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偏北,好像从来没有一个地方与德令哈一样,在戈壁与烈风中还能散发出悠悠诗意。

德令哈,位于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地处柴达木盆地东北边缘,平均海拔3100米,最高海拔高达5800米,常年干旱少雨,沙石和狂风是这里的常客。也就是由于这独特的地理环境,戈壁、草原、湖泊与最烈的阳光交织,动辄穿城而过的烈风与随季节变化的极度温差裹杂在一起,造就了这座柴达木盆地里的独特小城。

德令哈历史文化 丝路文明德令哈(1)

海子诗歌陈列馆已成为德令哈的一张文化名片

“姐姐,今夜我在德令哈,夜色笼罩。姐姐,我今夜只有戈壁,草原尽头我两手空空,悲痛时握不住一颗泪滴。姐姐,今夜我在德令哈……”1988年的夏天,诗人海子乘坐火车抵达德令哈,写下了著名的诗篇《日记》,德令哈这座城市开始走入许多文青的视野。自此,德令哈就成了诗与远方的象征,每年都有超过数百万的游客接踵而至,在柴达木盆地与昆仑山支脉下,寻找戈壁上可能留存的一些诗意。

许多人,因为德令哈,知道了海子;许多人,因为海子,知道了德令哈。而德令哈不仅是高原上一座美丽的城市,更是一颗耀眼的明珠。德令哈的风情,不止诗意与远方。

诗意母亲河

元朝末年,成吉思汗的子孙和硕特亲王部落,从北向南翻过祁连山,越过沙漠戈壁,漫长跋涉中,忽遇一片水草丰美的金色原野,从此驻马停留、安居。这原野就是德令哈,蒙古语意为“金色的原野”。

就是在这片金色的原野上,有一条孕育着德令哈的母亲河——巴音河。

德令哈历史文化 丝路文明德令哈(2)

巴音河像一条美丽的银色飘带,从德令哈悠然而过

巴音河,蒙古语意为“幸福的河”。巴音河纵贯德令哈市区,是境内最大的河流,被亲切地称之为德令哈的“母亲河”。巴音河源地河流穿宗务隆山进入泽令沟谷地,上游段由东向西经蓄集峡、泽令沟至黑石山水库,中游段河流由北向南穿过德令哈市市区,下游段由东向经郭里木、戈壁乡最终汇入德令哈市西南50km左右的克鲁可湖——托索湖湖区,巴音河自源头起至托索湖全长326km,计入二条支流白水河和巴勒更河,流域总面积10800平方千米。

德令哈地表水资源主要来自巴音河。市区上游已建的黑石山水库是一座以灌溉防洪为主,兼有发电、旅游、水产养殖等综合效益的中型水利枢纽工程,总库容3664万立方米,控制灌溉面积约17万亩,水库电站装机3×1000kw。

巴音河像一条美丽的银色飘带,在城市的胸前悠然而过。她无私地养育着世代居住在这里的各族人民,也正是她的存在才使这座戈壁城市有了活力。站在柏树山上俯视全市,城在林中,水在林间,巴音河犹如森林中的一条河流,而人也仿佛是置身于林与水之间的精灵。

在独立音乐人陶德创作的第二部原乡音乐MV《巴音河》摄制过程中,德令哈归乡游子,望着家乡依然流淌着母亲河,穿上蒙服和战靴,感受梦里小时候家乡的样子,斟上母亲手里醇香的奶茶,送别着自己即将远行的孩子。

巴音河从哈拉腾冰川融化成为一颗璀璨晶莹的水,穿过海拔4680米的雪山垭口,汇聚成为千万条河流从马头琴大桥下浩浩荡荡地流淌而过,滋润着每一个从这片土地走出来的新生命。巴音河经过了草原,那里鲜花盛开;经过了村庄,那里青稞麦田在金色的夕阳里,轻吮着她饱满的乳房;经过了戈壁荒漠,那里又增添了一处生机。终于,当越过一座又一座高山来到一片宽广辽阔的戈壁荒漠的时候,巴音河停下了脚步。在这里有一处寺院,名为“扎西曲林寺”,意为“吉祥法洲”。

相传,在1797年,西藏高僧洛桑依希来青海蒙古族和硕特部落柯鲁克旗弘法传教,在此建帐篷寺,并由他来任堪布,后在此基础上修建了扎西曲林寺。二十世纪初民国二年(1913年)本寺高僧甘珠儿喇嘛从塔尔寺带来三棵杨树苗种在经堂旁。每天用供奉佛、菩萨的净水来浇灌三棵树苗,后来其中的一颗在这荒凉的戈壁滩上成功生长发芽,也成了整个柴达木盆地第一棵人工种植的树木。许是受到甘珠儿喇嘛每年念诵大藏经的熏陶,亦是每天用供奉佛菩萨的净水来浇灌,这棵树就有了佛、法、僧三宝加持力的缘故,非常有灵性。渐渐地,居住在周边的百姓把这棵树视为一棵神树来供养。因此,扎西曲林寺也称为“一棵树”。

而在这棵树的地层下面的静静流淌着的巴音河,又让人们对生命,对于信念不禁感慨,到底要穿越多少高山峡谷才能抵达远方?巴音河用源头清凉的活水,孕育着万千生命,也在用前进与停留诉说着不同的哲理与奥义。

神秘外星人遗址

在德令哈市西南40多公里的白公山上,有个UFO的标记,有着传说中的德令哈外星人遗址。自古“怪圈”现象都只出现在西方国家,如今在中国境内的青海省德令哈地区出现一巨型“沙漠怪圈”,也是中国首个“怪圈”。

