着,“通过传帮带,让更多人掌握技术。”罗善善说,自己退休后要有人做这些事。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极目新闻”客户端,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欢迎提供新闻线索,一经采纳即付报酬。24小时报料热线027-8677777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