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党史学习教育中,我们应具有“尊重历史”“着眼现实”“面向未来”的思维方式“尊重历史”的关键是不能用今天的标准要求过去,而应把历史事件放在具体的历史环境中进行评价“着眼现实”的关键是面对实际,敢于突破现有束缚,全面深化改革,勇于创新“面向未来”的关键是树立战略眼光,具备系统观念,把握未来发展的趋势我们应站在历史与现实的交汇点上,从历史中引出对现实的分析,从现实中开展对未来的设想,我来为大家科普一下关于要大胆探索自己未来发展之路?以下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

要大胆探索自己未来发展之路(不能用今天标准要求过去)

要大胆探索自己未来发展之路

在党史学习教育中,我们应具有“尊重历史”“着眼现实”“面向未来”的思维方式。“尊重历史”的关键是不能用今天的标准要求过去,而应把历史事件放在具体的历史环境中进行评价。“着眼现实”的关键是面对实际,敢于突破现有束缚,全面深化改革,勇于创新。“面向未来”的关键是树立战略眼光,具备系统观念,把握未来发展的趋势。我们应站在历史与现实的交汇点上,从历史中引出对现实的分析,从现实中开展对未来的设想。

尊重历史

“古人不见今时月”,我们对于任何观点和行为的评价,要尊重历史,不应有以“现在”否定“过去”的形而上学的思维。“现在”的某些情况是“过去”所不曾有的,“过去”的人根本没见过“现在”的某些情况,故不能以“现在”去要求“过去”。一个人饿了,吃馒头。吃完第一个,不饱;吃第二个,还是不饱;再吃第三个,饱了。饱了的人就开始发议论:“早知吃第三个会饱,就不吃前面两个了!”这种人不尊重历史,是典型的“历史虚无主义”的思维。“事非经过不知难”。评价历史一定要放在当时的具体历史环境下,考虑当时的国际国内环境,考虑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等诸多条件;否则,就是不尊重历史,就不能算是历史唯物主义者。

在2013年1月5日新进中央委员会的委员、候补委员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研讨班开班式上指出,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有改革开放前和改革开放后两个历史时期,这是两个相互联系又有重大区别的时期,但本质上都是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在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开创的,但也是在新中国已经建立起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并进行了20多年建设的基础上开创的。虽然这两个历史时期在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思想指导、方针政策、实际工作上有很大差别,但两者绝不是彼此割裂的,更不是根本对立的。所以,“不能用改革开放后的历史时期否定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时期,也不能用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时期否定改革开放后的历史时期。”当然,不能否定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时期,那是从宏观和整体上说的,并不意味着要忽视甚至掩盖“文化大革命”的错误。对于“文化大革命”的错误,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从根本上作出彻底否定的明确结论,指出“‘<加引号>’是一场由领导者错误发动,被反革命集团利用,给党、国家和各族人民带来严重灾难的内乱。”“‘<加引号>’不是也不可能是任何意义上的革命或社会进步”。这些重要论断,都是我们必须继续牢记的。