外星人遗址就坐落在咸水的托素湖南岸。远远望去,高出地面五六十米的黄灰色的山崖犹如一座金字塔。在山的正面有三个明显的三角形岩洞,中间一个最大,离地面2米多高,洞深约6米,最高处近8米。洞内有一根直径约40厘米的管状物的半边管壁从顶部斜通到底。另一根相同口径的管状物从底壁通到地下,只露出管口。在洞口之上,还有10余根直径大小不一的管子穿入山体之中,管壁与岩石完全吻合,好像是直接将管道插入岩石之中一般。这些管状物无论粗细长短,都呈现出铁锈般的褐红色。而东西两洞由于岩石坍塌,已无法入内。在湖边和岩洞周围,散落著大量类似锈铁般的渣片、各种粗细不一的管道和奇形怪状的石块。有些管道甚至延伸到烟波浩渺的托素湖中。

一些科学家将铁管上的元素进行了采样分析,发现这个铁管上的氧化铁占到了所有成分的60%以上,证明这个物体的确是铁没错。但是神奇的是竟然其中有超过8%的元素是无法查出的,元素周期表中也没有这种神秘元素的记载,言外之意是目前地球人类开发的地方所没有的元素,或许是来自外星,或许是来自深海,也或许来自于地心……相信能让铁管插进这么坚硬的岩石中而不变形,就是这8%的神秘物质起的作用了。

根据调查发现,这一带发现人类的历史的时间只有3万年,也就是说3万年前这里的人类仅仅只能手工一些简单的产品,制造铁管根本就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再加上这一带稀薄的空气,别说造铁,就连煮面条都不一定能够煮熟。后来通过史书的查看,也没有任何的结果,那么这些铁管是哪里来的呢?神秘元素又是什么呢?无从查起,唯一能想到的就是这些神秘的物质不是来自于地球,而是地外物质。

神秘的外星人遗址还在等着继续探索研究。神韵悠长的“情人湖”也在吸引着万千人的目光。

德令哈历史文化 丝路文明德令哈(3)

夕阳下,静谧流淌着的可鲁克湖

在柴达木盆地的东北部,距德令哈约50公里的怀头他拉草原上,有两个一大一小、美丽恬静的湖泊——可鲁克湖和托素湖。两个湖泊一个生机盎然,渔业发达,一个静谧端庄,生物绝少,中间有一个连通河相连,紧密相依,成为柴达木盆地上的一个美丽神话。

托素湖是典型的内陆咸水湖,水生动植物和浮游动植物很少,周围全是茫茫的戈壁滩。托素湖湖面辽阔,湖岸开阔,无遮无拦。晴天时,湖面烟波浩渺,水天一色,蔚为壮观;大风刮起,则浪涛汹涌,浪花飞溅,拍岸有声,动人心魄。

可鲁克湖是一个外泄湖,巴音河的水在湖中。可鲁克湖属于微咸性淡水湖,湖床低洼不平。由于巴音河的水常年带着大量的牛羊粪和其他有机物注入湖内,使湖底变得泥质肥厚,杂草丛生,尤其是浮游动物极其丰富,而这些都是鱼类天然的饲料。因此,可鲁克湖中土种湟鱼和条鳅属鱼类很多。可鲁克湖和托素湖就像两面熠熠闪亮的巨大宝镜,镶嵌在浩瀚的戈壁、茫茫的草原之间,给人带来无尽遐想。

在德令哈尕海乡境内,距县城53公里,还有着一处咸水湖——尕海湖。

尕海,位于海拔3479.7米处,自然保护区总面积16.2万亩,野生动植物资源丰富,水草茂盛,是许多珍稀鸟类南迁北返的落脚点和繁殖基地。尕海草原也是亚洲最优良的草场之一。每年夏季,水草丰美,牛羊肥壮,气候凉爽宜人,是人们消夏避暑的理想之地。

德令哈历史文化 丝路文明德令哈(4)

水草丰美的尕海草原,牛羊肥壮

8月是草原最好的季节,柔风夹杂着湖畔的花香扑面而来,让人心旷神怡。湖边成群飞起的水鸟,时而在空中盘桓,时而掠过水面,轻落于草甸,一起一落间,身姿舒展优美。而在冬日清晨下的尕海,结冰的湖面静谧如镜,倒映着明净的晴空和连绵的山峰。湖畔广阔赭色土地旁,笔直的公路延伸向湖天交接处。

牦牛肉、中华绒螯蟹、青海冬果梨、德令哈糌粑……在德令哈,也充满着人间烟火气。

在德令哈,首选美食一定是退骨牦牛肉。那么,什么是退骨牦牛肉呢?其实,就是先将带骨的牦牛肉进行称重,肉吃完后,再将剩余骨头过秤,结账时只需付纯肉的钱,相当实惠。牦牛肉炖得酥烂,香味浓郁,还可以蘸一点辣椒酱吃,美味至极。

德令哈糌粑是青海省海西藏族自治县的特产。实际上糌粑是藏族人一日三餐的主食。糌粑是用青稞制成的炒面,制作方法是将青稞麦炒熟、磨细、不经过筛滤去皮而 成的炒面,类似于北方的炒面。藏族吃糌粑,通常是先把少量的酥油茶倒进碗里,加点糌粑面,用手不断搅捏,直到成团后送嘴而食。

……

当再次熟读海子的《日记》,德令哈不仅只有戈壁、荒漠的空寂,更有着一轮明月高挂在夜空,这月光,有着无法比拟的皎洁,是草原的空旷让月色有了更近的孤独,还是诗意的城市,给了月光更为明亮的意境,不得而知。(来源:《丝路文明》杂志 文/刘小鱼 供图/德令哈市文体旅游广电局)

,