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妖猫传》:看过三遍,残酷到让人不愿再看的电影
“玄宗才是最大的幻术师”——剧中的台词
有人解释这句话是说玄宗的幻术是爱情,但是在我看来,他的幻术其实就是他在沉香亭写下并给阿部看的那四个字“极乐之宴”。这场宴会背后是什么呢?就是整个的大唐盛世,不如说是玄宗给人们看的一场幻梦。这就是玄宗的雄才大略。而这场幻梦不仅吸引着当时的臣民以及外邦,而且吸引着后来的白居易和空海,甚至是现在每个心中有大唐的人。这场幻梦里最美的最核心的一个人就是——杨玉环。
空海看穿白居易说,三十年过去了心系贵妃的只有他一个人。这很合理,因为让诗人痴痴不忘的也只能是梦啦,越大的诗人就有越美的梦。李白的“云想衣裳花想容”是对这场梦的最切合的注解。那个诗中的美人不是杨玉环,这场幻梦里他说出了真相,于是被玄宗“赐金放还”,杨玉环称赞他“大唐因为他才了不起。”陈凯歌这样的表述很有匠心,他不说政治黑暗,官场黑暗这类说辞。他知道,真相确不是这样,他用电影说的是一场虚幻。
追逐这场幻梦的便是是白居易和空海。白居易刚开始看不穿,因为他是个诗人,幻梦世界才是他的世界,诗句成了幻梦便确实了,幻梦也便不再了。而空海是看穿了的,他是个理性的人,是个大师。但是玄宗这场大的幻术,他并没有看明白,他只是觉知着。于是两个不一样的人相会在这场追寻里。白居易对这场幻梦是一种痴,而电影里将这种痴浓缩在了白龙对杨玉环的痴的身上,这才有最后白居易说诗不是自己写的而是白龙写的那句台词。这种痴是一种什么痴呢?电影里表现了白的一次“创作困境”,他写完了《长恨歌》但是隐隐感觉少了点儿什么。他在雪地里穿着睡衣“独立”在小庭院里,这个镜头,把他由痴生成的苦给表现了出来。而在这场追寻妖猫的过程里,他是很跳脱的,他一次的询问空海原因,一次次质疑事件真相,痴。他念出“云想衣裳花想容”以及谈起每次午夜梦回的长安,痴。他说起李白夸赞自己,又狂又痴。他住所满墙为杨玉环画的画像,应该都是背影,痴。他的几次落泪,痴。于是,电影说白居易是一个为爱痴狂的诗人。而对于他这场的化解也很有意思,一个是白龙的死,白龙魂的离去。一个是他枕梦而睡,杨玉环的画掉下来从他手边滑过落在地上。落地和飘散的正是这种痴。而这种痴飘散之后,落在诗句就是恨啦。恨和痴相比,痴在于迷,而恨在于明白。最后白居易明白了,他写的这种恨是白龙的恨,长达三十年的恨。他一字不改,安然睡去。另一个追逐者是空海,他是为了“无上密”而渡海来的大唐。而这个“无上密”就是这场“极乐之宴”的真相。而他对应的是丹龙。白龙引领白居易完成《长恨歌》,丹龙引领空海找到“无上密”,很有意思。空海的设置是个僧人,他能看穿幻术。他追寻的“无上密”也就是看穿“极乐之宴”的密法。整个电影里,丹龙一步一步的传授给了他。他和丹龙不痴,丹龙看穿着白龙的痴,从离他而去的时候还没有这种看穿,到出家参悟便可以看穿,再到给白龙解脱,他用着“无上密”。空海看穿了白居易的痴,带着他追寻真相也是类似丹龙方式的一种“渡”,渡人也便渡己,这是佛家心肠。因此这四个人物有镜像的平行关系,也有“看与被看”的联系。所以在《四味毒叔》里,陈凯歌说电影里人物设置,让人物之间互为照应,互为种子。
这场“极乐之宴”确实美轮美奂,就电影来看做的很基础,如果只是被场景,物美还有美人给迷幻住了,你中了陈凯歌的幻术,你就像这场“极乐之宴”里玄宗迷幻的人一样。玄宗“赐金放还”的李白因为他的天真而不被迷惑,从这里看李白对这场幻梦的威胁要比安禄山大,李白不受迷惑不是因为看穿而是因为诗人的孩童般天真,他说的话都是实话。他对这场幻梦来说是先天免疫的,玄宗控制不了他。就像“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那样的刻画一样。而对于杨玉环来说,她知道这是场幻梦,她是这场幻梦的核心,她只是接受了。对于玄宗,她更像是一个玩物。一旦接受安排之后,命运也就命运了。她的唯一一次反抗就是在棺材里的那一道道血指痕,那让空海那样的僧人也受到慌乱的血指痕。这一次“修行”里,棺盖暗处他终于真切感受到了“无上密”,那就是死亡。
陈凯歌讲的确实是故事,有关白居易创作的《长恨歌》和空海追求的《无上密》的故事。但它到底是审美的,他说的是一场大唐的幻梦。而在这场电影里,关照我现在的自己,一部分是想做李白的白居易,痴迷;一部分是追寻“无上密”的空海,他出海时说的那一句话,船入大海我的信心和骄傲就受到了考验。但两者结合在一起,终究是在做一次追寻,对我来说那就是美和爱。
其实大唐在玄宗时期已经开始堕落,玄宗是由盛到衰的转折点。极乐之宴也是他最后的一场大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