着眼现实

不用“现在”否定“过去”,同样也不能用“过去”否定“现在”,即强调的“两个不能否定”。所谓着眼现实,就是指不纠缠于前人有没有说过,有没有做过,而是立足于现实的需求,敢于突破不合理的规章制度,全面深化改革,勇于创新,与时俱进。1989年,邓小平在《结束过去,开辟未来》这篇讲话中指出,“绝不能要求马克思为解决他去世之后上百年、几百年所产生的问题提供现成答案。列宁同样也不能承担为他去世以后五十年、一百年所产生的问题提供现成答案的任务。真正的马克思列宁主义者必须根据现在的情况,认识、继承和发展马克思列宁主义。”世界形势日新月异,现代科学技术发展迅猛,“过去”不可能为“现在”提供现成的答案,必须用新观点、新思想解决实际问题,否则,一味墨守成规,因循守旧,就会被时代无情地抛弃。中国改革开放以来,世情国情党情不断变化,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对此,前人和书本并没有提供现成答案,必须根据现实的情况和时代的要求,勇于突破,大胆创新。中国改革开放的40多年,就是不断创新,勇于变革的40多年;也是中国快速发展的40多年;更是人民生活不断改善的40多年。粮票、布票、肉票、鱼票、油票、豆腐票、副食本、工业券等百姓生活曾经离不开的票证已经进入了历史博物馆,忍饥挨饿、缺吃少穿、生活困顿这些几千年来困扰我国人民的问题总体上一去不复返了!正如指出的,改革开放极大改变了中国的面貌、中华民族的面貌、中国人民的面貌、中国共产党的面貌。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迎来了从创立、发展到完善的伟大飞跃!中国人民迎来了从温饱不足到小康富裕的伟大飞跃!所以说,“改革开放是党和人民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也是决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

在2020年9月11日科学家座谈会上指出,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发展面临的国内外环境发生深刻复杂变化,我国“十四五”时期以及更长时期的发展对加快科技创新提出了更为迫切的要求。“在激烈的国际竞争面前,在单边主义、保护主义上升的大背景下,我们必须走出适合国情的创新路子,特别是要把原始创新能力提升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努力实现更多‘从0到1’的突破。”基础研究是科技创新的源头。我国基础研究虽然取得显著进步,但同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还是明显的。我国面临的很多“卡脖子”技术问题,根子是基础理论研究跟不上,源头和底层的东西没有搞清楚。为此,“基础研究一方面要遵循科学发现自身规律,以探索世界奥秘的好奇心来驱动,鼓励自由探索和充分的交流辩论;另一方面要通过重大科技问题带动,在重大应用研究中抽象出理论问题,进而探索科学规律,使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相互促进。”科技创新特别是原始创新要有创造性思辨的能力、严格求证的方法,不迷信学术权威,不盲从既有学说,敢于大胆质疑,认真实证,不断试验。特别强调:“原创一般来自假设和猜想,是一个不断观察、思考、假设、实验、求证、归纳的复杂过程,而不是简单的归纳。假设和猜想的创新性至关重要。”“科学研究特别是基础研究的出发点往往是科学家探究自然奥秘的好奇心。”

面向未来

现实总要发展,形势总会变化,在尊重历史、着眼现实的基础上,还要树立战略思维,具备系统观念,把握未来发展的趋势。把握不住未来的发展趋势,不仅“当前”的问题难以很好地解决,而且在未来的发展中也会被别人赶超,失去领先的机会。比如,人才工作就是一项面向未来的工作。正如在2015年3月5日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海代表团审议时所强调的,“人才是创新的根基,创新驱动实质上是人才驱动,谁拥有一流的创新人才,谁就拥有了科技创新的优势和主导权。”但人才作为第一资源和国家发展的战略资源,其效益很难在短时期内充分体现,人才工作的长期效益往往会在其后任,甚至后任的后任期内体现,人才不只是“现货”,更是“期货”,评价人才工作不仅要看当前,更要看长远。这就需要各级领导具备“前人种树,后人乘凉”的胸襟,既要有账房先生之精明,更要有战略家之眼光。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指出,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后,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要深刻认识新发展阶段,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着力构建新发展格局。而人才和人力资源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依托。为此,在2020年9月22日教育文化卫生体育领域专家代表座谈会上强调,一要优化同新发展格局相适应的教育结构、学科专业结构、人才培养结构。要完善全民终身学习推进机制,构建方式更加灵活、资源更加丰富、学习更加便捷的终身学习体系。三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和培训,有效提升劳动者技能和收入水平,通过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的就业扩大中等收入群体,释放内需潜力。

(本文作者系上海开放大学副校长)

栏目主编:徐瑞哲 文字编辑:徐瑞哲 题图来源:上观图编 摄 图片编辑:邵竞

来源:作者:王伯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