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思想书单(儒家经典四书)(1)

《大学》《礼记》篇名,儒家经典,“四书”之一,是儒家学者论述大学教育的篇论文。系儒家思孟学派的作品,也有荀况学派的影响。写于战国末期或汉代初期。宋代受到理学家的重视,成为此后中国古代教育的基本教科书。

《大学》开宗明义:“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规定了大学教育目的,即“三纲领”。“明明德”就是使人天赋的善性一“明德”发扬光大;“亲民”,也就是“新民”,个人在明复自己的善良本性之后,还须推己及人,共臻美善的境地;“止于至善”是大学教育的最高目标,就是每个人要在规定的社会地位上,很好地履行道德职责:“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这三纲领体现了层层递进,层层丰富,由个体推及社会群体生活的道德修养的整体要求,也体现了儒家以个体修养为基础的仁政思想。

儒家思想书单(儒家经典四书)(2)

《大学》提出了实现“三纲领”的具体步骤:“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即“八条目”。

这是儒家修己治人之道的完整过程,是为学、为人、为政的次第顺序,其基础和中心为修身。格物、致知是大学教育的基本环节。格物就是熟悉儒家的教育内容;致知是在积累一定知识之后,认识的豁然贯通;诚意就是不自欺,能树立完善的内在道德约束机制,即使闲居独处,也像“十目所视,十手所指”样谨慎小心,严格遵循道德规范;正心就是摆脱纷乱的思绪、情感对人的认识和道德活动的影响,恢复和保持清澄的心境:修身则是要求人去除情感好恶所造成的认识偏见,在与他人交往中认识与提高自我,同时修身也是前五个修养环节共同达到的目标;齐家治国、平天下是修身向社会群体的自然延伸和最终实现,因为人伦道德是其中的基本精神。

儒家思想书单(儒家经典四书)(3)

《大学》比较完整、明确地论述了大学教育的目的与程序,对后世学者的为学为人为政产生极大影响。它以伦理道德为纽带把个体、家庭、社会联系起来,从而确认了人伦原则在儒家教育中的位置。

儒家思想书单(儒家经典四书)(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